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2022-12-27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漁業

杭州採茶多少錢一天

2018-03-28 07:2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偉斌 黃偉芬 楊曉政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就算是午後的最高氣溫超過20℃,早上五點多的杭州,尤其是在西湖景區,依然凍得需要穿上薄薄的羽絨服。

3月27日清晨,薄霧開始變得厚重,寒意似乎更明顯了。在天完全亮起來之前,杭州西湖景區茅家埠已經熱鬧了起來,微涼的空氣裡,一縷縷茶香、飯香開始飄蕩。

六點剛過,三三兩兩的採茶工阿姨們背上茶簍,戴著斗笠,說說笑笑朝著東家的茶園走去。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胡阿姨(左)和侯阿姨(右)

今年52歲的胡阿姨和66歲的侯阿姨也在其中,她們都來自安徽宣城,在杭州採茶已超過十年。3月25日上午,她們從老家出發,當天吃完午飯,就一頭扎進了茶園裡。和往年一樣,她們的春天會有二十天左右,在西湖邊的茶園裡度過。

十分鐘前,她們剛剛在東家鮑霞家裡吃完一頓豐盛而且扛餓的早飯。

接下來,等待她們的是這一天將近10個小時的採茶工作。

這個時節的杭州,鼎鼎大名的西湖龍井43號已進入大規模採摘季,候鳥一樣的採茶工大部隊,也準時從江西、安徽、衢州等地彙集到了這裡。

像候鳥一樣遷徙,採茶是每年的“必修課”

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早中飯能扛餓最重要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站好,雙手採摘身前的茶葉,稍遠的,需要踮起腳尖,一隻手扶著枝丫,單手採摘。這樣的動作,侯阿姨和胡阿姨要從上午六點多一直持續到傍晚六點。

這天,侯阿姨和胡阿姨忘了穿雨衣雨褲,開始採茶不到半小時,她們的袖子、褲子和衣服下襬處,已經完全溼透。

“一會太陽出來了,茶樹幹了就好了。”她倆說,和早晨的冷比起來,中午太陽大的時候更難受些。

胡阿姨說,現在還不是茶葉最多的時候,清明過後茶葉會多起來,那個時候就算下雨也要出工,“大雨也要採,小雨更要採”。因為茶葉一天一個樣,要是今天不採,明天就會長大,那價錢就會差很多,茶葉大了就不值錢了。

採茶的這二十多天,是重複而枯燥的,一天站下來,腰痠腿痠,晚上累得動都不想動。

“一般吃完晚飯洗洗收拾一下,八點左右就睡覺了。”像侯阿姨和胡阿姨這樣的住家採茶工,是按天結算工錢的。

她們都很樸實也很盡心。“擔心早上睡過頭,凌晨三點多就會醒,儘可能早點起來。雖然東家不會說,但是自己會不好意思嘛。”胡阿姨說。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記者嘗試著跟阿姨們學採摘青葉,這看似簡單的動作,重複多了,真的很累。不到一個小時,穿著羽絨服的記者,已經感覺腰不是自己的了。而隨著氣溫的升高,身體發熱,整個人更是頭暈腦脹。

兩個小時,小半個茶簍鋪滿了一釐米左右、大小均勻的“兩葉一芯”。“大概有一斤了吧。”胡阿姨說,“上午能夠把這處茶園採完,下午去另一處。”

十年來,侯阿姨和胡阿姨先後輾轉在龍井、梅家塢、滿覺隴一帶採茶。“龍井那邊山比較高,年紀大了,擔心不好下山,所以今年選了在茅家埠採茶,這裡比較平。”

除了來杭州採茶,兩位阿姨還要打理自家的水稻田,平日裡更是到處打工。

來杭州之前,她們在老家的菸草地裡摘菸葉,回去以後就該為菸草地除草了。“要是一直有活就幹,到冬天沒活了才休息。”

她倆告訴記者,東家對她們也好。“早上老闆娘特意在稀飯裡面加了年糕和紅棗,年糕比較扛餓,知道我們吃辣,還準備了帶辣味的小菜。”

另外還有一個吸引她們的原因就是,西湖這邊給採茶工的工錢相對老家來說也要高一些。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臨近中午,整個茶園越來越熱鬧。

侯阿姨和胡阿姨的東家鮑霞,已經開始準備午飯。每天中午,她會盡量多準備些葷菜。“昨天是紅燒肉、紅燒魚、香菇油菜、辣椒肉絲、菜花肉片。”而3月27日中午,鮑霞準備了紅燒豬蹄、油燜筍、玉米青豆和西紅柿雞蛋湯。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家裡不差錢,就是真心喜歡採茶葉

來杭採茶18年,這已成了她和老姐妹的一個約定

除了茅家埠,梅家塢也迎來了採茶季,採茶工們在深綠油亮的茶樹壟間穿行,方青梅便是其中之一。

一頂寬沿圓尖草帽架在頭上遮陽,已經53歲的她兩隻手在茶樹上點點摘取,靈巧精準。一上午下來,臉龐被太陽曬得通紅。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圖為方青梅

每天中午十一點半左右,來收茶的茶葉公司工作人員會對著茶山大喊“江西的”“衢州的”“建德的”……她只要聽到喊“衢州的”,就趕緊和老姐妹們一起從一壟壟茶樹間抽身下山排隊,把系在腰間的竹簍卸下。

竹簍裡,是方青梅一上午的勞動成果:明前龍井嫩芽。倒給收茶的工作人員檢查、稱斤後,這天上午的採茶工作就此結束。她們可以回宿舍,吃飯休息一兩個小時。

飯菜都是用寫著名字的不鏽鋼飯盒蒸的,一盒白米飯一盒白菜豆腐泡。

衢州人嗜辣,雖然菜裡已經放了些辣椒,但吃飯前,方青梅還是會取出存在宿舍裡的自制豆瓣肉丁辣醬,來上一大勺拌入飯菜。“下飯,採茶不辛苦,但還是要吃飽點。”

這已經是方青梅來梅家塢採茶的第18個年頭。

除了去年因為家裡有事只來了十幾天,剩餘的年份裡,每當清明節前後的採茶期,她一天都不落。

方青梅的家鄉也產茶葉,所以採茶葉這點小本事,算是年輕時就練出來的。別人一上午採一斤多,她能採三斤左右。在採茶工隊伍裡,方青梅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了。聽她說,梅家塢這邊採完後,嵊州那邊還有茶園在等著她。

採茶的日子過得很規律,大家基本都是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上山。

方青梅喜歡早一點,因為空氣好。最怕的是倒春寒,不光凍手凍腳,茶葉也不好採;並且露水多的話,渾身上下都溼漉漉的。方青梅捲起外套,給記者看了看潮兮兮的防水褲。除去中午休息,一般下午五點半就能收工。

姐妹們人一多就不會閒著,找塊場地跳廣場舞是每天的必選動作,有時候也會順著梅家塢南路一直走到宋城去玩一趟。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其實在衢州杜澤鎮橋王村老家裡,每年這個時節,不用出村口,方青梅也有活兒幹,每個月還都有五六千元入賬。

她的大女兒在衢州城裡買了兩套房子,一套還是複式大居。小女兒也在衢州工作,日子過得穩穩當當。但方青梅覺得那樣的日子,總是缺點什麼。

就是因為閒不住,即使女兒們勸她別來了,但方青梅一直不依。她說,一方面是喜歡和姐妹們在一起幹活兒的感覺,一方面是真心喜歡採茶葉。“茶葉季節一過,我們大家一起趁回家前,再去西湖逛一趟,多好。”

憶起第一次決定來梅家塢採茶,方青梅說,當時是有老鄉在梅家塢打工,回村後詢問有沒有人要一起去。她想反正也沒來過杭州,一個月還能掙一千多塊錢,就和村裡的十幾個姐妹一起過來了。

頭幾年來採茶,方青梅還得自己揹著被子來。如今早不一樣了,一起採茶的小姐妹也從十多個變成了五十多個,大夥兒到時間了就約好日子,直接坐大巴到公司門口。“什麼都不用帶,我們只要人來了就好,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不過方青梅也有著自己的擔心。“現在採茶工裡,你看,最年輕的都快四十了。”

方青梅說,茶葉肯定得有人來採摘,但現在的年輕人誰還願意幹這個呢。採茶熟手越來越少,年紀也越來越大。

“這樣下去,誰來採茶葉呢?”話說著,方青梅原本笑得敞亮的面龐,有點嚴肅起來。旁人趕緊搭腔:“總會有人的。”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浙江新聞+】

西湖採茶工這些年——

薪水十年翻了幾倍

還出現新崗位“跑茶工”

據周邊茶農和一些茶葉公司的人說,從各地招募來的採茶工裡,和方青梅一樣條件的人不少。有的採茶工子女每當清明假期,還會開著奧迪、寶馬來看望。一天一百三四十元的收入,其實算不得多,有房有車的空閒日子裡,他們就是喜歡這種短途候鳥似的感覺。

而這些年來,西湖景區的採茶工也發生了不少變化。

首先就是收入的變化——

從2010年40元每天,2011年60元每天,2017年130元每天,到2018年140元左右每天。

“2011年,西湖龍井抽芽井噴,採茶工缺口3000名。”家住茅家埠的夏先生回憶道,當時村裡的負責人有點著急,還曾拜託媒體號召小時候學過農的城裡人來村裡幫忙、賺工錢,也認一門鄉下親眷回去。“工錢的變化也反映出了當年的用工荒——2010年40元每人每天,2011年就漲了50%。”

西湖景區九個村,每家茶農都有相對固定的採茶工和炒茶工,他們每年春天都會來西湖邊住上一個月,參與茶忙。

工錢都是茶忙結束後統一結算的,村裡的茶農之間會通個氣,每戶人家都基本統一。一來一回趕路的那兩日,也一樣算工錢。

採摘西湖龍井的工錢漲了,安徽等地茶園的採茶工也就忙著“跳槽賺高薪”,被採茶工朋友一帶一地介紹到了杭州來。

“採茶工難請,我們叫歸叫,其實心裡是不慌的。”滿覺隴村的村民張女士笑眯眯地說,工錢漲了,成本高了,心疼呀,嘴巴叫叫麼也是正常的。

薪水翻了幾倍 西湖採茶工的這些年

除了拿固定日薪的“採茶正規軍”,還有一個2011年左右開始的新工種,叫做“跑茶工”。

茅家埠附近餐館多、醫院多,餐館小妹和清潔大姐客串“跑茶”,已經有五六年了。

附近的餐館服務員會利用每天6:00—9:00、14:00—16:00的空閒時間,來賺點“外快”。醫院的清潔工阿姨們,輪到休息,也會來好好幹上一天。

茶農們可聰明瞭,茅家埠的村民鮑女士告訴記者:“只要幫忙採茶,工作時間可以靈活,薪水按照每斤青葉25元結算。”

採茶學起來不難,像這幾日,龍井43號大量冒新葉兒,新手每日能採摘五六斤,老手可以採摘超過10斤。

所以,西湖景區的村主任們也都不著急。“茶工荒叫了很多年了,不過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叫歸叫,辦法也總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