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2022-09-21由 飛魚勸學 發表于 漁業

昱怎樣念拼音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近日,一篇山東德州的徵文獲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竟然獲得了全國網友的關注,按理說,獲得如此多的關注和流量,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這篇徵文的作者此時此刻的內心確實無比複雜,徵文誠然是獲得了一等獎,但卻並未獲得讀者的認可,這是為什麼?

下面,我們就從文學作品本身的屬性出發,來探究一下這篇作品的水平究竟如何?有沒有實力獲得一等獎?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一、知人論世看作者

這篇名為《我的縣長父親》徵文的作者叫作於忠東,

女,中共黨員,山東禹城人。具體年齡不詳,但因為已退休,至少已超過55歲。

在網上可以查到的公開資訊顯示,於忠東目前有兩個“頭銜”:一個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幹部”;一個是“

曾擔任兩屆禹城市政協

委員”。

但這兩個頭銜沒有一個與“作協”相關,也就是說,作者於忠東並不是德州市作協會員,頂多算個“文學愛好者”。作者曾作過如此自我介紹:“

愛好寫作,敲打文字,並喜歡透過筆墨,去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

作為“文學愛好者”,於忠東寫過多篇文章,但大多是和其父母有關。根據於忠東本人介紹,她還寫過《我的母親》《逝去的背影》《

裹著小腳的母親,成了革命父親的賢內助,撐起家庭半邊天》

等文章。

不過,我在網上都沒有查詢到《我的母親》《逝去的背影》這兩篇文章。目前可以查到的作品包括:

《我的縣長父親》(發表在德州市作家協會公眾號上),

裹著小腳

的母親,成了革命父親的賢內助,撐起家庭半邊天》(釋出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官方

帳號

上),

《父親留給我們的傳家寶》(釋出在齊魯晚報網

上)這三篇文章。

從以上資訊來看,作者於忠東雖然是一名“文學愛好者”,但並未寫其他作品,作品題材取材侷限性大,主要是記錄其父親母親的“革命事蹟”。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二、就事論事品文章

《我的縣長父親》這篇獲獎作品現在在網上可很容易查到,大家都可以去讀一讀,看一看這篇文章究竟寫得怎麼樣。

根據作者於忠東自己介紹,《我的縣長父親》最起初的題目叫作“逝去的背影”,有一萬多字。後來在參加德州市廉潔文化主題文學作品徵文時,經過“朋友勸說”,改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只有3000字左右。

我已經無法找到《逝去的背影》這個版本,那麼我們就來詳細品讀一下《我的縣長父親》這個版本吧。

1、品題目:過於直白惹禍

這篇獲獎作品爭議最大的地方就是“題目”。因為有人質疑,“縣長”一詞有“拼爹”嫌疑

,“拿父親頭銜刷名次”。

網友的質疑似乎有一些道理,我不太相信一個已經退休的退休幹部還為了名次和獎金而“拼爹”。

但是這篇章的題目確實“水平一般”。通常來說,散文作品的題目往往都比較含蓄,或採用“以小見大”手法,以某個細節、瞬間來拓展主題;或採用“象徵”手法,用某個物象來表達特殊內涵,總之比較含蓄。

對比其他幾篇獲獎作品,《行走的路標》就採用了象徵的手法擬寫的題目,《永葆廉潔之心》採用了宣言的方式擬題,《廉者晏子,令人汗顏三千年》採用了典故的方式擬題。

只有兩篇散文的題目顯得很“直白”:《我的縣長父親》和《單傳友烈士的生前身後》。

這兩篇文章的題目顯得最為通俗易懂,沒有采用任何文學手法,直接交代人物身份。但也正是因為寫得“太直白”,以至於被網友誤解為“拼爹”,這是題目“惹的禍”。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2、品人物:人物真實可信

我看了《我的縣長父親》原文,個人認為作者於忠東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作者採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來塑造了作者的父親於志明的人物形象。

文章先是寫了作者對父親的三個“不好的印象”:

無情,摳門,一根筋

。這個印象都是作為子女對父親於志明的第一印象,但隨著孩子慢慢懂事,發現父親的形象完全是另外一種。

寫父親對子女的“無情”,其實是因為父親於志明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老百姓身上,無暇顧及家人;

寫父親對子女的“摳門”,其實是寫父親在祖國需要、國家有難的時候將於家子弟送去參軍,為國效力;

寫父親的“一根筋”,其實是為了寫父親嚴於律己,嚴格恪守幹部組織紀律,對子女和族人沒有私慾。

作者透過這三個方面來塑造了一個為國效力、無私奉獻、嚴於律己的革命幹部形象。我相信,作者所寫的於明志及其事蹟都是真人真事。

在父親的真實事蹟面前,我相信作者於忠東的寫作情感也是真實的,在那個年代,革命幹部的清廉事蹟是普遍可見的。

就文學作品而言,對於革命幹部的情感必須真實,如果作者的情感不真實,那麼就不但會愧對父親的先進感人事蹟,而且可能會毀掉革命幹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我相信,作為革命幹部的後代,作為退休幹部,不會冒著這樣的風險去虛構歷史和人物。

因此,“真實”也許是這篇文章的最高價值所在。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3、品語言:有瑕疵但樸實

如果要評論《我的縣長父親》這篇獲獎作品的語言,我覺得只能用“樸實”來概括。

從整個文風來說,這篇散文的語言特點是“簡單樸實”。基本上都是平鋪直敘,記錄父親的點點滴滴。

作者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來證明作為縣長的於志明的無私奉獻精神,其語言就像講故事,沒有任何文學色彩。

在語言的基本功上,作者還顯得有些“薄弱”。比如在文章第一段有這樣一個句子:

“他的故事在他生前我知之甚少。”

這個句子很顯然是一個“口頭語”,不是書面語言,更不是文學語言。嚴格講究,這個句子就是一個“病句”,“他的故事在他生前”這種表達從邏輯上講不通,要麼就在“他的故事”後面加上一個逗號,把這個句子斷開,就不會產生歧義。

再比如文章還有這麼一個句子:

“臨走時要留棗錢,人家知道他說縣長,說什麼也不要,

但最終於父親還是悄悄的把錢留下走了

。”

在這個句子裡面,“於”究竟應該怎樣劃分?是應該“終於”還是“於父親”?

如果是“終於”,那麼“最”字和“終於”一詞不能放在一起用;如果是“於父親“,作者的第一人稱視角寫作,寫自己的父親叫作“於父親”,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毫不客氣地說,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

總之,這篇文章從語言上來看,確實有瑕疵,水平一般,藝術性不強;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文章語言又顯得簡單樸實。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4、品主題:傳承革命精神

這篇文章的主題其實非常明確,就是透過

回憶、記錄

父親任縣長過程中的細節和往事,來表達父親於志明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廉潔自律精神。

作者在迴應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時,曾說道:

“昨天晚上

我就沒睡著覺,我都60多歲了,一身病。弄這個事的初衷就是不想讓老爺子寫了一輩子的工作日誌當廢紙賣了,沒尋思獲獎,嘛事兒沒尋思,沒想到會弄成現在這樣。作為我來說,就是想把老爺子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他們那一代人都是這樣,咱後人別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弄得傳承不下去。我退休好幾年了,沒別的想法,不想爭名,也不想爭利。”

這段話說得非常清楚,作者於忠東之所以寫《我的縣長父親》,其目的就是想把老一代革命幹部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廉潔自律精神傳遞下去,用他們那一代人的精神來勉勵現在這些人們。

可以說,這個想法以及文章表達的主題,沒有任何一點問題。而且,當今時代也需要這樣的黨員和幹部,繼續用上一代革命幹部的精神為人民群眾繼續服務!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三、透過本質談現象

《我的縣長父親》這篇文章獲得徵文一等獎,引起關注後又立即撤銷資訊,網友們不斷質疑作者“拿父親頭銜刷名次”,這些現象背後究竟反應了什麼問題?

第一,徵文大賽的“評審委員會”應該及時對此作出說明。

這篇作品不是作者於忠東自己想要得一等獎的,而是徵文的評審委員會給她評定的一等獎。那麼,這篇文章為什麼會被評為一等獎?有沒有獨特的文學價值?這一系列的問題,評審委員會應該及時做出一個說明,以化解公眾之誤解。

第二,作者的寫作水平雖然一般,但是文風樸實感人。

如上所述,這篇文章的語言雖然沒有任何技巧,沒有散文的韻味,寫作水平一般,但整體上樸實感人,令人回味。雖然多次出現“病句”,但並不影響這篇文章因在題材、構思方面有獨特之處而獲獎。尤其是用第一人稱,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

第三,反映出人們對“拼爹”現象的拒絕心理和對“社會公平”的追求。

客觀地講,即便是革命幹部的子女,也有權利寫作自己父輩的先進事蹟。作者於忠東也未必就有“拼爹”心理,但是網友們這種“反拼爹”的心理卻非常強烈。這可能是來自一種對社會上不公平的“拼爹”現象的憤怒而聚集起來的情緒,而《我定縣長父親》又恰好給了這些網友們一個吐槽和抨擊的機會。總而言之,這也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公平”的一種追求。

總之,透過分析,個人認為:《我的縣長父親》這篇文章因為題材、構思都比較獨特;語言功底雖然較差,但整體文風樸實感人;不失為一篇獨特的文章。

之前,我認為《我的縣長父親》這篇文章因為語言水平一般,缺乏藝術性,認為不具備獲得一等獎的條件;但是當我看了其他幾篇文章如《行走的路標》《永葆廉潔之心》《念念清風起》《村前百畝荷花香》等(目前公開的獲獎文章僅這幾篇),我發現只有《我的縣長父親》所寫內容更加感人,我相信,評委會的人也可能因為這篇文章的“感人至深”而將其評為一等獎吧。

《我的縣長父親》,輸在題目上,贏在感情上!

親愛的網友們,你們對此怎麼看?贊同我的看法嗎?歡迎留言。

點評《我的縣長父親》:藝術性不強,但文章樸實感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