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2022-08-13由 世界錢眼 發表于 漁業

秦國的呂不韋是什麼人物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並不是順風順水的,也是歷經諸多困境才走上巔峰,其中就包括在征伐楚國之時,秦王嬴政陷入兩難的境地。

當時是公元前224年,秦國已經統一了魏國、韓國等諸侯國,

準備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楚國,但是在制定消滅楚國計劃的同時,要確定誰來帶兵出征;

當時有兩位大將進入秦王嬴政的法眼,一位是戰功彪炳的老將王翦,一位是剛剛嶄露頭角的李信;於是嬴政就問他們倆需要多少兵力,

王翦表示需要60萬,

而李信表示只需要20萬,這樣回答如何選擇,已經顯而易見,所以秦王嬴政任命李信為伐楚主將;

但是結果是李信失敗而歸,

最後秦王只能再次請老將王翦出馬,

這時王翦依然堅定地表示需要60萬大軍才行!今天就是來簡單探析一下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這是王翦作為老將的謹慎態度

王翦作為身經百戰的老將,心中不再是一心為了表現才能而去行冒險之道。王翦自出道以來,一直都是打勝仗居多,但是這個不是他可以驕傲自滿的理由,正因為他在沙場打拼多年,他非常清楚一場戰役的勝利不是靠自己一個人,而是靠軍隊整體的力量,因此為了保險起見,王翦認為應該兵力要足夠多才好;

例如李信作為剛剛在秦王面前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將,急著繼續表現自己,所以在戰爭過程中,就忽略很多隱患,所以氣勢洶洶的發兵,結果是一敗塗地的逃回;這樣的結局是王翦不想看到的,

因此謹慎至上。

楚國並不是軟柿子,否則早就是秦國第一個消滅的目標國;俗話說:柿子要找軟的捏,可是在捏之前也要確定對方是否真的“軟”。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事實上作為秦國的對手,楚國當時也是在征伐天下,並沒有只是當一個傻傻的觀眾,因為楚國知道遲早會與秦國對戰沙場,所以楚國擁有很強的實力和底蘊;

在公元前224年,楚國已經滅掉魯國,正在攻打齊國,所擁有的疆域面積也是比較大的,同樣擁有足夠的兵力跟秦國進行對抗,而秦國的目的是希望一舉殲滅楚國,如果只是爭奪某塊地盤。

其實李信完全可以勝任的,但是因為是滅國行動,所以牽扯的利益太多,問題也是複雜多變,所以李信失敗也可以理解的;因此王翦就是要考慮到一步到位的問題,而不是一場區域性戰役的問題,所以最好最謹慎的辦法是帶足兵力,以便有足夠的力量去應對變數!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則是李信的失敗引發的軍心不穩。本來在開戰前王翦就已經考慮了各種各樣的因素,認為60萬是保障勝利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沒想到秦王嬴政認為王翦太保守了,甚至認為王翦已老,已經不中用了,所以啟用新興的大將李信,可是李信回饋的答卷是潰敗;

這樣的結果不僅刺激了秦王嬴政,更是打擊了秦國軍隊的信心,因此當王翦面對秦王的再次邀請,他並沒有拒絕,

但是對60萬大軍的要求絲毫沒有鬆口之意;

因為這個時候60萬大軍還是壯大自己士氣、穩定軍心的作用,王翦堅定要60萬,那麼這60萬大軍會認為李信的失敗是兵力不夠,如今發兵60萬肯定能拿下楚國。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王翦堅持要60萬大軍是為了掌握戰爭主動權

首先,

因為秦國和楚國的處境不同;秦國是主動進攻的一方,而楚國屬於被動接受進攻的一方,按照常理推斷,秦國佔據主動權,

楚國只能是被動地接受一切!

如果是一場定勝負的戰役,主動權的確是在秦國,但是這次戰役是要長期深入到楚國國境,也就是說秦國要帶領大軍孤軍深入敵後,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例如糧草補給問題。

一旦秦國與楚國在某個階段進行僵持,秦國又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後勤保障,而楚國就在本土作戰,後勤補給完全不用擔心,即便不能立馬消滅秦國,也能與秦國進行物理消耗,

最後等待秦國的只有死路一條!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因此王翦在戰前對這個問題考慮得非常清楚,深知這場戰爭如果兵力不夠,主動權就在楚國手中,所以王翦帶兵60萬,

首先

就是要把握真正的主動權!

其次,

秦國的軍隊戰鬥力不夠強,兵力少了無法支撐秦軍佔據主動權;秦國雖然是戰國後期最強的國家,但是軍隊實力從秦孝公開始壯大起來之後,歷經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多次大型戰役。

這些戰爭的時間都比較長,消耗的不僅僅是物力財力,更多的是失去了秦國自己辛辛苦苦訓練出來的精兵;例如長平之戰,雖然是秦國勝利了,而且殺神白起還屠殺俘虜40萬,但是秦國自身也是慘勝,

同樣犧牲了大半個國家的精銳軍士;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因此秦王老祖宗留下的家底早在

上代

秦王手中就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後來的兵力都是從消滅的其他國家徵收而來,這些國家計程車兵素質本來要比秦軍差,所以戰鬥力比起之前要下降不少,

因而王翦要60萬大軍,

就是為了能在士兵數量上佔據主動。

例如李信帶著20萬大軍在楚國境內與同樣20萬大軍的項燕進行對戰,卻敗在項燕手中,這個就是實證,

深刻表明以前秦軍以少勝多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只有從正面的數量上進行壓倒性態勢!

其三,

攻城略地後主動權在於如何守住地盤;單純的看一場戰役,貌似打贏就萬事大吉了,這種戰役一般都是在兩國邊境線上進行一場定勝負的決戰,贏了的獲得一些利益,輸了的割讓一些利益,然後就結束了;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但是秦國這次不是為了要楚國境內的某塊地盤,而是要整個楚國,因此秦軍是一路進攻下去,但是勢如破竹之後,還需要分出兵力對已經拿下的城池進行駐守,

以免成為新的禍亂之源。

例如王翦前腳剛拿下甲城,然後繼續攻打乙城,這個時候突然甲城的殘餘勢力聯合當地百姓對王翦的後方進行襲擾,這樣就會打亂王翦的進攻節奏,一旦這樣的問題多了以後,

王翦就會被深深地包圍在楚國境內,

若真的進入這樣的困境,恐怕王翦只有潰敗!

因此王翦帶著60萬大軍可以保證這個問題不會出現!最後一點,楚國看著秦國突然從20萬增兵到60萬,一下子能衝擊楚國的軍心,本來佔據軍心優勢的楚國瞬間就處於被動局面,

而王翦帶著60萬大軍氣勢高昂地向楚國襲來,

如此心態上的主動權也被王翦拿捏!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王翦的政治意圖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句話是21世紀的網路用語,但是用在王翦的身上非常貼切,因為王翦作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確為秦國立下卓越的功勳,但是這樣的王翦在很多人眼裡也許就是肉中刺,所以已經上了年紀的王翦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再高調地去表現自己;

應該選擇一種低調的態度,

因而王翦在秦王第一次詢問他時,

就表示要60萬大軍才能戰勝對手,而李信則說只要20萬大軍,這樣兩者一對比,在朝中對王翦暗中嫉妒的人會瞬間釋懷,認為王翦終於老了,既然王翦老了,雄風不再,那麼秦王肯定不會再重用他,這樣他們的上位機會就來了!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害怕被秦王猜忌;戰國時期四大名將分別是廉頗、白起、李牧、王翦,而這四個人,只有王翦得到善終,可能這個原因更多是秦王嬴政不同於自己的先祖秦昭襄王,秦王嬴政不喜歡殺功臣,而為秦國立下卓著功勳的白起就是死於秦昭襄王的猜忌;

但是伴君如伴虎,王翦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會在哪一天因為功高蓋主而得罪秦王,因此選擇低調行事,寧願被他人看不起,

但是不希望因為自己的一時高調,

導致王家萬劫不復!

而且當時王翦和兒子二人已經連續滅掉三個諸侯國,擁有的功勞可以說是無與倫比了。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因此在秦王嬴政詢問需要多少兵馬時,王翦的60萬何嘗不是在委婉地拒絕,只是事態發展到後來,

不得不請王翦再次出山,

因此王翦綜合考慮之後,60萬大軍的要求沒有做出改變!

王翦的高風亮節;作為一個欣欣向榮的秦國,目的是要統一天下,開創前所未有的偉大基業,肯定不能一直使用老將在沙場披荊斬棘,而是不斷的需要誕生新人來取代老人。

這樣才能讓秦國真正地一直向前發展,否則萬一哪天老將凋零,難道秦國就不能打仗了嗎!因此王翦的一口60萬大軍,可以讓秦王堅定地重用新人將領,哪怕失敗也沒關係,

這是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

王翦緣何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綜上所述,

王翦之所以堅持滅楚出兵六十萬,

是從多方面來考慮的,事實結果也證明王翦的選擇是正確的決定,更體現出王翦不是一個單純的武將,而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智慧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