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一份“東鄉羊肉”的小康味

2022-05-12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畜牧業

羊眼上有濃交怎麼治

進入深秋時節,稻子金黃,寒風漸起,陶春蘭知道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又要開始了。

一大早,記者走進丹北鎮城中村的榮財羊肉店時,負責人陶春蘭正忙著將新鮮食材去骨、剃毛、分段,再一一放入濃稠的羊湯之中。隨著大火烹煮,羊肉、羊雜、羊骨逐漸入味,散發出誘人香味。

和羊鍋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陶春蘭,不一會兒就做好羊肉下鍋前的最後準備。

“冬天快來了,來吃羊鍋的人又要把村子擠得水洩不通了。”陶春蘭笑著說。

每到冬天,東鄉儒裡、丹北埤城一帶的羊肉店就顧客盈門,熱鬧非凡。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宴會廳曾把儒裡羊肉店的掌門人朱小清老太請去專門為中央首長和外國來賓掌勺,製作“東鄉羊肉”這道特色菜。如今,“東鄉羊肉”的味道已在民間流傳了上百年,逐漸成為一張遠近聞名的“味覺名片”。

“這兩天已經開始忙了,我切羊肉切得手臂都酸得抬不起來了。”陶春蘭告訴記者,她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現在一天要用到兩隻羊,等天氣再冷一點,估計要一天用上十來只羊。

說到這,陶春蘭開啟大鍋上一個“桶”,掀開一半往裡面加上了一些佐料,又立馬將其蓋好。只見這口鍋上面是用木頭箍成,就像倒扣的浴桶,上窄下寬,下面用水泥緊緊地封在灶臺上,相當神秘。

“沒見過吧,東鄉羊肉之所以好吃,是離不開這個‘桶’的,這可是專門定製的,已經快有二三十年了。”陶春蘭見記者好奇,不由笑著解釋道,這種鍋叫“木桶蒸鍋”,是用木桶箍在鐵鍋上面,鐵鍋有多大,木桶就要多大,要請專人前來定製,兩人合抱將木桶放在鐵鍋上後,底部再用水泥封死。最特別的是這種鍋的鍋蓋是左右分開的,開啟鍋蓋,當肉能被戳動時,就表示好拆骨頭了。

拆骨再紅燒,是東鄉羊肉的“絕招”。

東鄉羊肉只有香味,而無羶味,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嚴格:先將生羊用“木桶蒸鍋”煮爛後拆骨,然後再將切成大塊的羊肉佐以各種輔料,精心烹製4個小時左右,才可出鍋。出鍋時,羊肉紅光油亮、松酥鮮嫩。

再根據客人的喜好,紅燒羊肉、炒羊肝、炒肚、羊血湯、羊雜麵、羊口條……從羊眼到羊腳,就連羊毛都用象形的刀法以極細的百葉絲替代,令食客大飽口福,大開眼界。

一隻羊裡可以炒出各種樣式,同樣也炒出了人生的“鮮香百味”。

東鄉羊肉香飄萬里,在吸引本地食客前來“逛吃”的同時,也吸引著附近外來務工人員一飽口福。城中村轄區內企業眾多,本地人口3000餘人,而來此工作、安家的外來人員也有3000餘人。每到冬天,他們都會來此吃上一塊羊肉,喝上一碗羊湯,從頭暖到腳,一解工作的疲勞。

讓外地人“心甘情願”地留在這裡安心工作,並非易事。除了公司待遇外,鄉村生活的富足豐美,也早已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

這幾年,城中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修建了寬敞的水泥路,對全村危房和破敗老房子進行了拆除,同時對陳年垃圾、溝渠進行清淤疏通;對困難群眾逐戶上門幫扶衛生整治,提升村莊整體顏值,透過門前“五包”等制度,配以衛生保潔專崗,實現長效管理,村裡從“髒亂差”變身“靚美新”。同時,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城中村建成了健身廣場和“文化大院”,健身廣場建有室外塑膠籃球場、塑膠網球場、塑膠羽毛球場、室內健身館、乒乓室等。健身器材、健身長廊配套齊全。

“現在的環境是真的好,好到好像沒有什麼煩惱了。”陶春蘭稱,有幾分“恍若隔世”的感覺。但是做羊肉的老本行始終沒有丟,門前的車水馬龍依舊記錄著這個傳統習俗。

在城中村,像榮財這樣的羊肉店大大小小有著十幾家,他們有個共識,“東鄉羊肉”的名氣是代代傳承下來的,一道道“羊菜”讓過去貧窮的村民漸漸富裕,實現了一個個“小康夢”,他們還要繼續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留住大家心中的“老味道”,讓這種“時光中的傳承”煥發出新的更大活力。

【來源:丹陽市人民政府_鎮區動態】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