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2022-03-26由 最大的悲哀 發表于 畜牧業

麻雀喜歡什麼顏色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

要想在城市裡看到野生動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大多數野生動物已經

失去了自己的棲息地

,而在城市中生活顯然是一件十分

危險

的事情,而且也

很難獲取到足夠的食物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儘管我們在加強城市的綠化建設,但這些樹木和公園為動物們提供的棲息空間依然是

非常有限

的。如果要說有什麼動物的種群

在近年來逐漸恢復

,那麼可能就是城市中的

野生鳥類

了。在許多時候,我們都能夠聽見鳥兒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歌唱,一方面確實是我們的

環境保護有了一定成效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

鳥類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十分強大

古人有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鳥類從古到今都是一種和人類相伴的動物

,在我國從傳統文化中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比如我們知道喜鵲代表了吉祥,而杜鵑鳥的叫聲往往能夠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不過要說起

最為知名、最為常見的鳥兒,那恐怕還是麻雀了

。這種體型小、分佈廣的野生鳥類在我國到處都有分佈,城市中也經常見到。在一些食堂、餐館的外面,還可以看到一群群的麻雀在這裡覓食,尋找那些人類剩下的糧食充飢。因為它們

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

,我們和這種鳥兒的相處得還算是

“和諧”

曾經的“四害”

然而,麻雀的地位可不是一直都像現在這樣,受到了人們的接納和歡迎的。曾經的麻雀被稱為是

“害鳥”

,甚至還被列入了需要消滅的

“四害”之一

,和

蒼蠅、蚊子、老鼠

並列。為什麼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十分活潑可愛的麻雀會和這些惹人討厭的動物同一地位呢?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其實,問題就出在麻雀的食物上。麻雀是一種

雜食性的鳥類

,平時也會以人類種植的農作物為食,在那個人都吃不飽的時代,自然會讓人們感到不滿,認為是一種

對人們的農業生產有害的動物

。於是,人們開始消滅麻雀,並取得了驚人的成效。

在“除四害”期間,我國的

麻雀數量驟然減少

,一度到了幾乎

“銷聲匿跡”

的程度。那麼,人們因此獲得了益處嗎?答案出人意料,在消滅了大量的麻雀之後,

農作物的產量反而大幅下降了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原來,麻雀不僅僅會吃人們種植的農作物,還會

吃那些危害農作物的害蟲

,其實

對於人們的貢獻遠比害處要大

,但是當時的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會造成和想象中相反的後果。我們如今在生活中也要注意,麻雀雖然隨處可見,但是卻是

法律規定的保護動物

,我們一定不能夠隨意去捕捉、傷害它們。

非洲的“麻雀”

其實不僅僅是當初的我國有這樣的煩惱,在大洋另一邊的

非洲

,也有一種類似的“麻雀”,只不過可

比當初的麻雀要“可怕”得多,而且數量也十分恐怖

,已經

氾濫成災

,讓非洲人民叫苦不迭。這種鳥名叫

紅嘴奎利亞雀

,屬於織布鳥科奎利亞雀屬,成鳥的體長在

13釐米

左右,體重大約是

10克

,確實和麻雀的體型差不多。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但是“非洲麻雀”有一點可以說是遠遠勝過了麻雀,那就是

種群數量

。這種鳥兒是

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單一品種鳥類

,總數達到

15億隻

,而且主要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分佈相對來說不算太廣,可想而知密度有多高

紅嘴奎利亞雀的習性也很有意思。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有一個十分顯眼的特徵,那就是

鮮紅色的喙

,看起來活潑又漂亮。

到了繁殖季節的時候,雄鳥的嘴巴顏色也會變得更加鮮豔

。當然,雄性紅嘴奎利亞雀的求偶“競爭”還不止如此,它們還需要建設自己的

“婚房”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這是一種

利用蘆葦、柳樹枝等材料建成的“地基”

,如果雌鳥對此感到滿意,才會答應雄鳥的求愛,和它一起建設鳥巢,並在之後生兒育女。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求偶過程很繁瑣,但紅嘴奎利亞雀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大,

幼鳥只要不到10天就可以出世,並在一年之後就完全成熟

恐怖的紅嘴奎利亞雀

因為

孵化時間短

,因此紅嘴奎利亞雀的

幼鳥成活率是很高的

。在育兒期間,紅嘴奎利亞雀夫婦會捕捉昆蟲為孩子補充營養,而到了成年之後,紅嘴奎利亞雀的主食是草籽,它們

一天大約要吃下15克草籽

,比自己的體重還要重。可以想象,15億隻紅嘴奎利亞雀一天會消耗多少食物。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並且它們覓食的時候也十分壯觀,不是像那些比較大型的鳥類一樣單打獨鬥,而是

結成巨大的群體活動

,看起來就像是一片烏雲。非洲人將紅嘴奎利亞雀稱之為

“羽毛蝗蟲”

,因為它們不僅吃得多,覓食的樣子也和蝗蟲很像,都是在地上像是“地毯”一樣前進,

“掃蕩”地上一切可以進肚子的食物

即使是螞蟻一樣小的生物,只要在成群結隊出現就會變得十分恐怖,何況是還會飛行的鳥類呢?在爭搶水源的時候,就連非洲大地上的

龐然大物大象都沒有辦法和紅嘴奎利亞雀群抗衡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如果紅嘴奎利亞雀僅僅是吃草籽,那麼對於人們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影響,但令人不安的是,人類種植的農作物,如

麥子、稻穀等也在紅嘴奎利亞雀的食譜上

。每年非洲人民種植的糧食都會大量被紅嘴奎利亞雀“消滅”,這對於本就不富裕的非洲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非洲人民和紅嘴奎利亞雀的“戰鬥”

為了保護農作物,非洲各國政府都開始組織人手消滅紅嘴奎利亞雀,而國民簡直是

“全民總動員”對紅嘴奎利亞雀進行抓捕

,用各種方法解決自己的糧食問題。人們沒有各種先進的工具,於是就

使用最“原始”的捕鳥網來抓紅嘴奎利亞雀

,就算是隻是用這種方式,

一天也能夠捕捉20000只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這些紅嘴奎利亞雀被放到市場上售賣,作為一種野味而受到了非洲人民的歡迎。

你是不是覺得這種鳥兒會像渡渡鳥、旅鴿一樣被“吃絕”呢?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人們的自發捕獵對於紅嘴奎利亞雀種群來說簡直就是

杯水車薪,壓根吃不完

非洲各國政府為了消滅紅嘴奎利亞雀,簡直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比如用飛機在紅嘴奎利亞雀最多的地方

噴灑大量殺鳥的藥劑

,或者是從紅嘴奎利亞雀喜歡吃的食物下手,在當地的草坪上噴灑除鳥的藥劑。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這樣的方法確實能夠一次性消滅更多的紅嘴奎利亞雀,但是

依舊不能夠有效減少其種群數量

。甚至,一些政府還出動了軍隊,

用炸彈在半夜去狂轟紅嘴奎利亞雀的棲息地

。但即便是如此,現在的

非洲人民還是受到了紅嘴奎利亞雀的“騷擾”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世界上並不少見,比如

澳大利亞就有野兔氾濫的問題

,人們花費了百年的時間還是不能夠消滅這些並不起眼的動物。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野兔在澳大利亞算是入侵物種,本來就缺乏自然環境的束縛,大量繁殖也是情有可原。但

紅嘴奎利亞雀是在原產地如此氾濫,甚至到了影響人類的生活的程度,這確實是比較奇特的

我們應該消滅紅嘴奎利亞雀嗎?

既然紅嘴奎利亞雀這麼惹人討厭,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繼續努力研究消滅它們的方法?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未來研製出了能夠完全消滅紅嘴奎利亞雀的先進技術,

是不是就應該讓這種小鳥消失?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紅嘴奎利亞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原生物種,

對這裡的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儘管它們確實數量很多,但是這也不是能夠放任人們去消滅它們的理由。當初我們也覺得麻雀的數量太多了,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物種並沒有那麼頑強,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減少

而且,紅嘴奎利亞雀也並不是單純以糧食作為食物,

它們除了草籽以外還吃昆蟲

,尤其是在養育幼鳥期間,小紅嘴奎利亞雀會消耗大量昆蟲,其中有不少都是對的農作物有害的昆蟲。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換句話說,紅嘴奎利亞雀對於農作物也有不少好處,

我們不能夠片面地去看待這一種生物,應該正視它們的各個方面,用合理的方式去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結語

紅嘴奎利亞雀的泛濫和各個方面都有關係,比如

人類活動導致天敵減少、棲息地相對集中、氣候變化

等等。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我們如果要真正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那麼也不能夠單純從某一個地方下手,應該去

充分考察各個因素之間的關聯

,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多,反而給我們帶來其他的麻煩。相信在之後,人們也會

找到和紅嘴奎利亞雀和平共處的方法

吧。

中國在動物保護方面也曾經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觀念的改變,

現在我國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野生動物的種群也逐漸增加。

非洲"麻雀"氾濫成災,全民抓捕,炸彈狂轟,15億隻壓根吃不完?

在我們的城市中,現在不僅能夠看到麻雀這樣常見的鳥兒,各種以往我們並不“熟悉”,銷聲匿跡很久的野生鳥類也回到了我們身邊,這無疑是我們

實行環保策略的成效

。希望在以後,我們也能夠看到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出現在我們身邊,自然環境能夠變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