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大唐西域記》今譯:卷十二(2)龍鼓傳說(全文終)

2022-02-23由 玄奘善行 發表于 畜牧業

高節蠶的症狀是什麼

《大唐西域記》今譯

卷十二(2)

玄奘法師 著

季羨林、張廣達、李錚、謝方、蔣忠新、王邦維、楊廷福等譯

瞿薩旦那國

瞿薩旦那國方圓四千多里,境內一半以上的地區是沙磧,耕地面積狹窄。士質宜於種植莊稼,出產各種水果,這裡還出產地毯,細氈,人們善於紡織粗絹粗綢,又出產白土,黑土。氣候溫和宜人,但多旋風,颳風時塵土飛揚。居民看重禮義,性格溫良謙恭,喜好學習經書典籍,通曉多種技藝。百姓富裕歡快,在籍的民戶安居樂業。這個國家崇尚音樂,人人喜好歌舞。人們較少穿著毛褐氈裘,更多的是穿絲綢、棉布。他們的舉止彬彬有禮,行為作風符合綱紀。他們的文字全都遵從印度,只是略微改動了文字型勢,大體上沿襲印度。語言與各國不同。居民崇尚佛法,境內有佛廟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大多研習大乘法教。

一、建國傳說

這個國家的國王曉勇尚武,敬重佛法,自稱是毗沙門天的末裔。從前,這個國家空曠無人,毗沙門天曾經在這裡居留。無憂王的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挖去眼睛一事案發之後,無憂王怒不可遏,流放了許多輔臣僚佐,並把呾叉始羅國的許多豪門大族遷徙到雪山以北,讓他們居住在荒谷之中,被迫遷徙的人逐水草而居,到達瞿薩旦那國西界,他們推舉出豪酋。尊立為君王。在那個時候,東土的一位皇子獲罪而被流放,住在這裡的東界,皇子的群下勸進,他也自立為主。經過的歲月雖然很長,兩國的風俗政教卻互不相通。後來 因為兩方都去原野打獵,在荒澤中相逢,相互詢問在宗譜中的輩份。因而互相爭長,憤怒見於言辭,幾乎動武交戰。有人勸諫說:“如今為什麼要這樣匆忙地動手呢?由於打獵而決戰,並沒有能夠把所有的兵力都動員起來,現在應當各自回去整軍,約定一個日期,再來相會決戰”。於是雙方撥轉馬首而歸,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整編操練軍馬,督促激勉士兵。到期兩軍相會,旗鼓相望,第二天交戰,西邊君王出戰不利,在潰退奔逃中被砍掉了頭顱。東邊的君主乘勝推進,安撫招集這個被滅掉的國家的百姓,把部城遷到正中地區,並計劃建造城郭。但是他發愁缺少適當的粘土,恐怕難以建成城郭,於是他向遠近徵求通曉地理的人。當時有一位塗灰外道,揹著一隻大葫蘆,裡面滿盛著水,自動應募進見國王,說:“我懂地理”。他隨即將葫蘆中的水彎彎曲曲地傾例出來,繞完一週以後又重新開始,他忽然間飛跑起來,突然消失不見了。人們就依照他撒下的水跡,在上邊建起牆基,而後在這一牆基上大興土木,這就是這個國家的都城所在之地,現在在位的國王就以此城作為都城。此城並不高峻,但是很難攻克,自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夠進攻取勝。

這位國千在完成遷移部城、修建城城、建立國家和安置百姓這些工作以後,業績大功告成,但他巳經了七、八十歲高嶺的垂暮之年,仍然沒有後嗣。他害怕宗嗣斷絕,便前往毗沙門天神所在之處祈請賜予後嗣,並從天神像的前額剖出一個嬰孩,他捧著嬰孩回去,全國居民都為此交相慶賀。嬰孩不吃人奶,君王擔心他活不長久,立即又前往神祠,再請天神替他養育嬰兒。這時神祠前邊的土地忽然隆起,形狀就像乳房,神童靠吸吮這裡的乳汁,終於長大成人。神童長大以後智勇空前,聲威教化播及遠方,於是他營建了神祠,以表示奉祀祖神的心意。從此以後,世代相承,總有國君入承大統,世系從未中斷,所以現在神廟中有很多珍寶,因為歷代國君朝拜神祠、獻禮祭祀從未間斷誤時。由於神童是由地乳哺育成人的,所以地乳就成了國號。

二、毗盧折那伽藍

王城以南十多里的地方有一處大寺廟,是這個國家先前的國王為毗盧折那(唐朝語言是遍照)阿羅漢建造的。當初,這個國家還沒有受到佛法的教化,阿羅漢從迦溼彌羅國來到這裡的樹林中,打坐修習禪定。當時有人看見他,對他的容貌服裝感到無比驚奇,把他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國王。國王親自前往,觀看他的形容舉止,說:“你是什麼人,獨自一個人居住在幽深的樹林中?”羅漢說:“我是如來佛的弟子,遺世閒居,修習禪定。君王應當多修福業,弘傳佛教,建造寺廟,召聚僧徒。”國下說:如來佛究竟有什麼德行,有什麼神異?使得你如同鳥兒一般地棲身於樹林之中,如此勤苦地宗奉他的教導呢?”羅漢說:“如來佛以平等慈悲為懷,憐憫胎生、卵生、澀生、化生的四界生物,勸誘開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眾生,或者顯身,或者隱形,示生示滅。遵奉佛法的人,可以超脫生死,懷疑佛法的人將要被束縛羈絆在愛慾的羅網之中”。國王說:“的確象你所說的那樣,事體重要,高出於僅僅言談議論之上。既然你說如來是大聖,我希望為我現形,我如果能夠瞻仰到他的真容,必定為他建立寺廟,竭誠歸心於佛,弘揚佛法”。羅漢說:“你只管修建寺廟,在大功告成的時候,就會感應神明。”國王暫且聽從了他的請求。建立了寺廟,全國居民不分遠近全都聚集到這裡,舉行法會慶賀,但是卻沒有扣擊鐘磬等物的犍椎召集人眾。國王對羅漢說:“寺廟巳經建成了,佛在什麼地方呢?”羅漢說:“君王應當至誠奉佛,聖靈的召示不會很遠了。”國王於是盡禮請佛,忽然看見佛像從從天而降,把犍椎授給君王。國王從此誠心信佛,大力弘揚佛教。

三、瞿室飠夌伽山

在王城西南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座瞿室飠夌伽山(大唐語的意思是牛角),山有兩峰高高聳起,有如一對牛角,四周為重疊的山岩所阻絕,在崖谷之間修建了一座寺廟,廟中的佛像時時放射光明。當初如來佛曾到過這裡,為天眾和人眾簡單地演說佛法要領,並預言未來此地將會有人建立國家,崇敬佛陀遺法。遵循修習大乘法教。

在牛角山的山岩上有一個大石窟,窟中有一位羅漢,他已經進入寂滅心定狀態,等候彌勒佛的出世。幾百年間,對他的供養從來沒有中斷。近年山崖崩塌,堵塞了洞口通道,國王調動軍隊,打算清除崩塌下來的石塊,立即有黑蜂成群飛來,毒蜇眾人,所以到現在石門仍然沒有開啟。

四、地迦婆縛那伽藍

王城西南十多里有一座地迦羅縛那寺。廟中有乾漆製作的立佛像,本是從屈支國來到這裡並留在此地的。當初于闐(tian)國有一位大臣獲罪而被放逐,寄居在屈支國。他總是禮拜這尊佛像,後來他獲准回國,竭誠盡心,遙遙地禮敬這尊佛像。一天午夜之後,這尊佛像忽然自已來到于闐,放是這位大臣施捨自己的宅邸,建成了這座寺廟。

五、勃伽夷城

從王城往西走三百多里,到達勃伽夷城。城中有佛的坐像,高七尺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完全具備。威肅壯嚴,頭戴寶冠,時放光明。我打聽當地人說:佛像本來在迦溼彌羅國,以後才被人們請移到這裡。當初有一位羅漢,他的一個沙彌弟子臨終之際索要一種酢米餅。羅漢藉助於天眼看到瞿薩旦那國有這種食品,放是運用神通力量,到這裡獲得了酢米餅。沙彌吃完,願意來世降生到瞿薩旦那國,後來他果然夙願得償,投生為這個國家的王子。他繼位以後,威震遠近,於是翻越雪山,討伐迦溼彌羅國。迦溼彌羅國王整備士兵戰馬,準備抵擋邊寇。這時侯,這位羅漢勸諫國王說:“不要興兵相鬥了,我有辦法使他退兵。”羅漢隨即為瞿薩旦那王講說佛法要領。國王開始還不相信,仍然準備興兵作戰,羅漢就取出這位國王前身當沙彌時穿過的衣服,出示給國王,國王一見這件衣服,就得到了知道前生事的宿命智,便向迦溼彌羅王謝罪,兩相交歡,退兵回國。他奉迎前世當沙彌時供養的佛像,與全軍將士共同禮請。佛像來到這裡,再也無法移動了,於是圍繞著佛像建立了寺廟,敬謹招聚僧徒。國王施捨自己的寶冠放置在佛的頭頂,所以今天佛戴的寶冠就是先王所施捨的寶冠。

六、鼠壤墳傳說

在王城以西一百五、六十里的地方,位於大沙磧的正路上,有若干處丘陵,這些丘陵全是鼠壤墳。我聽當地土著居民說,在這片沙磧之中,老鼠長得象刺蝟一樣大,那些長著金色、銀色一等不同於一般毛色的老鼠,是群鼠之長。每當這種老鼠出洞遊戲時,那些成群的普通老鼠都充當隨從。從前,匈奴率領幾十萬大軍人寇劫掠瞿薩旦那國邊城,來到鼠壤墳旁邊屯駐軍隊。當時瞿薩旦那王僅率領著幾萬士兵,恐怕兵力不支,不能禦敵。他原先就知道沙磧中有老鼠的異跡,但是沒有把它們當作神物對特。等到大敵當前,無處可以求救,君臣愧恐憂懼,無計可施,所以姑且舉行祭祀。焚香請鼠,希望鼠有靈驗,能稍許助軍士一臂之力。當天夜裡瞿薩旦那王夢見大老鼠對他說:“我們很願意效力,希望君王及早整軍,來日黎明就出兵交戰,一定能取得勝利”。 瞿薩旦那王知道有神靈庇護,於是整頓兵馬,下令將士不等天亮出發,急速挺進,突襲敵營。匈奴聽說大兵前來,無不驚懼,正要騎馬乘車,披掛鎧甲,而那些馬鞍、衣服、弓弦、甲鏈,凡是用來系物的帶結,全都被老鼠咬斷。這時候大軍已然來臨,匈奴只得束手就擒。放是瞿薩旦那大軍殺死匈奴將領,俘虜他們計程車兵,匈奴震恐,以為這是神靈保佑的結果。瞿薩旦那王感念老鼠的厚恩,為他們修建祠堂,舉行祭祀,世世代代尊敬這些老鼠,把他們當成神異特別精心守護。所以這個國家上自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全都對老鼠行禮祭祀,以求降福庇佑。人們走到老鼠洞的時候,都要下馬步行。人們膜拜老鼠表示敬意,擺設祭品以求賜福,所用祭品或者是衣服、弓、矢,或者是香花佳餚。人們既然竭誠禮拜祭祀,也就得到很多福利。假若沒有祭祀,就要遭受災害。

七、沙摩若僧伽藍

在王城以西五、六里的地方有一座娑摩若僧伽蘭。這座佛廟中有一座塔,高一百多尺,有很多靈瑞,並且時常放射神光。當初有一位羅漢從遠方來,駐足於這裡的樹林中,運用神通之力而大放光明。當時的國王夜裡正在高樓之上,遠遠看見樹林中光明照耀,便詢問個又一個的臣屬,大家都說:“有一位僧人,從遠方來到這裡,在樹林裡坐禪,顯示出這樣的神通”。國王於是命令起駕親往觀察,當他看到了這位得道的賢者,心中無限敬慕,對他的風範欽仰不巳,他請求僧人住到宮中。僧人說:“萬物各有相宜的地方,眾人各有志向,幽林沼澤,是我心目欣賞的所在;而高堂深字,不是我過問的地方”。國王對僧人更加敬重景仰,對他深表尊重,為他建眾了寺廟和佛塔。沙門接受國王的請求。便住在寺廟之中。不久,國王因為虔誠感應而獲得了幾百粒舍利,併為這件事而歡慶喜悅,他私下裡想:“舍利做為一種靈應,來得為什麼這樣晚呢?要是早的話,就可以放到塔下面了,這樣這座塔不就可以成為一處勝蹟了嗎? “國王隨即來到佛寺,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告訴了僧人。羅漢說:“國王不必為這件事發愁了,我這就為君王安放進去。應當預備好金、銀、銅、鐵、大石等做的匣子,依次將舍利安放到裡邊”。君王命令匠人制作各種匣子,沒有幾天,匣子完全做好了,匣子被安放到寶車上,送到寺廟裡。這時候,王宮護送舍利的前導和隨從的僚屬、庶民、百官,觀看送舍利的數以萬計。羅漢便用右於舉起塔來,放在掌中,對國王說:“可以將舍利貯藏在塔下了”。於是人們倔地安放舍利匣,羅漢等人們做完這些事情之後,才放下塔,塔沒有絲毫傾斜或壞損。現場目睹的人們都讚歎這件事是前所未有的,因而信佛之心更加虔誠,敬法之志更加堅定。國王對群官說:“我曾經聽說佛的力量是難以思議的,佛的神通是難以尋求究竟的。佛或者分為百億個化身,或者現身留跡於人間天上。佛能把世界託舉在自己的手掌之上,而讓世上的所有生靈沒有動靜的感覺,偉能用普通的話語闡明佛法真理,讓世上所有的生靈隨其根機而各有不同的覺悟。看起來,沒有什麼事物可與佛的神力比擬,也沒有什麼言辭可供形容佛的智慧。固然,佛靈已然退隱,但是佛的教導依然流傳。我們好象餐和風、飲甘露一樣地品味佛法,欽慕德風,沒想到居然得到了這些神物—舍利,並且深深地託庇得福。努力向善吧,庶民百宮們!你們應當更加虔誠地崇敬佛法,佛法是幽深的。從我們今天經歷的這件事上我們更可以明白這一點了。”

八、麻射僧伽藍及蠶種之傳入

在王城東南五、六里的地方有一座麻射廟,這座佛廟是這個國家先王的王妃建立的。當初,這個國家不知道如何種桑養蠶,聽說東方一個國家有桑蠶,便令使者求取。當時東國的國君保守蠶桑秘密,不送給使者,並且嚴厲命令邊境關防官吏,不得讓蠶桑的種子外流。於是瞿薩旦那王謙恭和氣地向東國國君求婚。東國國君有懷柔遠方的志向,就答應了這個請求。瞿薩旦那王命令使者迎娶新婦,同時告誡使者說:“你告訴東國君王的女兒說,我們國家向來沒有絲綿、桑蠶的種子,她可以帶一些來為自己做衣服穿”。這位女子聽到這一席話,暗地裡搜求桑蠶的種子,把桑、蠶的種子放在帽子的棉絮中。到達邊防的時候,邊防官進行了嚴密的搜尋,唯獨對君王女兒的帽子沒敢翻檢。於是一行人眾便進入了瞿薩旦那國。住在麻射廟所在的址。然後準備婚嫁的禮儀。這位東國君王的女兒被迎到王宮裡,而將桑、蠶的種子留在此地。第二年初春一到,王女便開始種植桑樹,蠶月來臨,又開始採桑養蠶。王女剛來的時候還用其他葉子喂蠶,經過一段時期以後。桑樹逐漸鬱閉成蔭。於是王妃把規章刻在石上定為制度:不準殺傷蠶蛾,等蠶蛾飛盡之後,才可以繅絲,膽敢違犯者,神明不予保佑。而且還為這批最早的蠶建立了現在的這座麻射寺廟。現存的幾株枯桑據說就是最早種植的桑樹。由於這個原故,這個國家直到今天仍然不殺帶蛾的繭,有人偷著繅取有蛾之繭,第二年就養不好蠶。

九、龍鼓傳說

在王城東南一百多里的地方有一條大河,該河流向西北。國內居民從中得到很多益處,引水灌溉農田。後來河水忽然枯竭斷流,國王感到十分奇怪,於是下令備馬親往羅漢僧那裡詢間,說:“大河裡的水一直被國內居民取用,如今忽然斷流,是什麼罪過造成的呢?是因為施政有不公正的地方嗎?還是因為仁德有不周遍的地方呢?不然的話,何至於受到上天這麼嚴厲的懲罰呢?”羅漢說:“大王治國,政務清明,教化熙和。河水斷流,是龍王的勾當,應當趕快去建祠祈請,一定能夠重新得到先前的灌溉之利。”國王於是駕回宮,設祠祭祠河龍。忽然有一位女子凌波而至,說:“我的丈夫早死,使我沒有夫主之命可以遵從,所以河水斷流了,農人也隨之失去了灌溉之利。君王要是能從國內選擇一位貴臣,給我配做丈夫的話,水就會象往常一樣常流不斷。”國王說:“遵命,完全聽從你的意願。”龍女經過巡視,看中了這個國家的一位大臣。國王返駕以後,對群臣說:“大臣是國家的棟樑,務農是為了生產百姓賴以存活的糧食,國家失去了棟粱將陷於危境,人要是斷絕了吃食則要死亡。要麼就是國家陷於危境,要麼就是百姓陷於死亡,我們怎樣辦才好呢?”那位被選中的大臣越席而前,跪著對國王說,“臣久已尸位素餐,謬當重任,經常想到要報效國家,只是沒能遇到時機,如今被龍選中,對這樣的重任我怎敢推辭?假如有利於百姓,陛下何必吝惜一位臣子?臣子只是國君的輔弼,而人民則是國家的根本。希望君王不要再躊躇多慮了。但願有幸陛下為我修福,修築佛廟一所。”國主答應了這位臣子的清求,這座佛廟很快就建成了。那位臣子又請求早日進入龍宮,於是舉國的官員、百姓擊鼓奏樂,設宴餞行。那位臣子身穿素衣素服,乘著一匹白馬,與國王訣別,並對全國居民表示謝意,他把馬驅趕到河裡,馬走水面而不沉溺,當走到河的中流的時候,他揮鞭畫水,水從中間分開,他就從分開的那個地方沉沒了。過了一會兒,他騎的那匹白馬浮出水面,背上馱著一隻旃檀大鼓,並有一封書信,信的大意說:“大王不遺棄藐小卑微的人物,使我為神錯愛選中,願君王多多修法營福,將有益於國家,而且澤及臣民。請將這隻大鼓懸掛在城東南,假若有敵寇來犯,鼓會事先發聲震動”。從此河水重新奔流,至今為百姓利用。隨著年深月久,那隻龍鼓早已沒有了,舊日懸鼓的地方,如今仍然有一隻後來製作的鼓,池水旁邊還有那座佛,如今佛廟已經荒蕪坍塌,沒有僧人居住了。

十、古戰場

在王城以東三百多里的大荒澤中有幾十頃地,地上寸草不生,土色黑紅。我曾聽老年人說:這裡是西國兵敗之地,先前,東國出動百萬大軍西伐,當時在位的瞿薩旦那王也整頓了幾十萬兵馬,東進抵禦強敵。在這塊地方,兩軍相遇,隨即交戰。結果西國兵作失利,東國兵乘勝屠殺,俘虜了西國國王,殺掉了西國的將領,屠殺西國的〕士兵,不留一個生靈,血流成河,浸染了上地,這種遺蹟就留在這裡了。

十一、媲摩城雕檀佛像

從戰地往東走三十多里,到達媲摩城。那裡有用檀木雕成的立佛像,高兩丈多。有非常多的靈應,時常放出光明。凡是有疾病的人,按照自己疼痛的部位往像上貼敷金箔,可以立即痊癒康復。人們向佛虛心請願。也多半能夠滿足心願。我聽當地人士說:這尊佛像是以前佛在世的時候由僑賞彌國的鄔陀衍那王制作的。佛去世以後,這尊佛像先從那裡凌空來到瞿薩旦那北部的曷勞落迦城中。當初,這座城中的人生活安樂,財產富饒,但是深深迷陷在異道邪見之中,對這尊佛像並不珍重禮敬。他們雖然聽說這算佛像是自已凌空而來的,卻只認為神奇而不可貴。後來有一位羅漢來禮拜這尊服像,國人對羅漢服裝容貌的奇特感到驚異,奔跑著去報告城王。城王於是下令,用沙土塗抹這位奇恃的人物。當時羅漢身上滿是沙土,賴以餬口的糧食也沒有了。這時候有一個人心中感到十分不忍。他原來就經常恭敬尊禮這尊佛像。見到這位羅漢,便暗中給他吃食。在羅漢將要離開這裡的時候,對這個人說:“我走後七天,天空將要降下一場沙雨,把此城埋沒,不留一個生靈,你應當知道此事。早做離城的安排,這是因為他們用沙土塗抹我,所以遭到了這種災禍”。羅漢說罷離開,忽然不見。那個人進城把這訊息遍告親朋故舊,聽到這話的人,對他無不嘲笑一番。到第二天,忽然颳起大風,吹走了汙穢的垃圾,從天上還降下各色珍寶,鋪滿通衢大通。人們更加咒罵告訴他們要發生災難的那個人。那個人知道災禍是必然要發作的,私下裡開鑿了一個地下通道,通往城外,做成地穴。到第七天夜晚的夜半之後,從天而降的沙土填滿城中。那個人從地下通道走出城來。往東來到這個國家,住在媲摩城。那個人剛到,那尊佛像也來到了,佛像便在這裡受人供養,人們不敢移動佛像。我聽先賢記載中說:釋迦佛法滅盡的時候,佛像將入龍宮。如今曷勞落迦城已經成了一個大土丘了。諸國的君王、各地的豪強都想加以發掘,求取寶物,但總是剛剛走到土丘旁邊,便突然狂風暴起。煙雲四合,使人迷失道路。

尼壤城

從媲摩川以東進入沙磧,走二百多里,到達尼壤城。尼壤城方圓二、四里,位於一片大沼澤之中。沼澤地悶熱潮溼,難以跋涉,沼澤里長著茂密的野生蘆葦、雜草,不再有路徑可尋。唯一的一條路是通向尼壤城的道路,所以往來的行旅都要取道此城,而瞿薩旦那也就以此城作為東部邊境的關防了。

大流沙以東行程

從這裡往東便進入大流沙,黃沙流漫,隨風時聚時散。行人走過之後留不下任何足跡,因此人們往往迷路,四顧黃沙茫茫,漫無邊際,不辨方向,所以來往的行人將死者留下的骸骨堆積起來做為指路的標記。這裡缺少水草,風多是熱風,每當熱風捲揚的時候,人畜昏迷,並因此患病。在這裡人們能夠不時聽到歌唱、長嘯或是哀號啼哭的聲音,聞聲四顧,又恍然不知聲音發自何處。因此常常有人在這裡喪生。這是因為鬼蜮魑魅作祟的緣故。

在大流沙中走四百多里,到達睹貨邏故國。此國空曠已久,所有的城鎮一片荒蕪。

從這裡往東行進六百多里,到達先前的折摩馱那國,這也就是沮末的領地。這裡城郭巋然聳立如故,人煙卻早已斷絕了。

從這裡再往東走一千多里,到達那縛波故國,這已是樓蘭的領域了。

後記

本書意在描繪表述山川形勢,考家採集各個境城的情況,詳敘國俗民風的剛柔,條列各地水土的風氣。由於各種情況動靜變化不定。作者記錄時不免做出不同的取捨,事物固然難於一一作自徹底的驗證,但是,作者也不能夠主觀臆說。我隨著我的遊蹤所到,扼要地記述一下各地的大致情形,列舉我的所用所見,記錄各地人民嚮慕、歸化佛教的情況。這當然是由於遠至太陽西沒之處無不沐浴陛下的恩澤,教化所及之地也無不欽仰陛下的盛德,天下混同,宇為統一,我才得以完成此次遠遊,豈只是僅靠著單車出使便能夠暢行無限地驛行萬里路呢!

《大唐西域記》贊

沙門辯機作

偉大啊!法王(佛陀)的應世降生。靈福的化育在暗中運會,神妙的道理則空無通達。在恆河沙數世界中窮盡了形身和心意,杜絕了世界上無窮久遠時間中事物的興起與衰謝。形身和心意都沒有了,應該產生子三界五蘊的,就不產生興起與衰謝已經停止,雖表現出涅僧(寂滅),而實則並未壞滅。豈但是在迦維羅衛城(迦維)誕降神靈,拘屍那城的娑羅樹中入滅而巳。由此可知,他是順應世物,表現靈蹟,結合因緣,垂留跡象。他是剎帝利種姓,釋迦族的後裔,本應繼承迦毗羅衛國的王位,卻專心於世俗之外的學說。於是拋棄了王位而出家指導佛教,陽光普照似地撫育化度生物。佛法沾潤著十方,智慧普及到萬物。雖然是出於無聲無色虛寂微妙之外,但將要庇護著眾生,人家都在他視聽之中。在大千世界中三輪法輪,以雄辯的無所不知圓滿的一音演說法教,震撼了世俗世界。八萬四千門的說教對佛法作了仔細的區別,十二部經綜合了佛經的全部要旨。所以佛陀的聲音教化潤澤廣被,往來於福報之林,風範軌跡的鼓舞,受擁戴於長壽之城。聖賢的德業盛大啊,大人的道義都已完備了!然而忘卻動和寂于堅固林娑羅樹林中,丟棄去與來於幻化之境(兩句話都指涅槃—譯者》。人間沒有繼承者,沒有人再探討空無的奧義。迦葉尊者認真挑選了五百羅漢。為了報答佛陀的恩典,結集佛陀所說的教義和教典,增一、中、長、雜四部《阿含經》總結了它的派流,經、律、論三藏概括了它的樞要。雖然各個部派興起,而佛法還是存在。從降生到入滅,聖蹟千樣變化,神瑞萬般不同。數不盡的靈驗更為顯著,沒有生滅變化的真如無為(涅奧》的教法愈加清新。這些郊具備在經誥裡,詳著於記傳中。但還是各說各的,散亂錯雜,異說謬論到處流傳,佛法的原始要終,很少有正確的說法。這些根據事實的實錄;尚且有這樣多說法。何況正法深奧玄虛,至理虛渺邈遠,鑽研深義,記載多缺。所以前代的哲人大德相繼從事譯經之學,後進的英才彥士繼承整理前人的殘缺記載。大義沉滯而未有彰明,微言缺失而無人過問。佛法教義的逐漸流傳,巳經很多年代了,從炎漢開始直到當今聖代,翻譯佛典的盛業,如源泉流美,似日月聯暉,但玄遠的理論不及抒發,真諦還沒有顯明,這並不是說聖教的顯現與隱沒,。實由於王栩權化的所致。我大唐臨治天下,信譽著稱海外,考核聖人遺留的法則,釐正先王的舊典。闡揚像法的教化(佛像與經教),形成重大的訓誡,大道並不虛行,在於廣泛地昌明德業。於是就使得能使眾生達到解脫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或佛)的深奧義理,幽、閱在千年以後。佛所具有的十種智力留下的靈驗,深閉於萬里之外。神通是無所不至沒有方位的,聖教卻有從寄託,等待因緣(條件)才顯出,這話是千真萬確的。

玄奘法師,他的家世清流追溯到堯舜的漁於雷澤,分派的洪源上達於成舜娶唐堯二女的媯川(後來因以為氏,陳國為媯姓,陳姓源於此),體現了上德的被祥,蘊結了中和的淳粹。遵行正道合乎德業,循守貞潔修飾行為,福德久樹早有夙因,命運適信昌盛的時期。行跡超脫塵俗,久住講佛學的場所,奉行先師典雅的訓教,仰幕前哲的美德,揹著書箱去求學。到處訪求名師請教問業,周遊了燕、趙故地,歷覽了魯、衛舊邦,離開中州(三河)進人秦中,步履三蜀到達吳會。向通達學術的俊士,無不精益求精地請教究竟,對冠絕當世的英賢,多次表達外出求法的願望。從旁聽到一些議論,考查這些學派的宗旨,竟相為自己學派的專門義學爭勝,都嫉視不同學派的學說。(他)衷心希望研討佛學的發源,立志要進行詳盡的考查。正當四海一統,八方會同的時候,以貞觀三年(疑是“元年”之誤)仲秋的初一清晨撩起衣裳上路,負著錫杖遠征了。憑藉君主的教化而訪問道路,依靠神明的暗中佑護而孤身遠遊。出了鐵門、石門的關隘,跨越凌山、雪山的險阻,光陰荏苒,到達了印度。宣揚中國的風尚於異方,曉諭宏大的教化於外國。親自稟承梵語為學術,訪問有學識道德的人,多年的疑惑看了梵文就恍然大悟,深奧難解的意義就廣泛地請問高才之士。啟發了心胸而考究學理,開拓了智慧而體會佛道。聽到了從未聽到的,得到了從未得到的,成為道場的益友,真是法門的巨匠啊!從而獲知玄奘的道風昭著,德行高明,學識蘊於三冬,聲譽馳於萬里。印度的學者,都仰慕他的盛德,既說他是裝滿佛經的箱子,又你他為佛法的大將,小乘的學徒稱他為木叉提婆(大唐語言是解脫天),大乘法眾稱他為摩訶耶那提婆(大唐語言是大乘天)。這是因為崇敬他的德業而傳稱的徽號,敬重他的人品而贈予的嘉名。至於象三輪的奧妙之義、三請的精微之說,玄獎深究它的源流,妙窮它的枝葉,很快地獲得慧悟,快意地理順文辭,關於質疑的義理,詳細記載在別錄。他既而深研義理;精通玄學,聲譽如扇揮清風般到處傳播,學問已經淵博了,德業已經盛大了。於是外出旅遊,歷覽山川,徘徊郊邑。出上茅宮城而入鹿野苑,遊杖林山而在雞園寺休息,四顧眺望迦維羅衛國,放眼觀看拘屍那揭羅的城郊。佛陀降生的故基,巳成為膏腴的川原;潛靈的舊址,而對著茫茫的郊阜。看了神蹟增加緬懷之念,仰幕玄風興起久久的慨嘆,這並不只是像箕子看到宮室毀壞作《麥秀歌》的悲悼殷朝,周大夫見宗廟盡為禾黍而寫《黍離篇》以哀憫周室而已。因此詳載了釋迦牟尼的故事,列舉印度眾多的史實。還採集不少風土習俗,記錄下種種奇異的傳說。時間過得真快,不覺寒暑屢遷,雖然懷戀樂土,卻始終沒有忘懷迴歸故鄉。於是請得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一尺六寸,模擬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影像的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模擬的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的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模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的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模擬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降履寶階像的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四尺,模擬摩揭陁國鷲峰山說《法花》等經像的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模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三寸,模擬吠舍釐國巡城行化像。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四部;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一共五百二十夾,總計六百五十七部。為了要宏揚至極的教法,重又踏上艱險的旅途,於是乘土還鄉的車輛,開始了返回故國的行程。出了舍衛國的故址,離別了伽耶的舊郊,登臨蔥嶺的危阪,穿越沙漠的險路。貞觀十九年春正月到達都城長安,在洛陽謁見了皇帝康太宗李世民。恭敬地接受明詔,命令從事翻譯。於是召集有學識的人,共同完成美好的事業。大法智雲再來蔭庇大地,智慧之日重放光明。黃圖中國流傳鷲嶺的教化,神州赤縣廣龍宵的何導。像教法運的興旺、這是最為昌盛的了。

法師神妙地精通梵語學問,用以讚美深奧的佛經,閱覽梵文如同出於己手,轉讀的聲音還在盪漾,歌順聖佛旨,不加文飾,而方言不通的,梵語無譯的,務必經過一番陶冶,求正於佛教的典談,推求考索,相互對勘,唯恐乖誤失實。有垂紳插笏的先生官員表情激動地跑來,矜持莊重地說:“印度這個國家,是靈聖所下降集結、賢懿所誕生的地方,書稱為天書,語叫做天語,文辭婉轉而嚴密,音韻迴圈反覆,或者一言貫穿著許多意義,或者一義錯綜著不少言詞。聲音有高低抑揚,語調則清濁不一,梵文深遠的意味,翻譯寄託於明哲的人,經典意旨衝玄,含義闡發仰仗盛德之人。如果對它加以筆削翻譯,配以宮商律呂的聲調,實在是不妥當的,誠非完善的議論。”傳傳譯經典的深旨,務必順從於明白易曉,倘若不違背原本,這才是完美的。文采過分就陷於華麗,質樸過甚就偏於鄙野。正確而不失於華麗,清晰而不失於鄙野,那就沒有什麼大的錯誤了,才可以談得上翻譯哩。李老(李耳老聃)說:“說漂亮話的就不可信,說話可信的就不會漂亮好聽,韓子(韓非)說:“道理正的其言詞直率,言詞修飾的其道理隱晦”。從而可知垂示訓誡,規範事物,義理本來是相同的。也許能夠去掉暗蔽和不通的,就會有益眾生而受到喜受,違背原本專事華藻,為害很多,“率由舊章”,這是法王(佛陀)所再三訓誡的。出家的和在家的都說:“是啊!這話才是完善的”。從前孔子在位時,文書都與他人合寫,自己不單獨去寫。至於修《春秋》,那就要記便記,要刪便刪。連子游、子夏這些在孔門中以文學擅長的門生,也不能插一句話呢。法師的譯經,也是這樣的。而不是象童壽(鳩摩羅什)在逍遙園的集文那樣,聽憑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的筆削。何況在削除稜角使方為圓之世,去浮華崇質樸之時,怎麼可以增減至(佛)旨,使經文綺麗華藻呢? 辯機遠承登仙的遺胤,從少年時便懷抱隱居的高節,到十五歲就落髮出家,為人總持寺薩婆多部道嶽法師的弟子,雖然遇到名師如運斤成風的巧匠,但是自己如同朽木一般難以雕飾,有幸參預法門之流,卻如孔奮在脂膏中也不能自潤。徒然飽食而終日,真是面對牆壁而虛度歲月。幸而憑藉時運,才遇到這樣的譯場嘉會。憑待著燕雀般的資才,追隨在鵷雛、鴻鵠的後面。於是命我這個庸才,撰述這一方誌。學識未能博古通今,文章又沒有華麗詞藻,就如同磨著飩刀來雕刻朽木,精力疲憊而又跛足似的。恭謹承命寫下此記,按次序整理好這些文章,尚書發下筆札,於是撰錄於此。智慧淺拙,多所缺漏。或者還有多餘的詞句未曾刪去。從前司馬子長是良史之才,寫《太史公書》,乃是兒子繼續父親的事業,尚且在有的地方只寫了人名而沒有寫字,有的地方有縣名而沒有郡名。所以說憑一人的精力,思慮繁雜,文章又多,就顧不過來了。間況找這下愚的才智,又怎麼能詳盡完去呢?例如那些風土習俗的差異,疆域物產的記載,人們性情智慧的區別品類,寒暖的四季節候,就詳盡地寫下好與壞,是經過稽核根據實際情況的。至於外國人的姓氏,多稱他們所左的國土,印度的風俗教化,有清流和濁流之分,簡略地講些大概,這在前序已有交代了。賓儀、嘉禮、戶口、勇健計程車兵、出家的僧侶,就不詳細記載了。然而佛是以廣大神通接待事物、以靈化垂示教誡的,所以說:神道深邃玄妙,理法是不同於人世的,靈化幽微顯示,事情有出子天外的。凡是諸佛下降祥瑞的區域,先聖流傳美談的地方,概略地指出遺下的靈蹟,祖疏的申明於記注。境域道路曲折迂迴,疆界地域相互迴旋,旅行所到的就寫下,不作編排。故五印度不分境界,散亂地寫在每一國的未了,大略指出它的分域。寫“行”的,指親身遊歷所到。舉“生”的,乃是傳聞的記載。或者直書它的史實,或者用委婉的文字,經過剪裁而安排妥帖,推敲講求而記述下來,務必根據實錄,把可靠的材料進呈給皇上。貞現二十年秋七月完稿,寫在光潔的白絹上。褻瀆聖上明鑑,怎麼敢說符合聖上的旨意?然則冒險遠至窮壤,買是憑靠了朝廷的教化,懷抱探奇編纂異方地誌,確實是依賴皇上的威靈。追逐太陽於八荒,並非專是夸父的力量;開拓西域千里,徒然聽說是博望候張騫的功勞。把鷲峰山遷徙到中州,以鹿野苑作為皇室的外花園。想往千載如同目擊,歷覽萬里好象自己親臨其境,這些是遠古以來所末聞的,也是以前典籍所不曾記載的。至高的德惠覆蓋著一切,遠方不同風俗的國家都來臣服,淳厚的風尚流播遠方,幽野荒僻的地方也不例外。也許這個地誌,可以補《山海經》的缺失,象記事的史書一樣頒佈,以備掌管天下輿圖的職方司的普遍採用。——來自網路,僅供參考

全文終

《大唐西域記》今譯:卷十二(2)龍鼓傳說(全文終)

本公眾號純公益性質,不接受讚賞,不收取任何費用。本號所有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聯絡,我們會及時刪除。——通常我們會先與原創作者聯絡取得授權,但是網路上多次轉載的文章並未註明原創,發出時系統也沒有出現原創的提示,如涉及原創版權請您留言,我們也會刪除!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號證實,對本文部分或者全部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本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