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出手反擊技術封鎖?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擬限出口
2023-02-07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林業
生物技術算什麼大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vb動脈網
2022年12月30日,商務部公佈了新修訂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目錄”)。
這份目錄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廣泛討論。
因為目錄新增了7項技術,分別是光伏矽片製備技術、鐳射雷達系統、用於人的細胞克隆和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農作物雜交優勢利用技術、散料裝卸輸送技術。
其中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投資熱門風口,兩大賽道國內有數十家企業獲得融資。作為前沿技術,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也是全球技術競爭的焦點,美國也曾在這兩大領域進行技術封鎖。
目錄出臺是否意味著技術對抗升級?出口限制是否會讓這兩大領域投資降溫?對於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企業帶來多大的影響?這些話題成為業內討論的重點。動脈網帶著這兩大問題採訪了業內人士。
如政策落地,將如何波及兩大行業
限制出口政策雖然目前仍處於徵求意見稿階段,但如果一旦落地對於國內合成生物學和基因編輯企業來說,可能會衝擊出口市場。
如政策落地,
以凱賽生物為例,凱賽生物是一家利用生物技術大規模實施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醯胺、長鏈二元酸、生物丁醇等多項革命性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根據年報資料,2021年,凱賽生物境外收入99億元,境內收入120億元。
另一家合成生物學上市企業華恆生物,華恆生物主要從事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丙氨酸系列產品(L-丙氨酸、DL-丙氨酸、β-丙氨酸)、D-泛酸鈣和α-熊果苷等。2019年華恆生物境外生物佔比為55。74%。2021年,公司境外銷售收入持續增加且佔比較大,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 47。38%。
合成生物學平臺型企業上海弈柯萊生物招股書公佈的資料顯示,2021年度境外收入2,312。93萬元,佔比為6。99%。
目錄落地是否會衝擊這些境外收入佔比較高的企業?從目錄全文來看,答案是即使政策落地,對於以上合成生物學企業影響也在有限範圍。
將如何波及兩大行業
從合成生物學產品生產步驟來看,目錄限制出口的技術更多是研發端的細胞工廠技術。而凱賽生物和華恆生物雖然海外收入佔比較多,但公司則是側重規模化生產,也就是發酵等後續環節。
對於構造“細胞工廠”的企業,限制出口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未來遠期,目前國內企業的重點仍然在國內市場。
相比而言,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產業化更為成熟,可能受到的影響也更大,從已有商業化成績的合成生物學企業業績來看,海外市場收入佔到較大比重。
目前的人體內的基因編輯,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編輯患者的體細胞以治療疾病,一個是對生殖細胞(即精子、卵細胞或受精卵)進行編輯,以期達到預防某種遺傳性疾病或增強某種功能的目的。
這兩種應用有著很大的差別。透過體細胞修飾治療患者。這些治療旨在隻影響接受治療的個人而並不會影響其後代。而在胚胎發生期間或之後發生的基因組變化可以在一些或所有的兒童細胞中發現,包括生殖系。與體細胞編輯不同,經過種系編輯的人類可以將這些編輯傳遞給後代,因此這種基因編輯技術因有汙染人類基因庫的潛在風險而不被使用。
而大部分基因編輯企業都是編輯患者的體細胞以治療疾病,並不涉及生殖細胞編輯。
除了倫理爭議,基因編輯生殖細胞也存在技術爭議。目前基因編輯技術仍然面臨著脫靶效率和潛在的免疫反應等副作用的問題,在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中,FDA/NMPA等監管部門最關心的是脫靶風險,明確要求把基因編輯的臨床產品的脫靶降低到儘可能低的水平。
限制出口目錄中對於合成生物學的限制範圍是合成生物學在 DNA高效合成與組裝、定向進化、細胞工廠建立等重大技術,以及氨基酸、蛋白質、澱粉等重大化學品的合成技術。
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是當今世界多個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 作為基因編輯工具被廣泛應用於合成生物學、代謝工程和醫學研究等領域。合成生物學技術則正在逐步取代傳統化學合成成為全球醫藥、食品、材料等領域“綠色合成”的重要途徑。
對於基因編輯企業來說,目錄的限制範圍是基因編輯在具有倫理爭議領域的應用,包括基因編輯胚胎細胞、卵子細胞、精子細胞和可造成重大危害後果的研究中的應用。
為了佔據產業高地,美國為保持其技術、科學等方面的領先地位,對中國高科技領域採取一系列管制措施。2018 年 11 月 19 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出臺了一份針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該框架列示的首個管制領域即為生物技術,其中便包括合成生物學。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官方披露資料顯示,2019至 2020 年,美國先進生物技術出口至中國的金額由 22。85 億美元下降至 18。51 億美元,下跌幅度達 19%。《2021 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中將合成生物學、生物科技、基因組學列入關鍵技術領域。
本次國內出臺相關政策是否為了防止關鍵技術外流,佔據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技術制高點?
中美技術之爭,誰更領先?
在基因編輯領域,國內技術水平處於部分高精尖,整體並沒有超越。
國產企業也自主研發了基因編輯工具,以輝大基因為例,輝大基因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工具已獲美國專利局授予專利。2022年,正序生物科學創始人團隊建立的變形式鹼基編輯系統tBE(transformer Base Editor)也正式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專利授權,成為首個獲得海外專利授權的中國自主研發鹼基編輯工具。
中美基因編輯的主要差距在臨床應用方面,國內,很多公司在臨床轉化上過多地侷限於單基因遺傳病,侷限於罕見病。而美國同行在治療疾病的選擇上更多,比中國更有經驗。此外目前國內製作基因編輯藥物的原材料主要依靠進口,成本較高。
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合成生物學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國合成生物學在整體發展水平上保持了與國際同步水平,在合成生物學學科技術的推動下,我國生物製造產業快速發展。氨基酸、維生素等傳統產品的技術升級不斷推進,一些重要產品上已經能部分突破專利封鎖。在新合成途徑設計、基因編輯這些最前沿、決定未來產業佈局的研究方向上,總體保持了與國際並行。
中美技術之爭,誰更領先?
這兩項技術在國內本土市場也非常大。從市場規模上看,《“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指出,自“十二五”以來我國生物產業複合增長率達到 15%以上,2015 年產業規模超過 3。5 萬億元,在部分領域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甚至具備一定優勢。
在政策端,國內政府也大力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2021年全國兩會將“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合成生物學技術透過對酶、合成途徑或細胞等生物體系進行重新設計與技術改造獲得具備全新生物學功能的生物系統,並利用該生物系統實現由簡單原料(如:葡萄糖、甘油等)規模化生產高階產品的目標,從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環境汙染。《“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有序推動在新藥開發、疾病治療、農業生產、物質合成、環境保護、能源供應和新材料開發等領域應用。
合成生物學將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未來重點發展扶持的領域之一。在碳中和這項國家中長期戰略的指引下,合成生物學有機會給社會和產業帶來真正的改變。
這兩大技術對於新興產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是各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對於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制高點,加快壯大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在一級投資市場,合成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是關注熱點領域。
根據美國合成生物學媒體 Synbiobeta 統計資料顯示,2021 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投融資額創歷史新高,全球合成生物學初創公司投融資總額高達 180 億美元,該金額幾乎是合成生物學領域 2009 年至 2020 年間的投融資總額。
2022年,合成生物學領域在行業總體融資降溫背景下,仍然不乏大額融資。基因編輯領域同樣熱度不減,曾有投資人表示,現在不論中國還是美國,每兩三個月就會誕生一家新的基因編輯公司,每家新公司都是大額融資、擁有豪華的專家團隊。
徵求意見稿出臺後將如何影響投資風潮,動脈網詢問了多位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投資人,大多表示影響不會太大,國內市場就已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參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全球產業鏈的爭奪無法避免,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科技競爭中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