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2022-01-14由 聚焦廣德 發表于 畜牧業

蠶有幾對絹絲腺

安徽廣德是一個老蠶區,種桑養蠶歷史悠久。秦統一後,實施“農桑並舉”、“耕織並重”的政策,種桑養蠶成為廣德農家的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歷史上宣州(今宣城)一帶專為封建統治階級生產絲織紅線毯。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紅線毯》詩就是描述了當時宣城蠶繭產量相當多,蠶絲生產發達,織毯技藝精湛的情況。據明萬曆《廣德州志》記載,唐朝的貢品中就有廣德的絲織品。

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羅願《新安志》中反映了宣城一帶當時桑蠶制種業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頗有名氣的廣德蠶種,不僅生產數量多,而且質量好,深受蠶農歡迎。

明朝,把發展農桑生產作為地方官吏政績考核和升降依據的同時,朝庭又頒佈一系列政策、政令和各種規定,獎勵農桑。當時規定:“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四年以後開始徵稅”。據《明會典》卷二○一《工部二十一•緞匹》載,廣德州織染局,歲造絲240匹,遇閏加14匹。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由於明朝庭重視,各項政策措施能貫徹執行,地方官吏大力督促,絲帛價格優厚等種種原因,使明朝前中期桑棗果木的種植相當普遍。明朝對絹絲的需求,除官營織造外,主要還是來自賦稅收入。《安徽通志·食貨志》載:明弘治年間(1488~1505 年),安徽各地絹絲賦稅徵收包括廣德州等蠶桑產地。

周瑛任廣德知州時注重農業,改善民生。他經常巡行田野察農勤惰,勸民力於農桑,並親手將福建新的繅絲方法傳授給州民。邵蕃授建平縣令後勸導當地農民不違農時,鼓勵種植養桑。

明萬曆七年(1579)官府在廣德分造絹絲。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明末清初,蠶桑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至康熙(1662~ 1722 年)、雍正(1723~ 1735 年)、乾隆年間(1736 ~1795 年),農桑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廣德的絲織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進步。

清咸豐、同治年間,兵燹疫癘,境內人幾絕跡,絲織業始廢。清末,大批移民入境墾殖、蠶桑業緩慢復甦。

1919年全縣僅有5家繭行,所收蠶繭主要銷往外地。直至建國前,絲織業亦未恢復。

1937年時,蠶桑生產已具一定規模,僅磚橋鄉泉村一帶就有繭行兩家。桑樹都是經過嫁接的優良品種,主要是魯桑、湖桑、白桑三類,品種為荷葉白、桐鄉青、團頭荷葉白、大葉瓣等。

抗戰爆發以後,蠶桑生產開始衰落,至建國前夕只剩下零星桑樹。

建國後,為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鼓勵農民大力發展蠶桑生產,隨之,桑園面積逐年擴大,蠶繭產量漸漸增加。

1958年植桑1300畝。1958年在日新棉織生產合作社基礎上更名為地方國營廣德縣紡織廠。次年,全縣桑園猛增到8236畝。1960、1961年桑園面積降到幾百畝,產繭量不過5噸。

70年代初期,桑樹被毀殆盡,1972年僅有桑園25畝。1977年桑園又發展到1612畝,年產繭10噸多。

70年代中後期,又大量引進湖桑32、湖桑197等高產品種,逐步建成了一些豐產桑園。現在,桑樹主要分佈在四合、梨山、磚橋一帶,以磚橋的千口、金雞籠最為集中。少數蠶農也用實生桑養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生產結構開始調整,蠶桑生產成為多種經營骨幹專案之一,廣德又被列為全省蠶桑生產基地。蠶桑生產除清溪鄉外遍及全縣,年產5噸繭的鄉有13個,桑園面積超過500畝的鄉有9個,全縣栽桑養蠶的共有6000多戶。

1979年,四合鄉率先開辦廣德絲織廠,生產軟緞被面及滌綸華達呢等產品。翌年,該鄉又辦起了廣德縣繅絲廠,生產白廠絲。

1980年,全縣第一個產繭超50噸的四合公社,興建了社辦絲綢廠,為全省創辦較早的社辦絲綢企業之一。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1982年,全縣桑園發展到18945畝,年產蠶繭155噸。1983年、1984年兩次洪澇,水衝沙埋,桑園面積減少到1.3萬畝。但由於加強管理提高單產,蠶繭仍獲豐收。

截止1983年就廣德南部山區桑園面積達1.2萬餘畝,佔全縣桑園面積的70%,產繭12.68萬公斤,佔全縣產繭量的77%。四合鄉的蠶桑生產起步早,面積、產量、質量均居全縣首位,已成為蠶桑生產和加工的重要基地。

1984年、1985年全縣年產繭分別為194.36噸、253噸。

1987年廣德桑園面積9901畝,產繭297噸。是年,又一家絲織廠在四合建成投產。以建廠先後,兩廠分別定名為廣德縣第一絲織廠和廣德縣第二絲織廠。當年,廣德縣繅絲廠有繅絲機128臺,職工586人,創產值310.3萬元;廣德縣第一絲織廠有絲織機50臺,並絲機12臺,卷緯機2臺,職工215人,創產值56.5萬元;廣德縣第二絲織廠創產值35.9萬元。1987年,全縣共產絲39.1噸,絲織品13萬米。桑樹品種以廣德藤桑為主。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政府退耕還林政策指導下,廣德桑園面積逐步減少,“種桑養蠶”儼然已經成為歷史。

悠悠千年,種桑養蠶的記憶卻從未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褪色。樂觀地看到,從《廣德縣縣域村莊建設規劃(2017-2030年)》的“農業發展規劃”中可以看見,廣德規劃形成10大農業特色板塊,其中把四合列為“桑蠶養殖板塊”,期待廣德的“種桑養蠶”,再創輝煌!

參考資料:《廣德州志》、《江南通志》、《廣德縣誌》、《安徽農業志》||圖文:徐厚冰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

廣德種桑養蠶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