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年味濃濃話莆田飯局

2022-01-13由 螞蟻全媒體中心 發表于 畜牧業

莆田菜飯怎麼做好吃

年味濃濃話莆田飯局

年味濃濃話莆田飯局

年味濃濃話莆田飯局

年味濃濃話莆田飯局

年味濃濃,喜事連連,年底一到,在外打拼的遊子和旅外華僑都紛紛返回家鄉過年。家人團圓,喜事盈門,結婚、祝壽、“做頭”(福首)……喜事連連,宴席多多,形成了獨具莆田地方特色的飯局文化。

莆田人最看重的就是全家圍在一起的年夜飯,俗稱“三十暝圍爐”。家人精心烹製的一桌美味佳餚,彙集了濃濃年味和鄉土氣息。這桌年夜飯,烹製進去的不僅是飯菜的陣陣香味,更是全家團圓溫暖幸福的感受。

一頓年夜飯,承載著食物的時代變遷。當晚,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共同啜飲一杯,惜別過去的一年,與親人話家長裡短,訴生活喜樂,更是表達了對長輩滿懷感恩的濃濃之情。飯局背後,萬千故鄉,無論貧窮或是富有,作為過年重頭戲的年夜飯,總有那一種味道,道不盡羈旅在外的人們的念想,那蘊藏在飯菜中的年味,陪伴著一個又一個平凡的家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更突顯了莆田人“三十暝圍爐”的魅力。

莆田的婚宴和壽宴也頗具特色。結婚的頭天晚上,俗稱“花籃暝”,意為親朋好友提著裝有賀禮的“花籃”前往賀喜,主人備幾道菜餚招待客人,掀開了婚宴的第一場飯局。結婚的當天早晨也有一場飯局,俗稱“綃頭飯”。“綃頭”(也稱“上頭”),新郎束髮加冠戴插花禮帽,以示男孩已經成人。所以莆田也把結婚俗稱“成人”。由於“綃頭”是結婚的主要環節,所以主人要備三道菜餚和乾飯招待客人,俗稱吃“綃頭飯”,也稱吃“三盞湯”。婚宴的第一道菜餚是燜豆腐,壽宴的第一菜餚是壽麵,而所有喜宴的最後一道菜餚都是“軟粿”和甜湯,寓意甜甜美美,圓圓滿滿。喜宴後一天晚上,主人為了酬謝廚師和幫忙的鄉鄰,還要辦一桌宴席,俗稱“勞工”。到此喜宴才算完滿結束。

莆田還有元宵請客吃飯的習俗。莆田鬧元宵不在同一天,從正月初六到二月初二,每天都有鬧元宵的里社、村莊,所以元宵的飯局更是此起彼伏,有時一天要赴幾個飯局,吃了東家吃西家,來回奔波,應接不暇。

莆田人飯局之道,不在吃,而在“局”。在飯桌上敘親情,道友情,交流在外打拼經驗,訴說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充分發揮了飯局的社交功能。

飯局文化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個視窗,所謂的歷史縱橫、文化長廊、風土人情,其實都蘊藏於日常生活的吃喝之間,所謂飯局之妙,不在飯而在“局”也。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莆田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莆田人好吃,而是莆田人聯絡感情、交朋友、談生意的人情融和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治大國如烹小鮮。”說的就是當權者治國就像大廚,將各種食材配料融和烹調,從而達到政通人和的佳境。莆田歷史上“廖御史一鍋雜燴定乾坤”的故事,也彰顯了莆田厚重的飯局文化。廖御史,即廖必琦,莆田龜塘人,清朝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至浙江道御史、戶部主事。清乾隆年間,一年大旱,龜塘周邊陳、唐、廖、劉、周等幾大姓因水灌溉,大打出手,互不相讓。正好這年廖御史丁憂在家,他把各大姓的鄉佬請到一起,並讓各大姓各做一道菜,最後讓大廚把幾道菜餚都倒到鍋中烹製成一鍋大雜燴,端上桌以招待各大姓鄉佬。他對鄉佬們說:“在一個鍋裡吃飯,鍋碗瓢勺磕磕碰碰是常事,嚐遍了酸甜苦辣,和諧相處才是……”於是立鄉規,訂民約,並親自為里社題名“調羹社”。“調和鼎鼐安社稷,羹作鹽梅佑黎民”,從此幾大姓和諧相處,“調羹社”也成為龜塘周邊幾大姓的共同里社。每年元宵,水神“錢氏聖妃”(錢四娘)也成為龜塘繞鄉巡遊闔境安民的神明。(鄭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