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拳道中樞之勁道——養筋,求勁之法

2021-11-30由 武術之家影視 發表于 畜牧業

槐蟲是什麼

何為拳?何為道?擊為拳,正為道。有拳必有力,有力必有法(門)。求力道,用力道,乃拳道之中樞要旨。求力必尋之,養之方能用也。力之本源乃勁也,無勁便無力,無力不為拳。求勁之道非樁、非式、非把不可為也。“樁”、“式”、“把”乃同一意,其站而不動為“樁”,為“式”,為“把”乃求勁之道、拳道之中樞也。

何為“站樁”?為什麼要站樁?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什麼是不能用、不符合實際錯樁?什麼是養生、求勁、養勁、用勁樁?如何辨別樁的對與錯?

“站樁”,“站”是站立,“樁”埋在地下的樁子。“站樁”是站立不動,身形如同埋在地下的木樁一樣。“站樁”一詞只是因地區差異或對此理解不同,對身體求勁的不同叫法。如:心意把、扎馬、樁等。

在我國大多數拳種中其基本入門訓練都是從站樁開始。為什麼站樁對於練拳如此重要呢?拳是用來對抗搏擊的,對抗搏擊其主要目的是如何給對方造成強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這種力的本源來源於身體,也就是說如何在對抗搏擊中使自身的“力”發揮得最大而作用於對方。

中國拳術有別於西洋搏擊,它是集養生與練“力”為一體的訓練模式。是人民在戰爭對抗和生活中的積累不斷完善的結果,其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帶有道、禪思想,道、禪是一種高階的養生模式,他們的靜、空、無、悟也蘊含於古老拳法當中(養生)。練力,首先要先明白“力”的由來,它源於何處?我國中醫學發展幾千年,其研究之深、之廣是西洋醫學望塵莫及的,因此拳法的初期是站樁,站樁的目的是以“養生”為基礎求養體內勁道的訓練方式,其中蘊含道、禪思想和中醫理論精髓,兩者的結合形成了特殊的人體訓練模式“站樁”。

站樁分為養生、求勁樁為初級樁和用勁便勁樁為終極樁。

初級樁站樁一是養生,二是尋找或得到能用於技擊對抗的高階力量(內勁)。

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人體的力。“力”是人體組織將體內的“勁”作用於物體上,使物體受力,物體所到的力的大小稱之為人體使出力量的多少。

人體在生活中的力大致分為區域性力和相對整體力。

即,受力物體小於人體區域性承受能力和受力物體大於人體的區域性承受能力。

人在出生後由於韌帶、肌肉等較弱還沒有形成較強的區域性單獨的承受能力,這時嬰兒的任何行動都要藉助身體其它組織幫助協調完成動作,如嬰兒在爬行時不會四肢獨立交替運動,也就是說這時的動作限度已經超過了自身(四肢)的區域性承受能力,為了完成動作只能全身協調完成爬行動作(擺臀扭腰帶動四肢如槐蟲),隨著孩童的生長生活的需要,區域性力量的增加,慢慢四肢和身體各部開始獨立工作,從而形成了身體各區域性力量。在生活中,當人體的區域性力量完成不了某種需要時,則需要調動身體的相對整體力來完成。

如:當用手從地上拿起一塊磚頭,這時由於磚頭的重量小於人體的區域性(胳膊)力,則輕而易舉就拿起來了。當磚頭的重量加大並超過人體的區域性力時,單靠兩手臂是拿不起來的,這時需要足蹬地腰挺勁等才能拿起超過人體區域性力的物體。又如:當人體站立時推一個小竹杆,輕輕一推便到了,當再推一顆大樹時則又是後腳蹬地、腰挺勁、頭頸梗勁。後者我們稱之為相對整體力,而不是絕對整體力,因為身體某些筋肉或其他組織參加不了身體的這種做功動作,因此他不能叫絕對整體力。

在人體對抗(拳術)中“力”是對抗的關鍵,而“力”源於人體中的“勁”,我們稱之為“內勁”。“筋”肉之力也《見:說文》,我國中醫學認為,肌肉的力量源於“筋”,筋是力的來源,古語有云:筋長者力大也。

因此,練“筋”長“勁”便是練拳的不二法門。

“筋”① 肌腱或附著在骨頭上的韌帶。②可見的皮下靜脈的俗稱,如~絡、~脈。③像筋的東西。

強者在內而摩其筋。——《考工記·弓人》

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先折筋骨。——清· 方苞《獄中雜記》

筋骨盡脫。——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筋”是身體健康的源泉也是“力”的本源。故有強筋壯骨之講,更有筋疲力盡之講。他同西方肌肉力學的理論不同,在一切人體力量中看似肌肉的力量,其非知他本源於“筋”。我國中醫學素有追溯本源或表裡之分。故:體內生“勁”為“裡”,外發其“力”肉為表象。

上述講過肌肉大多是後天因自身需要形成的力量,既:區域性力,而先天人體的動作是筋(肌腱),韌帶協調骨骼來完成的相對整體力。人體的單塊肌肉是一個紡錘體,每個群體或每層肌肉纖維組織都是方向不同相互疊加的,它們分別附著在白色的筋膜上,所以看似兩邊與筋相連的肌肉,實際是附著在一條筋(肌腱)上,只是筋在肌肉中為了與肌肉相互連線使其成為薄薄的形狀,這條筋出了肌肉後便是細長的條形。因此中西方認識的差異導致訓練的不同。肌肉力的訓練可以藉助器械:如:槓鈴、啞鈴等達到目的,而筋勁的訓練好像還沒有一種較好的方法達到目的。比如:藉助器械,肌肉發達了,力量也長了,但是這種增長的力只是區域性力量的增長,這時其筋的內勁也相對增長了,但是這時身體肌肉區域性力的增長要遠遠大於筋勁的增長。

因此,我們在初期站樁時就是要保正養生的前提下扔掉後天形成肌肉參與的區域性力,找到或恢復孩童時的相對整體力。而不是像現在普遍人認為的那樣“身體從上到下的整體連線的絕對整體”。絕對整體就像一根木頭或鐵棒,如果用這樣的木頭或鐵棒打擊物體時物體的反作用力會作用於木棍或鐵棒上(牛頓定律:作用於物體表面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絕對整體力發出力的多少其反作用與自身的力也是多少,郭雲深有云:發力如邁溝壑(身體如同邁跨大溝一樣),整體力如婦女挑重擔或小孩提水,婦女挑重擔走起來和小孩提水時左右搖擺他們自身都屬於相對整體力,也就是我們要尋找的這種力將它作用於對方身體叫“整體發力”。

因此,求勁,求的是相對整體而不是絕對整體。簡單說就是拳、掌或身體各部(三段九節)打擊物體(對方)時能不能有相對的整體力。相對整體力是有效調動身體內部有用,無多餘的組織參與對抗所發出的內勁(筋力)作用於物體上的力,我們稱之為拳術中的“整體發力”。所以站樁是懈掉後天形成的區域性力(肌肉力),以求先天身體中的相對整體力(筋力)。

人的相對整體力是根據物體的重量決定的,在過量(力)運動中物體的重量超過人體的某區域性力時最先加入參與的力量是腰胯,如果還不行則會加上腳和膝蓋,最後則是脊椎和頭頸部。也就是說當人體突然用力時先參與相對整體力的是腰部的力量,當物體質量過大或後來組織(腳等)來不及參與時往往先受傷的是腰,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因此相對整體力是以腳掌為基礎,腰胯為中心,尾閭為方向傳至於手臂的整體力。

它包括:腳至膝蓋(包括小腿)、腰胯、頸顎、手到小臂。因此拳學中的力是以較為基礎,腰為主宰的訓練方式。其它部分參與的則是無用功(沒有用的)組織。在這些組織中其筋的分佈、生長較為密集,相對肌肉群較少,所以這種相對整體力主要是體內“筋”的活動。中醫認為肌肉的力量源於筋,古人云:筋長者力大。內家拳講究:筋騰膜起。在對抗中人體發力是骨骼或身體角度的變化,骨骼角度的變化、四肢的伸曲及維持間架是靠筋(韌帶)的連線完成的,筋的彈性與拉伸量是人體中最強的,所以“筋”是力的本源。

筋是骨肉之間的連線樞紐。在以往的跑步、登山等運動中人體活動的主要是肌肉,由於肌肉組織的粗纖維之間有很多的毛細血管其活動會需要大量的供血來完成,這樣會使脈搏加快,造成人體缺氧而呼吸急促,這時體內的“筋”還遠遠達不到鍛鍊的目的。因此需要一種能鍛鍊筋而儘量不鍛鍊肌肉的運動(儘可能讓筋多參與工作,肌肉少參與工作),由於筋中有很少的毛細血管,因此筋的活動不需要提供大量的養分,所以這種訓練方式人體是在不缺氧的狀態下完成的體內鍛鍊。力生於骨,蘊於筋。只有使骨骼或內部細胞自身運動起來才能真正達到養力、蓄力的目的,故:養生求勁非筋也!易筋、易骨、易髓非樁也!

拳術“發力”的“打擊力”或叫做“破壞力”其程度大小與受力面積、速度成反比。既力量越大,受力面積越小,速度越短其破壞力越大。如:拿一個1米見方的平面物體打擊牆面,由於雙方接觸面積加大,分散了受力點,從而減弱了破壞力。又如:100公斤的物體放到直立的釘子上面和瞬間在釘子上面加100公斤的力其結果不同,打擊力是與物體表面接觸瞬間時的力,既拳頭在接觸對方身體時是瞬間造成的打擊力,如果拳頭在對方身體放上10分鐘,其受力還是剛剛接觸瞬間的受力,後面的時間不會對對方造成破壞力。所以,發力是瞬間發出的有效整體力,為拳術中的高階打擊力,這種打擊力有兩種形式:一、是加大與對方的受力面積,使對方身體不受傷或少受傷將其拋發出去,基本形式是雙手(包括小臂)或肩、背與對方身體0距離接觸時爆發有效的相對整體力作用於對方的重心點,為了減少打擊對方時對方造成的反作用力,其自身的發力軌跡是以橢圓軌跡作出的運動既拋物力。

二、是穿透力打擊對方身體使對方造成最大傷害,它是在與對方身體有距離時的發力,我們稱之為“撞擊力”,這樣需要減少與對方的受力面積(點力),加大其作用力,因此在這種發力打擊的瞬間還需要加入力的旋轉(螺旋力)。

上述兩種發力的打擊形式是基本的力學方式。瞭解了力的來源及力的運用過程就能知道為什麼要站樁,什麼是樁和樁的對與錯。不過萬事有利必有弊,人體雖然具備了相對整體的筋的內勁,順應了搏擊對抗的需要。但是相對而言肌肉的區域性力的作用也相對隨之減弱,肌肉力量的形成原本是順應生活的需要,而透過筋力的訓練使它減弱這也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習慣用力的減弱。王薌齋有云:功練成之時,人已成廢人。便是此道理。

一、養生、求勁樁(老正樁太極式)。以養生為前題,尋找力的本源。凡是違背養生的樁不可為樁,凡是不求勁、不養勁的不可為樁,凡是耗體力造成脈搏加快、努勁、呼吸加快的樁不可為樁,凡是練肌肉多,練筋少的不可為樁。

1、基本姿勢:兩腳分開,略大於自身肩寬,身體略下坐,兩臂前伸至腹前約1尺左右(大臂與小臂角度呈鈍角),兩手半握拳,四指微曲,拇指前伸,拳面向下,拳背向上,兩手拇指相對,雙手好像從地上向上提個物體,拳內微微用勁略向外翻類似掰開東西狀。兩肘向外下,胸微收,與肩膀形成一個微微的圓。尾閭微微內扣再向上內提,下顎向內微收,舌尖微頂上牙膛,頭微向上領脊椎同時兩肩微向下沉,尾閭與頭頂的百匯在體內形成一條上下牽連的直線。

尾閭、脊椎到下顎像一個“如意”,脊椎向後呈微圓形。兩腳腳趾微摳地,腳心微隆起。腳尖至膝形成一條線向後微拉,臀部微微向兩腳後跟處下座。上身身體如做在高凳子上一樣,雙眼自然微閉。要領:兩肩座於胯,兩胯座於腳。頭領頸,頸領脊,脊連尾閭,尾閭連腳心。簡單說就是:中間向上提,四周向下沉。雙手不可過高否則造成上下力的脫節與不整,所有力的訓練都是以腰為中心的訓練模式。所以在站樁中的宗旨是上為中用,中為根用。腰為身體勁中樞,腳為力的根基。力透脊背達於手方為用。

以上所有動作為身體意念用力,不可過,不可不到。過為僵硬(肌肉用力),不到為懈(達不到練養練筋的作用)。

下顎、舌尖、手指至肘內側(不可過肘)、尾閭至腰、腳趾至膝蓋後側。周身類似微蹲雙手略提重物外掰。

內臟後貼身要兩圓,閭叩顎含形似如意,膝縱胯座如身座凳。骨如弓,筋似弦。

2、意念是大腦的假想活動(思維活動),靠神經傳導使身體各部有假想感知。在這種感知過程中身體的細胞按照此過程活動或運動。現代生理學證實,人體細胞的細胞膜內、外兩側存在著內負、外正的電位差,稱為膜電位.正常細胞的細胞膜具有電容性質,即具有充電和放電特性。大腦的意念活動是透過神經傳導的過程,就是利用細胞內外鈉鉀離子的電位差來傳遞訊號的。

即是用電流形式在神經纖維上傳導。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基本內容,人體內的神經傳導是靠不斷產生的區域性電流來實現的。因此,生物電流產生的電場可以激發生物磁場的產生。也就是中醫講的“氣”。因此,沒有“意念”的修煉,就沒有“氣”的產生。人體各部都有每個獨立的生物磁場其中包括每個細胞、毛髮等,它們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生物磁場。意念引導就是透過神經加強完善身體各部的生物磁場使之統一,其形式有二。一是透過意念改變加強病灶處的紊亂不協調弱磁場,達到強身養生的目的。透過意念引導加強訓練身體組織的能動性,這要靠在站樁中意念的內視應到來完成。二是透過意念改善加強人體表皮毛髮的生物磁場,加強神經的敏感度,他是在站樁中意念的外視訓練引導。

在站樁中眼微閉,用意念內視由下向上(按樁的要求)慢慢檢查,然後檢查內臟是否松暢,慢慢感覺腹式呼吸給內臟帶來的輕鬆、舒適,呼吸均勻、氣血迴圈帶來的全身松暢,隨著意念的輕鬆活動,使神經傳導到每個細胞從而達到全身細胞包括骨骼細胞在內的活動,這時體內開始慢慢向外發熱(由生物電流和生物磁場導致),同時感覺周身慢慢向外傳到放大,神經開始興奮,這種感覺會不斷延伸,為了保護神經,不讓神經過度疲勞,一般可維持10分鐘左右就可以慢慢將意念收回後站樁完畢。王薌齋雲:有留有餘興。否則由於神經的過度疲勞影響身體。

要求:第一步,意念放鬆周身清,內視自體氣血通。以養生、懈勁(卸掉肌肉後天形成的區域性力)調節氣血為主。第二步,意念微動筋自騰,外視周身無蠅蟲。在保證養生的前提下養勁。所以養筋的內勁不像肌肉的訓練操之器械一兩年形成的,它要經過體內長時間的自長形成的。

姬公雲:三年懈力(卸掉肌肉形成的區域性力),三年求力(尋求筋的內勁),三年養力(養練筋的內勁),一年用力(掌握內勁的運用)。

二、蓄勁、辨勁樁(老三體式)與實用發力

此樁為養勁用勁樁,既在上述正樁中人體具備了相對整體力,他形成了身體的內勁,而這種內勁是沒有方向的。將內勁使出就會有方向,向某個方向使出的內勁得多少叫“力”。如何將內勁使出來用於實際的對抗中,則需要站三體式(樁)。在三體式中是將身體的筋朝一個方向使出,既然有方向就會有其相反的方向。這是力的矛盾,也是力的定律。

三體式樁式如同端槍刺殺的預備式,兩手空握槍拇指前伸,前手高約在胸部,後手在同側胯部,雙眼自然睜開,身體各部如正樁用意念將各處筋微微挑起(要求同正樁)。整個身體略後座前腳稍虛後腳要實,有拔地欲飛之勢,也就是將要刺殺之勢。周身如弓箭反拉。

既頭、腳為弓箭的兩端,腰胯為弓箭的中段,弓背朝後,弓弦在前,用雙手微微將弓弦向內拉起。同時尾閭微內挺,頭微頂、腳微踩,這時手與身體形成一個整體的反爭力。發力時運用這種反爭力將手催出去。既用腳和小腿膝蓋、腰胯、脊椎和頭將雙手催射出去。

拳道中樞之勁道——養筋,求勁之法

雙手如同端槍做刺殺動作,有所不同的是兩臂不能前伸(大臂與小臂的角度不變),兩手臂向內旋轉而出,拳譜雲:身似火藥,拳似彈。發力瞬間後腳和腿及身體如邁跨大溝,向前縱撞。前腳與一般刺殺動作不同,一般刺殺動作是前腳向前做墊步,而這種以槍變拳的發力前腳是向前下方滑踩,如同踩鐵鍬。

這種發力是身體內部筋骨的運動,其肌肉參與的活動少之又少,與其他發力相比,不耗氣血、不費體力,所以許多先輩們到了晚年也發放自如。就是說不管人多老,體多壞,只要人能動,這種發力就能做出。瞭解了發力就能更好地站三體,站三體的內勁是欲發力的內勁。只有自身體認慢慢了解身體筋、肉、骨、氣血的關係,才能掌握正確的養勁、用勁關係。

拳術之能所以發展至今,乃前人生活中積累之沉澱,其簡單、客觀、並無玄虛或深奧大道矣。凡無所得者或終研不透者,故言其大道,嘆其深也,感其妙也。其害人害己,無所用也!

三、高階拳術略述

是無招、無式、無形、無意、無慾、無我,一動便是擊,一擊便是毀,擊法有一,若二便自毀,身體三段九節皆能用。形似弓,意如弦,神是怒放箭便是上乘拳。(隨手所寫可能有錯字務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