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 青年人才從哪來 打通人才培養鏈條 破局產教融合“一頭熱”

2022-09-20由 中國青年網 發表于 畜牧業

先鋒隊是什麼專案平臺

22歲的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孟穎在一場創新創業大賽上捧回了金獎,這次對自己的精準“廣告投放”,讓臺下眾多潛在僱主對這個兼具管理能力、創新意識和專業技術的年輕人青睞有加。

該比賽由國家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核心區——天津市津南區政府牽頭舉辦。從“企業命題 校院揭榜 師生解題 融合創新”的主題可見,賽事直接瞄準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產教融合。

中國製造業正在經歷由大到強的轉型升級,越來越多工廠投入大量資金更新智慧裝置和生產線,卻並沒有達到與之匹配的效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培養產業人才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產教融合不僅是產業與教育、企業和院校的融合,也是人才培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面連通”。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張興會說。

不久前,第六屆世界智慧大會“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與產教城融合國際論壇”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舉行。該校校長張樺表示,培養新時代需要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需要打通優質學科專業鏈、創新人才聚集鏈、應用科技創新鏈,服務區域重點產業鏈。

作為中國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目前該校六成以上畢業生留在天津就業。在天津快速發展的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汽車和零配件產業等支柱產業鏈上,這些年輕人正在成為“製造業立市”藍圖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前進動能。

讓創新應用在生產實踐中

“WorkDay創新平臺”是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與海爾共同創立的應用型本科實踐平臺,是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一次新探索與實踐。專案負責教師李妍表示,不同於傳統的校企合作,在這個平臺上,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實際需求實現了深層次對接。

該校自動化專業學生孟穎,是“WorkDay創新平臺”專案的“先鋒隊”成員。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組成一個個“先鋒隊”,在企業工程師的帶領下,直接深入生產一線,主動發現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

基於企業智慧工廠面臨機器換人、提質增效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學校為學生進一步確定實踐教學安排和畢業設計內容,由教師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具體的工程專案。“我們希望探索一種專案式、探究式、進階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李妍說。

孟穎是在大三下學期來到海爾智慧工廠的,起初1個月,她和團隊成員每天都跟著工程師在企業生產線上邊學邊琢磨。越來越智慧化的生產線上,簡單重複的人工逐漸被機器替代;但仍有一些環節存在“堵點”,而企業既要考慮機器換人帶來的高效,也要兼顧投入的成本。

剛到生產線上,這些腦袋裡裝滿了書本知識的大學生感到挺新鮮。很快他們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和設想。“都被工程師否了。”孟穎說,那段時間團隊每天都在一起開會,每個人都提出各種想法,“提出一個,斃掉一個”。

在李妍看來,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鍛鍊,讓他們在對生產的觀察、思考和實踐中,體會從校門到工廠大門間的“距離”,“企業不僅關心技術是否先進,更關注如何高效整合資源,以最合理的方式達成目標”。

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

一些“眼高手低”的創意被淘汰後,學生們很快把注意力聚焦到具體的問題上。比如,他們發現,滾筒洗衣機的質量測試環節中,仍需要人工為每一個待檢測的洗衣機開啟滾筒門並投放洗衣物料。而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如果全部換成機械臂來完成又需要投入很大成本。

帶著這個思考,學生們在海爾智慧工廠的開放場景中開始了機械3D建模。在隨後的半年時間裡,團隊成員分工行動,有的負責確定方案可行性,有的進行現場資料測量收集,有的對機構及器件進行選型……最終團隊形成了“滾筒觀察窗自動開啟解決方案”,用“伸縮關節木偶仿生手指開門+旋轉送料”兩個技術創新點,解決了實際生產中的問題。這個方案以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上述大賽金獎。

無論對企業還是學校,收穫都超出預期。第一屆大賽中,僅“WorkDay創新平臺”就為企業產出智慧製造成果4項、品牌文化成果3項、智慧空開設計成果1項。“年輕人的潛力非常大,他們的想法和創意也常常給我們啟發。”天津海爾洗衣機互聯工廠資訊化部長陳勇說。他供職的是中國洗衣機行業第一座“燈塔工廠”——該工廠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諮詢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遴選產生,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全球製造業領域智慧製造和數字化的最高水平。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眼下智慧工廠建設中,仍有一些精細化的環節需要不斷升級自動化水平,這就需要大量具有創新能力、解決現場問題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來推動企業發展、產業升級。

在一個個校企融合創新專案的實施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了大學生科技立項、創新創業專案並獲得獎項。更重要的是,他們離真正的“卓越工程師”,又近了一步。

讓教育、人才、產業、創新“四鏈融合”

“WorkDay創新平臺”是該校創新產教融合模式的一個縮影。張興會說,要想改變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一頭熱”的困境,“一定要讓學校和企業能同頻共振,共建共贏才能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要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今年5月1日頒佈實施的職業教育法,把從前的“產教結合”改為“產教融合”,一字之差,其內涵在於推進產教融合雙向對接、校企合作雙向奔赴。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從創立之初,走的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之路。過去10年,該校與博世力士樂(北京)液壓有限公司共同進行訂單人才培養。近年來,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對“功能與軟體開發工程師”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校企雙方便以“軟體工程”本科專業為試點,遴選出2018級的袁躍等多名學生,成立“功能與軟體開發工程師”專案團隊。按照“專案+團隊”模式,學生們提前進入企業邊學邊幹。這些年輕人畢業後已順利進入企業並在其國際化團隊中從事工程機械軟體系統和軟體架構的開發工作。

為了緊密對接天津市優勢產業,學校與天津市民營企業領軍者榮程集團共同發起成立“天津金屬材料與質量管理工程產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劉仲祥入選首屆“榮程班”。這是為了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專門在學校機械、自動化、電氣、機電等專業學生中遴選組建的訂單班。學校和企業共同為學生制訂職業發展路徑、設計教學計劃,學生所學的課程完全貼近企業生產實際。

此外,該校還與沈飛集團等中航工業企業實施“3+1”訂製人才培養,簽訂“航空維修師‘3+1’訂製班培養三方協議”,批次培養“航空維修現場工程師”,為強國強軍建設貢獻力量。

不久前的畢業生就業宣講會上,張興會鼓勵學生,要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人才需求緊密結合。他期待從這裡走出去的年輕人,能在中國智造這根長鏈條上找到自己的小方位,成為驅動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紅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