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2022-08-16由 青黛空夢 發表于 畜牧業

拔釘子的錘子叫什麼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俗話說得好,“技多不壓身”,擁有一技之長就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得以生存。

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都想要學點兒手藝傍身,或是師從名門或是自己鑽研。總之想盡了辦法,免得以後不能養家餬口。

而在古時候,有手藝的人社會地位很高,甚至被人奉為“座上賓”也不奇怪。可是如今,卻很難再找到他們的蹤跡。甚至有五類手藝人,正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裡。

或許,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他們將會完全消失不見。那這幾種手藝分別是什麼呢?

01

木匠石匠,走街串巷

在古時候,木匠和石匠是收入非常高的一門職業,很多人都想要學習。

但是別看木匠和石匠是靠體力賺錢的,可是卻不是誰都能學會的。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過去的木匠和我們現在的木匠,是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在以前,人們住的房子都是茅草屋或者是泥土房,不需要大量的木工來打造傢俱一類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木匠的數量並不多。

在農村地區,基本上一個地區周邊有兩三個木匠,就完全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而且由於古時候經濟發展並不快,木匠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板凳、桌子等。他們收費低,因為活計小很快就能搞定,基本都是隨叫隨到,隨時出成品。

古時候的木匠,絕對是一個正當職業,如果是誰家的兒子有這門技術,那是非常吃香的,十里八村的女孩都主動等著嫁給他呢!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加現代化,對木匠的需求越來越少。現在的木匠基本都為城市建設服務,曾經走街串巷的場景,已經很難看到了。

和木匠一樣,有很高地位的職業就是石匠,石匠的業務範圍要更加廣泛一些。他們整天和石頭、磚瓦打交道,如果誰家需要修葺院子的圍牆,他們就成了搶手的手藝人。

石匠還會做“死人”的生意,因為在過去,人們非常注重葬禮和下葬儀式,墓碑的篆刻也非常重要。

他們用一把錘子一個鑽頭,就撐起了篆刻墓碑的重任,基本上所有的石匠都寫得一手好字。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但是隨著機械化的程序加快,篆刻墓碑等任務,也就成了機器的專屬。不僅節省了時間,還不會出錯,可是卻少了過去手工製造時的意義。

在過去,石匠和木匠這兩個職業,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但是現在已經逐漸消失了。

僅存的手藝人也是承包大工程時才會出現,走街吆喝的畫面彷彿已經成了回憶。

除了木匠和石匠之外,還有三類手藝人,正在逐漸減少,甚至很多地區已經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這三個職業分別是,焗匠、騸匠、篾匠,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呢?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02

不常見的三種手藝

很多人以為,焗匠是從事美容美髮行業的,主要任務是為客人保養頭髮,但其實不然。古時候的人們,精心打扮

很少,所以焗匠和美髮行業沒有關係,

它的主要任務是修補,也可以說是一門“破鏡重圓”的技術。

焗在手工業被廣泛應用,焗匠常常會焗缸、焗盆。他們還會喊起一個口號:“焗盆焗碗焗大缸”,在製作的過程中也充滿趣味性。

焗匠只需要一把錘子,一顆釘子就能完成這門手藝。他們在器物上不斷地敲打,千錘百煉,千萬次

抬起放下,讓這個原本四分五裂的物件,重新連線在一起,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畢竟在過去,瓷器陶器燒製的過程非常複雜,製作工藝也很棘手,人們習慣了勤儉節約,所以東西破了只要修一修就好了。

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物件損壞之後,人們也選擇換新,所以從事

物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少。

學一門手藝是為了賺錢養家,但是社會需求變少,人們不能滿足基本生活,也不會選擇去傳承了。

所以如果他們消失了,對傳統文化來講也是一大損失。

而騸匠就更少見了,騸的意思是切割掉牲畜的生殖器官,使之不具備繁衍的能力。

這個職業聽起來非常的殘忍,不僅要動刀子還要整天面對牲畜,聽起來也不體面,但是這個技術可不是誰都能學會的。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古有庖丁解牛,切割的過程絲滑順暢,就是因為持刀人做到了對牛的骨架了如指掌。而騸匠要是想完美

為牲畜做好“手術”,也一樣要達到對它們百分百的瞭解才行。

在農村地區,騸匠會稍微多一點,因為過去農村養殖牛馬是為了種田,養殖豬狗是為了滿足口欲和看家護院。

但是現在,機械化種植代替了牲畜拉犁種田,所以養殖戶變少了,騸匠的作用也越來越小。

再加上年輕人都覺得這樣的職業不體面,所以很少會有人去主動學習,沒有了傳承,這門技藝只能逐漸煙消雲散了。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最後一類手藝人就是篾匠,顧名思義,他們就是擅長使用竹篾,來製作生活用品的人。

他們心靈手巧,只要腦海裡有雛形,就能在九曲十八彎的竹條中,將作品完美

呈現出來。

但是

篾匠

賺的是辛苦錢,往往編成一個物件需要兩三天的時間。這期間需要準備原料、泡軟、打磨,等等工序,非常複雜,稍一不小心還會被竹子鋒利的邊角劃破手指,非常痛苦。

但是看到一個個竹籃、竹筐、竹椅方便了萬家,也成了篾匠堅持下去的動力。

可是現在,人們大多是用布袋或者塑膠袋來裝東西,竹筐竹籃逐漸在城市消失了,只有少數農村地區,依然堅守著用竹篾編織。

逐漸消失的5類手藝人,過去都是“座上賓”,現在卻難尋蹤跡

03

結語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五類手藝人,他們代表的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漸漸地消失了,可他們的堅持和文化內涵值得所有人學習,他們的故事也需要更多人弘揚。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