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練拳發聲,唬人還是真能有效果?

2022-07-29由 武極 發表于 畜牧業

張牙虎爪是什麼結構

我們練功夫要發聲嗎?很多功夫門派都有發聲的要求,為人熟悉的如洪拳、蔡李佛,甚至內家拳如陳式太極拳等,都存在著不少隨勁發聲的動作。為何有些功夫需要發聲而有些不用?發聲的功能是什麼?它只在提高搏鬥的威嚇,抑或有助拳擊勁度?如果它可以增加拳腳勁度,箇中原理又是怎樣?

練拳發聲,唬人還是真能有效果?

李小龍吼叫不是為視覺效果

提到功夫發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李小龍在其功夫片中的咆吼形象了。

有否看過一種叫土狼的動物(hyena)?土狼有點像我們熟悉的狼,喜歡三、五聯群出動,戰鬥力強。牠們獵殺食物時,善於圍剿併合作非常,連萬獸之王獅子也對之恐懼。李小龍的咆吼就很像土狼在戰鬥時的叫聲。

值得注意的是,李小龍在發聲之際,他完全進入動物廝殺的狀態,他要把自己變成一頭猛獸,張牙舞爪,面對你死我活的拼搏。嚴格來說,那是一種自我催眠。一頭土狼即將廝殺,很自然要向敵人作出威嚇。李小龍雖然把叫聲拉長、變調,並刻意延及喉音、鼻音,但他的尾聲是收音的。收音是指收聲時把聲音頓時收束。正因為這短促的收音,小腹便會呈現瞬間的緊張,大小二便兩竅亦隨之收提。這動作叫做「束勒陽關」。由收音引出的一系列細微動作,一般稱作「丹田鼓盪」。

忍氣吞聲可造就丹田內勁

收音現象在廣東話中常常出現,只是我們不太留意罷了。廣東話有九聲,譬如:思、史、試、時、市、是、息、錫、食。九聲之中的第七、八、九聲都是入聲,分別是高入、中入、低入,均有吞聲之勢。平聲、上聲與去聲都沒有短促的收音勢。入聲除了收音吞聲,最重要是它可以做到「丹田鼓盪」。 如果我們細心翻看李小龍的電影,將會發覺其吼叫聲中,起聲一般都不用入聲,但他運用變音變調來把原聲轉至入聲並隨即收音,從而誘發「丹田鼓盪」。如果你只覺得他是為演戲、為增加電影的視覺效果而叫,那你並不太瞭解李小龍的功夫造詣了。這種叫聲,絕對是為戰鬥作出準備,如土狼即將廝殺,併為即將以氣力相搏製造最好的條件——丹田氣勁的發揮。

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如果你要使勁移動一個衣櫃,而你又未練過任何功夫的話,為了配合動作,你可能大叫一聲「唏…」!當你發出這個「唏」聲時,你的尾段一定收音,而你當下的動作必然是閉氣提肛。此正正是「忍氣吞聲」!只有這樣,眼前的衣櫃方能移動,不過,這個瞬間的忍氣吞聲足以使你面紅耳熱,背脊冒汗。更有趣的是,在你使勁的過程中,閉氣、提肛、發聲、收音、丹田鼓盪等,都無絲毫刻意營運,是自然而然。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武術的發聲作用,不單隻為了加強搏鬥的氣勢,它也是發勁的條件。

南拳發聲主要是誘發丹田鼓盪

南拳中著意於發聲的門派很多。洪拳中的十形拳,象形拳一段就強烈凸顯其發聲的效應。演練者模仿象拔的同時,一股勁地把丹田鼓盪,把聲音刻意拉長以求喉鼻磨擦之聲,吞聲忍氣地把內氣鼓動,所以,洪拳很多動作是內家功夫,鐵線拳就是用來練習內勁的。有人把鐵線拳歸類於洪拳的高階套路,不無道理。

蔡李佛拳也是使勁發聲的表表者。「掃(音哨)搥」念「息」(第七聲),「插搥」念「SIT」(第七聲),轉腰念「益」(第七聲),「虎爪」念「譁」(第七聲),「影手踢腳」念「的」(第七聲),都是同一原理——引動丹田鼓盪,增強勁度。內家拳所謂「氣沉丹田」或「丹田勁」,其實也是名異實同。陳式太極拳就有「哼」、「哈」二氣,拳勁出自丹田鼓盪。

勁,無分內家外家,只要是由人發出來,以人體生理結構言之,家家都是一樣。不單隻練功夫要有這個發勁形態,舉重運動員、搬運工人也不外如是。

束勒陽關也是打坐養生的重要法門

在技擊而言,這個鼓動丹田的微細動作固然可以加強出拳發勁的強度,但有一點不是太多人關注的是,丹田鼓盪也能造就養生效應。為什麼呢?

如果你曾經有過氣功打坐經驗的話,你可能會明白多一些,因為打坐時,束勒陽關是經常鍛鍊的小動作。這個動作是相對於內氣提升而作出的重點訓練。及後,氣功有精進,束勒陽關的鍛鍊更不可或缺。

我們稱作「火候」的,就是由束勒陽關點「火」煲「藥」所帶來的結果。火候有分「文火」、「武火」。文火指束勒陽關輕微,武火指束勒陽關強勁。我們束勒的物件是大小兩竅。當我們輕微束勒,肛門一段將微有壓力;但當我們加強束勒的力度,我們會覺得壓力向前擴延而小便之竅也受到牽連。若束勒輕微,小腹肌肉被收緊的部分不會很大。若我們大力束勒,小腹受影響的緊張肌群便向上、向橫擴延。

經驗告訴我們,束勒陽關會帶來後側尾閭及前側小腹暖熱。這股熱流會向上蔓延。暖熱感覺其實來自肌肉運動。不過,由這個暖流發展出來的,卻是內丹氣功所提到的「真炁」萌生。那真炁就是「丹」。它具備養生卻病的功效。靜功如此,動功也如此。動功之束勒陽關雖如前說可加強發勁的能力,但這個丹田鼓盪,也同樣引動真炁萌生。由於拳擊動作需要啟動較強而有力的束勒,故它誘發真炁的可能性也相對於靜功打坐為大。所以,要練就真炁,功夫鍛鍊是不容忽視的。即是說,動功與靜功應該雙軌並行。

從啟萌真炁這個角度看,束勒陽關既是養生又是技擊的條件。我們可以說,養生與技擊不是兩個截然對立的概念,而是二而一、一而二。這個微小動作既是發勁出拳的自然機制,也是啟萌真炁、養生延壽的源由。(袁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