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2022-07-10由 文小新1993 發表于 畜牧業

買一匹馬的運輸價格是多少

在中國的歷代的統一的中原王朝中,宋代絕對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朝代。鐵血大宋是唯一的一個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也是唯一一個終宋三百年一直給北方少數民族當孫子的朝代。兩宋三百年輪番被契丹,西夏,女真,蒙古按在地上摩擦,慘遭無情的蹂躪。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大宋的軍事力量過於孱弱,尤其是其騎兵力量,大宋王朝並沒有像前世漢唐一樣組建出一支強大的騎兵力量,用來保衛自己的邊疆對遊牧民族進行反擊。在大多數網友看來,宋朝騎兵力量弱雞的原因無非就是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等優質戰馬產地,從而造成了宋朝騎兵的先天性不足的局面。那麼史實真的是這樣的嗎?若是如此,那麼大宋朝的皇帝和士大夫們可就不厚道地笑了,終於有人給我們背鍋了。今天我嘗試從騎兵的運營成本和大宋朝的特殊國情來解答大宋騎兵戰力孱弱之謎。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一·,組建運營騎兵部隊鉅額經濟成本

漢武帝時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騎兵力量的組建,僅僅是三萬騎兵以上的出擊就多達十幾次,漠北之戰兩路大軍各騎兵五萬,貳拾將軍李廣利徵大宛用騎兵十萬。但是到了東漢甚至是在漢宣帝時期漢軍騎兵出擊人數基本上就是萬人左右,大多數是徵發匈奴,鮮卑羌人騎兵協助作戰。

這是為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騎兵花錢太多了,國家養不起。西漢初期文景之治積攢的大量社會財富都被武帝的騎兵消耗的差不多了,在漠北大戰前夕,漢武帝的國庫就已經見底了,為此他不得不啟用桑弘羊進行經濟改革,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掠奪民眾大量財富才得以聚集財富發動十萬騎兵的漠北大戰。即使如此,漢武帝時期也出現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嚴重後果,漢武帝晚年不得不釋出了罪己詔,勸誡後人不要輕開戰端。那麼為什麼組建騎兵有如此大的成本呢?

1。 來自北宋戰馬的鉅額經濟支出

前文提到,北宋建國之初就面臨這一個巨大的難題,它先後失去了東北及西北兩大戰馬產地。騎兵,騎兵,沒馬騎怎麼叫騎兵。漢唐兩代都牢牢地掌控著從陝西中北部到遼東地區的優質草原,因此得以為其提供大量的優質戰馬。但是大宋帝國可沒這個待遇,他只能在今天的陝西南部和河北中南部甚至是河南山東地區開設國營牧場。這些地區都是傳統的農耕區,缺乏優質牧草,同時馬匹養育有需要大量的草場,這就和北宋的農民產生了人地矛盾。

無論如何北宋都是一個農業國家,對於農田的大量侵佔可是會傷及國家根本的。但是馬的食量巨大,按照一天進食十千克草料來計算,一年就是三噸多草料。因此朝廷每年都需要從農民手中大量徵收草料用來餵馬。草料本身就是農民稅收形式的一種,這成為了北宋朝廷的一大筆支出,徵收草料換成銀子銅錢它不香嗎?但是為了養馬沒辦法呀!難道還要繼續向老百姓加稅嗎?再加稅,方臘就提前造反了。

糟心的是,即使是花費居多,給這些戰馬“吃香的喝辣的”,這些戰馬的質量卻極其低下。史書記載:“河南北十二監,起熙寧二年至五年,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兵者二百六十四”可見北宋自產馬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堪憂。

既然自己養馬這麼麻煩而且花費居多,還不如直接從外地買馬,來自西北地區的戰馬至少還有質量保證的不是?北宋主要是從西北的吐蕃党項地區購買優質戰馬。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史料記載:天聖五年(1027),宋仁宗下詔:“自今從北界卻回思鄉人戶,帶到馬堪配上軍者,支錢二十貫。” 元豐六年(1083),“麟府和市馬價,每匹官給錢二十五千”即買一匹馬 25 貫。景祐四年(1037),由於河北諸軍闕馬,群牧司買馬按等級給直:“馬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凡六等,其直自二萬五千四百五十至萬六千五百五十。”最高價是25貫450文,最低價是16貫550文。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匹馬的價格大致是16貫到26貫之間這是和平時期買馬的價格,一旦戰爭爆發,馬價就會迅猛上漲。康定初,宋夏戰爭爆發,朝廷詔令京畿、京東、京西、淮南、陝西路括市戰馬,“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價格在25貫至50貫之間。

即使是取平均值一年三萬匹戰馬僅僅是購買的費用就高達120萬貫,再加上草料及其運輸成本戰馬平均一匹每年的財政消耗折錢10貫左右。北宋初年戰馬最多是20萬匹一年的財政支出就是兩百萬貫。

2。 騎兵的裝備訓練花費甚多

如果要培養一支有著強大的戰鬥力的騎兵隊伍。那麼騎兵裝備至關重要。騎兵裝備除了全身甲以外,還需要上好的雕弓,鋒利的箭矢,結實的馬鞍,和馬刀長槍等步兵裝備。這些裝備它們的製作成本都及其高昂。史籍記載:“弓一張,錢七八百文之足”一支箭成本也要74文錢。

在宋代中國的鎧甲製作技術顯著提高,出現了山文甲,它具有更高的防護效能,同時成本更加高昂。騎兵的馬鞍一直到了清朝中前期,都是蒙古部落像中央進貢的物品之一,可見其製作成本之高。而且“天下歲克弓弩,甲冑入武庫者以千萬數”騎兵的裝備支出成本之巨可見一斑。每個騎兵的裝備費用需要幾十個農夫的辛勤勞作才可以維持。

宋代騎兵的訓練成本也極其高昂。宋代騎兵的俸祿要遠遠高於步兵,慶曆元年,田況上書言:“一騎軍之費,可贍步軍二人”景祐元年(1034),三司使程琳上疏:“自鹹平逮今,凡二邊所增馬步軍指揮百六十。計騎兵一指揮所給,歲約費緡錢四萬三千,步兵所給,歲約費緡錢三萬千。”

若按每指揮騎兵400人,步兵500人來計算的話,平均一個騎兵一年的費用支出是107。5貫,一個步兵一年的費用支出是 64 貫,每年每個騎兵比步兵高出 43。5貫,雖沒有達到二倍之多,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由此可見要維持一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對於北宋政府實在是過於巨大。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3。 北宋政府過於糟糕的財政局面

雖然在北宋中國的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冗官冗軍等各項支出的影響,北宋每年的財政支出都十分巨大。宋真宗皇祐元年其全年的財政支出就基本上等於這一年的財政收入了。到了宋英宗治平二年就有了15726緡的財政赤字了。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培養騎兵部隊本身就是一個極其“燒錢”的大工程,北宋政府一直都如但重負。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之間不再發生大的戰爭,宋神宗年間北宋和西夏議和,雙方再無大的戰事。每年的歲幣也不過幾十萬兩銀子而已,而且宋人隨後就可以在邊境貿易中的貿易順差回收財富。北宋的皇帝可會算買賣呢?能省則省,尤其是國防支出的錢。北宋朝廷就更加沒有必要每年花費鉅款,再維持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來保衛自己的和平了。當然了,北宋騎兵本身也不強大,誰它都打不過。北宋政府在中期就徹底的騎兵建設了,戰馬數量連年減少,到了北宋末年,全國戰馬都不到九萬匹。政府都不上心了,騎兵力量又怎麼會強大呢?

二· 北宋“崇文抑武”及其特殊國情對於騎兵的影響

1。 整體騎兵軍事人才的缺少

北宋不比漢唐,兩宋三百年還真沒出現幾個出名的擅長使用騎兵的軍事將領。漢代有李廣,衛青,霍去病,竇憲,趙充國等人,他們指揮漢朝騎兵如犁庭掃穴一般,大的匈奴人不敢還手。大唐盛世,衛國公李靖,蘇定方,薛仁貴,李世績等人都把騎兵運用的出神入化,橫掃東西突厥,平定高句麗,南壓吐蕃降伏吐谷渾。漢唐騎兵部隊的赫赫武功無一不是靠這些優秀的騎兵將領來實現的。在冷兵器時代,將領對於戰局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人常言:“一隻雄獅帶領的羊群,足以擊敗綿羊率領的獅群”

要說北宋初期騎兵也不是很孱弱,李繼隆,曹彬,曹緯等人都是著名的騎兵將領。李繼隆在後漢年間就曾經率領騎兵部隊正面擊敗了契丹大軍,擊斃了契丹主帥耶律修哥。而且此時的北宋騎兵經過數年的統一戰爭,戰鬥力也極其彪悍。可惜了碰上了宋太宗這個主兒。兩次北伐把他老哥積攢的精銳騎兵家底敗光了,優秀的騎兵士兵全軍盡墨,大量的優秀騎兵軍官戰死,北宋的騎兵將領就斷了傳承,至此北宋騎兵軍隊就失去了靈魂和骨氣,連戰連敗。缺少高素質軍官和兵源的北宋騎兵戰鬥力也不比步兵高去多少。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2。 軍政腐敗,訓練不像話

要說如果評選歷任中國政府的官員腐敗程度,北宋絕對可以榜上有名,穩居前三甲。各級官員,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拼了命的搜刮民脂民膏,貪汙糧餉。軍營中將校比士兵還多,出現了大量的空額,吃空餉的局面。一個軍營裡面戰馬不過數十匹,軍士三兩百人,可是將校卻有百餘眾。宋神宗時期:“承平既久,額存而兵闕,馬一營或止數十騎,兵一營或不滿一二百。而將校猥多,賜予廩給十倍士卒,遞遷如額不少損。

嘉定六年(1223),給皇帝的奏章說:“將佐之馬,往往取之馬軍,則馬軍雖合請三百,止得一百食錢,而主軍者密收其三分之二。又統制官佔馬至四十五匹,名為料馬,豈特佔請馬料,每二匹必有一卒以頂其名,而盜取其錢以入己者。”下層士兵的俸祿和戰馬被將校軍官肆意剝奪,挪為私用。這種腐敗的軍政現象,使得國家耗費了大量金錢,卻沒有提高騎兵的戰鬥力,同時造成了士兵大量逃亡的現象,這對騎兵戰鬥力有著極其糟糕的影響。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3。 士大夫階層對於騎兵的反感

騎兵作為一種破壞力極大的兵種,其機動性在冷兵器時代無疑是類似於現在裝甲部隊的存在。無論是宋朝皇帝還是當時的士大夫都不希望國內的騎兵做大做強,因為這樣的話它就極其容易失去控制。安史之亂安祿山的騎兵部隊不過用了一個多月就橫掃了河南河北地區,五代十國的各個王朝皇帝走馬燈似的快速更替,也大多是騎兵們譁變的結果。北宋的皇帝們都心有餘悸,這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於是對於騎兵將領和騎兵部隊嚴加提防,騎兵越弱,皇帝和士大夫們才越放心。

加之北宋年間盛行“以步制騎”的軍事思想,宋代士大夫極力鼓吹和發展弓駑兵。用來對抗遼國和西夏的騎兵部隊。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士大夫們附庸文雅,在馬背上和別人廝殺這樣彰顯民族血性的生活正是宋代士大夫階層所厭惡的,他們固步自封,堅持兵書所云,如何如何。科舉制度的發展使得中華民族崇尚軍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氣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軟弱文風所取代。騎兵這一崇尚上陣殺敵,面對面血腥廝殺的攻擊性兵種自然被士大夫們所厭棄。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

結語

宋代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窩囊的朝代,網友們也時常拿北宋孱弱的軍事力量尤其是騎兵來調侃。但是更重要的事情難道不是“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嗎?我們應當分析其歷史背景和其深層次的原因,發現問題所在,這樣才會對我們當代的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騎兵成本、人才、士大夫的態度,談北宋騎兵孱弱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