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寫之悟:“豹尾”煉成記(1)

2021-07-02由 蘇勝 發表于 農業

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什麼意思

有人說,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鳳頭”、“豬肚”和“豹尾”,所謂“鳳頭” 就是文章的開頭要像鳳凰的頭那樣漂亮而吸引人。“豬肚”就是文章的主體要像豬的肚子那樣飽滿充實。而“豹尾”則是要求文章的結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樣簡潔有力。好的文章,尤其是好的結尾,可以點“主題”之筆,一定程度上能讓人如飲甘酪,回味至窮,能催人反思。縱觀各路有影響力的期刊美文,發現“豹尾”各有特色,如何練成“豹尾”,是否有規律可尋?

一、“前後呼應”——注意完整

一篇論文往往包含著幾層重要的意思和幾個分論點,論文結尾要總結概括全文,要能夠反映主要觀點,不能以偏概全。“前呼後應”就是要求我們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特別是“前”文中丟擲問題類的,透過“豬肚”的敘述,結尾有必要加以闡述的文章。首尾相助,呼應全篇,既使文章的結構趨於完美,又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明確。用精煉的語言對文章作一個概括性的結尾,總結全文,使讀者對文章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認識。

如《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李家明老師的“嫁與春風妙用媒,精耕預設巧生成”一文,文章開頭引用了新課程對預設生成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思考:教學要基於教材,高於教材,拓展教材,積極發掘教材外資源,在備課過程中走出“教材體系”形成“教學體系”。

作者在文章主體部分對如何運用各種資源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最後作者總結,學科中的教學恰似一股春風,預設的春風從各色媒介中來,從精備教材資源中走來,從精用預設資源中來,從精延課後資源中走來,向學科課堂教學的春天走去。

二、“曲徑探幽”——追求意境

如果說文章的“鳳頭”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負有醞釀情緒、集中困惑、點出主題的任務,產生“轉軸撥絃三二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那麼“豹尾”則是“結幕”,負有總結概括、解惑釋疑、昇華主題的目的,力求達到“曲中聲盡意不盡, 月照竹軒紅葉明。”的境界。

如《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向永知老師的“課堂的AB面”一文,該文主要探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敢問、不想問、不會問和不善問的原因及改進策略,最後作者引以《學記》所云結尾:“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作者認為要實現課堂生活的質變和革新,必須“善待問”,從知識課堂走向探究課堂,從獨白走向對話,在知識復現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生命復活,實現課堂的靈動。

再如《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陳高興老師的“教育是個緩慢的過程”一文的文末是這樣收尾的:教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知識的積累是慢的,習慣的養成是慢的,認知的提升是慢的,人的成長也是慢的,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需要的反而是一種慢的智慧。

三、“拋磚引玉”——激發反思

一篇文章需要論述或解決一個現象或問題,但這並不是文章的最終目的,一篇有價值的文章除了能科學的論述或解決問題之外,更重要價值是能激發讀者去思考,這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好的“豹尾”要能夠實現這個效果,讓讀者“站在自己的肩上”去看問題,思考問題,激發讀者去反思。

如《中學政治教學參考》謝彬老師的“文字解讀的“視界”一文,作者認為文字解讀是教師、學生、編者之間藉助文字的一種理解、對話和交流活動,作者從文字解讀的深度、寬度、維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的“視界”觀。最後作者在文章結尾強調“教師、學生及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三個重要因素,只有在教師視界、學生視界、編者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新的視界融合,文字解讀才真正有意義。”我們知道,文字解讀實際上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一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境界,是閱讀者對既有文字的二次創作。每個人對文字解讀的視界可能都不一樣,不過,這些都沒關係,誠如文章結尾所述,只有教師視界、學生視界、編者視界三者融合才有新的建構,這種建構是生成性,沒有“規矩”,只要“規律”,有利於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即可。(已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