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的庫存水位如何設定

2021-07-01由 管理體系實踐者 發表于 農業

最低水位線什麼意思

VMI是

供應商管理庫存

的縮寫,最早在零售行業出現,由沃爾瑪和寶潔於上世紀80年代率先匯入。這些年來VMI被廣泛採用,成為採購方降低庫存的重要工具。但是,因為計劃和管理不善,VMI又造成了諸多問題,不光是給供應商造成損失,也嚴重影響到採購方。

簡單地說,VMI就是根據庫存的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和需求預測,由供應商自主安排補貨,包括補貨數量和補貨時間,目標是把庫存維持在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之間,達到一定的服務水平(有貨率)。在VMI運作中,供應商得到的指令就像這樣:這是給你的預測,比如每週100個,實際庫存不要低於最低,比如說200個,但不要超過最高,比如說400個,你自己安排生產、配送吧。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的庫存水位如何設定

圖1:透過需求預測、最低和最高庫存目標來設定VMI

最低庫存、最高庫存水位是VMI順利運作的關鍵。那麼,它們是如何設定的呢?

讓我們先看最低庫存Min。最低庫存目標(Min)其實就是

安全庫存

。理想情況下,供應商按照既定的預測定期供貨,客戶按照既定的預測消耗,兩者都沒有變動性,兩相抵消,實際庫存應該高於或等於Min。但是,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需求會高於預測,有時候供貨會遲到,實際庫存就可能低於Min。

最低庫存Min是VMI的警戒線。在設計良好的VMI系統,一旦手頭庫存低於Min,客戶的資訊系統會自動給供應商催貨指令,比如黃色警報;而一旦庫存為零或接近零,那就是非常嚴重,黃色警報變成紅色警報。這些都可以透過電子商務系統直接傳遞給供應商。供應商也可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隨時監控整體庫存的情況,比如所有的料號中,百分之多少的料號庫存處於最低和最高庫存之間,百分之多少的低於Min但高於零,百分之多少的庫存為零。採購方也可圍繞這些設定相應的績效考核。比如臺灣有個半導體制造商,要求供應商的VMI庫存每月98%的情況下高於Min,他們是每天統計一次庫存水位。

從理論上講,最高庫存Max = 最低庫存 Min + 週轉庫存 + 補貨量。這裡的週轉庫存是補貨週期內的平均需求,補貨週期主要是運輸時間及入庫驗收,而不包括供應商的生產週期(這裡的假定是供應商按照需求預測生產,庫存已經生產好了)。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注意到,最低庫存Min + 週轉庫存就是再訂貨點,為什麼還要加上個補貨量呢?我們可以這麼想:假定供應商是隨時監控庫存水位,並安排補貨,所以任何時候,VMI的在庫與在途庫存之和都大於或等於再訂貨點;當庫存處於再訂貨點時,供應商就安排補貨,傳送一個“補貨量”(其實就是經濟訂貨量)過來;最糟糕的是這段時間客戶沒有任何消耗,等這批貨到達時,庫存就達到Min+週轉庫存+補貨量,這就是最高庫存Max的水位。

實際操作中,最高庫存Max的設定要綜合考慮經濟訂貨量、需求預測、倉儲空間、補貨頻次、供應商的執行能力等多個因素。經濟訂貨量越大,需求預測越高,供應商執行能力越弱,Max也就越大;倉儲空間越小,補貨頻次越高,Max也就越小。在資料分析和經驗操作的基礎上,有些公司採取簡單原則,比如把Min的1。5或2倍定義為Max,也是種不是最科學,但直觀、易溝通的做法。

作為客戶,你也不想讓Max太大,讓你成為供應商的倉庫,這樣供應商的倉庫一旦不夠用了,就把大量的貨送給你;或者說供應商一下子生產半年的量,一股腦都送給你。當然,你也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精益”或者單純節省倉儲面積,把Max設得太小,導致供應商的送貨頻次大增,增加補貨的運營成本。

在一些北美公司,Max跟客戶的最大庫存責任有關。比如有個公司規定,公司對供應商的庫存的負責,以後用不掉的話要給供應商付錢,因為那是為公司準備的,不光是成品,還包括部分過程庫存——為了維持Min/Max的庫存水平,供應商必須有一定的過程庫存。但是,在該公司,庫存責任不得超過Max的兩倍。在這個公司,Min一般是3周到4周的庫存,Max一般是Min的2倍,即6周到8周的庫存,那麼兩倍的Max就是12周到16周的庫存,大致一個季度的用量。這是公司的責任上限,實際責任還得取決於雙方的談判協商。這是在出現呆滯庫存的情況下,限制採購方承擔的風險,同時也提醒供應商,不要一下子生產太多,到時候用不掉來找我要錢;或者明知消耗不掉的情況下,還不管不顧地生產、發貨,最後形成呆滯後找我索賠。

從理論上講,最大的庫存責任取決於最高庫存Max、最低庫存Min和供應商的生產加補貨週期。比如供應商的生產週期是6周,補貨需要1周,這意味著它週轉庫存是7周的用量。再假定Min是3周的庫存,那加起來就是10周的庫存。實際在庫庫存會處於Min和Max之間,這意味著又得加幾周的庫存。當然,這並不是說採購方對所有的這些庫存都負責,因為對於過程庫存,在處於特定階段之前,可以加工或返工成別的產品;對於標準化、通用化程度高的成品,供應商也可能賣給別的客戶。此外,這裡沒有考慮到供應商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是為採購方專門定製的,這部分的風險也要加進去,以全面評估VMI的庫存風險,從而評估設計變更、客戶需求變化可能造成的影響。

講到這裡,還有個根本的問題沒有回答:VMI情況下,究竟誰應該制定需求預測、設定最低和最高庫存目標?簡單的答案是:

誰處於最合適的位置,誰就做這些

。這也是供應鏈上任務分工的一個基本準則。比如你是個製造商,VMI物料是供你專用,其需求取決於你的生產和銷售計劃,這些計劃任務自然就該由你做,因為你的供應商離需求更遠,沒法預測得更準。

但是,如果你是個大型裝置供應商,比客戶更瞭解裝置的執行和備件需求,這需求預測、庫存計劃就該由你來主要負責,客戶負責協助工作。也就是說,資料分析由供應商做,比如需求歷史、裝機量等;職業判斷由客戶協助,比如產能利用率的變化、裝置的升級換代等。兩相結合,完成“從資料開始,由判斷結束”的計劃流程。

作者:劉寶紅 來源:供應鏈管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