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2022-03-02由 文史人物 發表于 農業

誰設立了內閣制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明代內閣制的緣起可追溯至相權與君權的鬥爭過程

。朱元璋稱帝后,因為擔心皇權集中化的分散,廢除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內閣制度便是在宰相制度廢除之後,經過長期摸索和嘗試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內閣的形成和發展對明朝政局影響很大,內閣的建立對明朝政治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政治改革雖因其先天的政治發育不良而流產,但它卻在某種程度上為後世內閣的創立埋下了伏筆。

"文淵閣大學士"

這個稱謂或許玩過遊戲和論壇的網友很熟悉,這個稱謂正是明朝機構改革發明的。而明朝“內閣”是怎麼來的,真的比歷代宰相還厲害嗎?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程

明代內閣制形成於永樂期間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出於加強皇權集中制,避免分架空,建立聽命於自己的一個集團,選用翰林學士直接改組成內閣。內閣是高度機密的一個辦事機構,類似於清朝時期的軍機處。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面臨著棘手的政治問題需要處理。一方面前朝留下的各種舊務急需處理,政務負擔更為繁重,另一方面建文朝的大批官僚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也使得朱棣需要組建一個新的輔政機構來鞏固皇權統治。

首輔內閣制是在嘉靖年間設立,內閣也需要一個總領的頭頭,以解決嚴重的內憂外患,明朝政府也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做出迅速判斷決策,內閣中就必須形成主次輕重之分。像

嚴嵩、徐階、張居正

等人均為首輔閣臣,首輔權重,成為大臣敬畏的物件。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朱棣時期的內閣制度與朱元璋時期的內閣大學士制度有向同性也有向異性

從永樂開始,己有較多人數的閣臣同時入直內閣,保證了內閣這一機構人員來源的穩定性,並形成一個穩固的、能夠長期協作共事的官僚群體,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

他們時刻伴隨在皇帝左右,寸步不離,從而在中樞開始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群體和機構。這個群體都是一些翰林官員,曾任職於翰林院。也就是說,

閣臣均是從翰林院升上來的

從永樂開始,

閣臣的設定就從來未中斷過

,並從制度上保證了內閣成員的相對穩定。這就意味著內閣作為中樞機構,已由洪武時期的不穩定性向永久性建制轉變。這個就在制度上保證了閣臣群體和人員的穩定性,是內閣基本形成的主要標誌之一。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朱棣創辦的內閣制度與朱元璋創立的首輔內閣大學士還不太一樣。朱棣登上皇位後,對洪武時期的政治制度繼承的同時也進行了革新。

雖然永樂之內閣與洪武之殿閣大學士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朱棣同樣發展和延續了朱元璋加強皇權和削弱輔臣權力的思想和治國之術,

對內閣的發展和權力做了制度上的約束和限制

與朱元璋時期相同的政治思路是明成祖朱棣也在制度上對內閣的權力和職權進行了削弱和限制,防範新的輔政機構內閣重新成為對君主集權頗具威脅的已廢除了的傳統宰相制。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內閣在永樂時期所形成的一些制度性規定,日後構成了明代內閣的基本內容,隨著社會和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內閣權力與作用也在動態的發展之中,但不管出現什麼樣的特殊情況,都

沒有否認和脫離永樂時期內閣的基本框架

永樂朝閣臣不僅品秩較低,而且權力有限,無法與六部分庭抗禮,甚至沒有自己的屬員,其影響力極為微弱。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內閣的發展是政治上的一種走勢圖

任何一種政治制度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然有著時代所賦予的政治誘因,內閣也是如此。

朱元璋廢相使得當時集中的相權以及賴以生存的組織機構已不復存在,相權向皇帝、六部及都察院等衙門轉移,然而,相職被廢除,相權被分流,但

分流的相權的職責不會隨之消亡

在歷史慣性推動下,官僚集團受到宰相制度長久刺激所形成的觀念與意識仍然堅如磐石。這樣,歷史必然會尋找一種能反映這種意識的新的存在,填補相權被廢后留下的真空,換言之,這種新的存在已形成一種趨勢性的力量,遲早會表現出來。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洪武時的

殿閣大學士

,為這種力量的表現提供了不違背祖制的組織基礎,明成祖又將它引入政治舞臺的第一線,給它貼上新的標籤—內閣。明初廢除了傳統的宰相制度,使得專制皇權得到極大地發展和強化。

古代官僚集團中,宰相可謂在政治的發展走向上能起到巨大作用。在皇權強大時是輔佐政治進一步發展的得力助手,在皇帝較為昏庸和無道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政治進行匡正,穩定政治局面。

宰相對古代政治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我們來看,宰相的權利可以架空皇權,六部的上報、請奏必然要透過宰相,宰相要先於皇帝處理六部上報的大小事宜。這種情況勢必時間一長會架空皇權,皇帝與六部機構之間不能直接溝通,時間一長皇帝隨之成為宰相的傀儡。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明代內閣的定位是

僅次於皇權的第二統治集團。

在中央一級的權力結構上也需要內閣的權力存在,六部秉順內閣的意旨,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和官僚體制的高效率的發揮功能。

閣臣在明初政治舞臺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朝有關軍國和民生大事幾乎都有閣臣們的身影。永樂時期,他們旦夕與皇帝相處,職司代言,聲勢顯赫。雖然官階只有五品,朱棣所賜給的金,與尚書官服相當。

明代的內閣制度是

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和產物

,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這一勝利的結果。透過分析內閣的執掌和閣臣的政治作為,我們可以看出內閣確實發揮了相當的輔助作用。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從永樂到正統初年,內閣對於朝政的整傷和社會政局的穩定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內閣是國家機器運轉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推動、維繫國家機器的有序良好的執行,它

對明代政治起著一種穩定和調節的作用

內閣同皇權的關係緊密,但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係。但這種制約不是對等的或是在同一層面的,其主要地、更多地表現在皇權對內閣的制約上。

內閣的發展不得不依賴於皇帝,受控於皇帝

內閣對皇權的依附性還體現在閣權權力的大小和消長上,閣權只有經皇權的批准或與皇權相結合才會具有政治功能,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皇權的外延和擴充套件。內閣並沒有具備完全意義上的獨立地位,

其獨立只是相對的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內閣雖然受到皇權的嚴格制約與限制,不過另一方面,作為皇帝的輔臣,內閣同樣會

在一定程度上對皇權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

,而這種作用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內閣輔政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代君主雖然都力求做到"大權獨攬"和"事皆親決",但他們實際上無法,也不可能實現一人"獨治"天下的目的,必須建立和依靠一套龐大的官僚機構,來對全國實施有效的統治。

這樣,就需要處理各個部口和統治集團內閣權為劃分的問題。官僚集團對皇權擴張和為所欲為的控制與制衡,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歷史上但凡一些頭腦清醒或是有所政治作為的君主,

無不重視臣僚的勸諫和建言獻策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而權力相互制約是保證國家政治有序平穩發展的基本前提,同樣皇權的無限擴張和沒有約束必然跳到其目標的反面,即威脅和不利於皇權的穩固。閣臣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延緩或阻止皇帝決策的制定,改變皇帝的意志。

閣臣工作效率的高度、自身素質如何等都會對政府行政效能產生一定的影響。閣臣又是官僚系統中最接近皇帝的人,

閣臣與皇帝和皇太子大多保持有師、保等親密關係

。所閣臣對皇帝的影響顯然要高於其他大臣。

內閣大學士權力的輕重和發揮程度,取決於它同皇權的關係。

閣權因皇帝的需要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不僅不同的皇帝賦予內閣的權力輕重不同,就是同一皇帝在位期間,閣權也往往因皇帝的需要而消漲變動。

明朝內閣制度: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的結果

正因為內閣是服務於皇權,不同於以往宰相制度的這個特徵,使得內閣在明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國家政治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是因皇帝的不同的需要而有所不同的迴應。

內閣作為最重要的內涵所在是在於它是皇權的左膀右臂,是皇權施行政策的舉牌人,是加強皇權集中專制的強硬政治工具。內閣的出現及其表現特徵,反映了明朝君主專制集權政治進一步加強。

內閣制度的出現和發展

是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和產物

,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鬥爭下皇權勝利並鞏固這一勝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