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車旭教授:師夷長技以治“胰”,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2022-02-26由 肝膽胰外科車旭醫生 發表于 農業

咳嗽是怎麼引起的

車旭教授:師夷長技以治“胰”,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人們常說,教育的本質是用生命影響生命;其實,醫療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在用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去影響患者生命的同時,患者對待疾病的態度,與家人、疾病相處的模式,都會反過來影響著醫生們。

曾經的我們,總是執著於能夠救治多少患者,如今的我們更應該重視基礎工作,為“中國診療水平的整體提升做出了多大的貢獻”發出深思。當我們走出去,向國外學者學習到先進的診療理念和技術時,為世界多提供一些資料來源,多發現一些新的方法和治療手段便成為己任。

他為患者做學問,為患者做科研;他引入海外理念,製造“中國經驗”;他力求在國際上發出更多中國聲音。

他就是

本期

【追光·禮想家】

欄目的主人公,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

車旭教授

車旭教授:師夷長技以治“胰”,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車旭 教授

所在單位及職稱:

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科室主任

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

學術兼職:

國際肝膽胰協會(IHPBA)會員

亞太肝膽胰協會(A-PHPBA)會員

美國胰腺協會(APA)會員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

國家衛計委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肝膽胰學組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胰腺疾病分會秘書長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腹部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胰腺疾病分會青年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胰腺疾病分會微創外科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胰腺疾病分會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腹部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腫瘤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腫瘤防治專家委員會胰腺癌學組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肝癌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腫瘤臨床》雜誌特約審稿專家

Annals of Pancreatic Cancer 編委

Journal of Radiology and Oncology 編委

簡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問學者。專長在“精準+微創”的全新醫學理念下,開展胰腺腫瘤,肝膽原發性腫瘤及肝轉移癌,胃腸道腫瘤,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及腹膜後腫瘤的診斷和以微創外科為主的綜合免疫治療及相關轉化醫學研究。

1、“胰”難重重

開啟百度App

一直以來,“肝膽胰腺腫瘤”都讓臨床醫患群體望而卻步,如今的肝膽胰腫瘤仍然是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肝癌和胰腺癌分別是前任和現任的“癌王”,其中肝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12。1%1,膽囊癌的5年總生存率僅為5%2,膽管癌的5年總生存率不到10%3,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5%。因此,目前肝膽胰腫瘤仍然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惡性腫瘤。同時,我國的現狀來說,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初診的肝膽胰惡性腫瘤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夠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4,多數患者發現疾病時多為中晚期,已失去手術機會,並且晚期肝膽胰惡性腫瘤的傳統放化療治療效果欠佳,現有有效治療手段較少,相對於其他惡性腫瘤而言都未取得較大突破,因此導致肝膽胰腫瘤的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的現狀。

2、精“胰”求精

隨著科研能力和醫學技術的逐年提高,目前晚期胰腺癌的治療模式、診療理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說如今的“癌王”仍舊是胰腺癌,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精準治療的推進和人們對胰腺癌認識的逐漸深入,胰腺癌已經開啟了精準治療的新篇章。在這個基礎上,部分胰腺癌患者已經從精準治療當中獲益,大大地延長了胰腺癌患者的整體生存時間和生存期。同時,胰腺癌患者可透過轉化治療,重新獲得手術甚至根治的機會,從而進一步延長生存期。

車旭教授道:“精準治療理念的提升和科技的發展,給這部分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獲益。此外,免疫治療的融入,也為胰腺癌領域帶來了曙光。相信未來3-5年之內,一定能看到胰腺癌整體治療水平的明顯提升。”

3、那些年,我們的榮光

開啟百度App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是一家新型醫院,於2017年正式成立,曾被評為我國“全國改善醫療服務創新型醫院”。目前,貴院肝膽胰外科共有36張病床,主要收治肝癌、膽囊癌、胰腺癌、結腸癌肝轉移,神經內分泌腫瘤、間質瘤等患者。截止2021年,肝膽胰外科門診人數約16410人,出院人數4292人,手術量1200餘臺,其中腹腔鏡微創手術佔比70%,平均住院日9。32日。科室近3年無嚴重醫療安全不良事件或醫療糾紛。

車旭教授:師夷長技以治“胰”,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肝膽胰外科團隊目前可開展熒光腹腔鏡下解剖性精準肝段切除、肝中葉切除、多肝段聯合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等;開展單孔腹腔鏡肝部分切除、膽囊切除;巨大複雜肝癌、腹腔腫瘤開腹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除可手術患者外,團隊目前仍可進行肝膽胰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如免疫、靶向等。能夠很好地利用個體化的系統治療,將一部分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透過轉化治療使患者獲得手術根治性切除的機會。

此外,科室於2020年依託深圳市“三名工程”引進“蔡建強教授肝膽惡性腫瘤多學科診治專家團隊”,大力推廣MDT診療模式。目前已形成肝膽外科、介入科、放療科、內鏡科、病理科、流行病學專家為基礎的“肝膽胰腫瘤MDT診治團隊”,打造出腫瘤防控、臨床診治、轉化研究為一體的發展模式,大大提高結腸癌肝轉移的診療規範和診治水平,使得肝膽胰外科的診治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肝膽胰腫瘤MDT診治團隊”的目標就是要追求質量第一,對每一位患者都要以最好的醫療質量去獲得最佳的生存質量。從2018年6月至今,深圳醫院消化道腫瘤MDT團隊已進行96次會診,2019年北京-深圳兩地遠端消化道腫瘤MDT已進行22次,給580多的求醫無門的疑難腫瘤患者制定了高水平高質量的診療方案。

4、師夷長技以治“胰”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這個年代,“英雄”亦可造時勢。面對前任“癌王”胰腺癌,車旭教授為改變胰腺癌的“時勢”付出諸多努力。2016年,車教授由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公費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腫瘤科做訪問學者1年,訪學期間主攻胰腺癌的治療,主要在美國著名腫瘤免疫治療專家Elizabeth Jaffee指導下開展肝膽胰等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的相關基礎研究和臨床前研究。因此回國後,車教授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將美國學習的最新“轉化治療”理念引入國內。

車旭教授說:“目前,我們專業、科室的診治力量主要聚焦於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透過精準治療理念引領診療策略,開展轉化治療,使患者能夠再次擁有手術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部分對轉化治療敏感的患者,我們在此基礎上結合綜合治療手段,使患者取得臨床獲益,其中大部分患者透過轉化治療後可進行手術切除,即使不能手術切除的患者,也可透過綜合治療延長5年生存時間。這也是近年來我們科室的主要工作方向,也是我科重大的突破和進展。”

如今,車旭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專長在“精準+微創”的全新醫學理念下,開展胰腺腫瘤,肝膽原發性腫瘤及肝轉移癌,胃腸道腫瘤,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及腹膜後腫瘤的診斷和以微創外科為主的綜合免疫治療及相關轉化醫學研究。

車旭教授表示:“在精準治療的理念之下,我們對胰腺癌擁有了新的認識。在前期工作中,我們已經為中晚期患者找到了精準治療的方向,隨後我們又為他們搭建‘精準+微創’治療模式,透過精準的治療使之取得更好的轉化率。在外科治療手段上,我們帶著微創的治療理念,使患者在受到最小外科創傷的情況下,能夠最大程度上取得外科的臨床獲益。相信在‘精準+微創’的模式之下,能夠造福更多胰腺癌患者。”

車旭教授:師夷長技以治“胰”,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5、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同時,車旭教授承擔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性肝癌,胃腸道間質瘤靶向治療藥物的慈善醫生工作。還作為課題負責人和骨幹參與包括“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等在內的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工作。

在車教授的帶領下,科室積極開展及參與各項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中主要包括肝癌,胰腺癌等方面的臨床研究,努力走在學科的前沿。並且,肝膽胰外科與醫院中心實驗室合作,已初步建立肝膽外科腫瘤標本庫及資料庫,有專人負責標本採集及儲存,為下一步基礎研究做好準備。科內中青年學術骨幹相繼擔任廣東及深圳相關學術組織的職務,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大型會議投稿及壁報展示。2019年,肝膽胰外科青年醫師先後參加亞太肝膽胰大會、胰腺協會年會並均有壁報展示;2020年也有三篇研究報告國際大會先後錄用進行壁報展示。如今,科室今年累及發表SCI收錄文章10餘篇,累及影響因子50分左右。

6、祈願與未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曾經的點點滴滴才能彙集為今日的成就。未來對於個人工作規劃和團隊建設,車教授還抱有美好的設想和期待。

車旭教授對微創外科技術水平的進一步發展表示了高度期待,開展機器人輔助下腹腔鏡及傳統腹腔鏡下肝膽腫瘤切除術,提升複雜肝臟腫瘤離體肝腫瘤切除+自體肝移植手術和區域性腫瘤消融技術,逐漸熟練掌握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及奈米刀技術成為車教授的執念。

此外,對於持續完善科室標本資料庫,加強與具有條件實驗室合作,爭取申請市、省、國家級課題,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以及依託三名工程專家團隊在深圳及華南地區推廣以肝膽外科為主導的MDT診療模式,都是車教授的力爭逐一落實的美好祈願。

車旭教授:師夷長技以治“胰”,用“中國經驗”影響生命

轉自:

ONCO前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