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2023-01-24由 七葉草老師 發表于 農業

自我效能感理論是誰提出的

(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獲獎論文)

【內容摘要】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的自我感受。本文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核心思想為依據,在筆者數年來的數學教學探索與實踐中,有意識地利用和發揮該理論的積極作用,努力探索建構學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從而

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

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素養。

【關鍵詞】

自我效能感

數學教學 自主學習 資訊源

引言:問題的提出

我們先來看幾個數學教學中常見的身邊事例:

“數學考試的最後一題並不難,因為打著附加題的標記,覺得自己肯定不行,就沒去細看了。”

“這道複雜的計算題,我算了5遍確定答案是56,但數學課代表的答案是79,我覺得自己可能錯了。”

“看見應用題我很緊張,特別是文字敘述較長的,沒有細看就知道自己不會做。”

……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其實我都會,,只是……。

以上幾個看似尋常的判斷,折射出我們數學教學的一個嚴重現象,那就是我們的數學教育中存在著一大批學習效能感低下的孩子。

“數學自我效能感”並非一個人真實的數學能力,而是一個人對自己數學能力的評估和信心,是在數學活動中對自己的數學能力進行衡量和評價的結果。

《數學課程標準》

提出的

使學生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要求,就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能感的課程目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認知形成中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期望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對行為的選擇、面對困難時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影響人的情緒狀態、影響人們的歸因方式。而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資訊來源主要為:

生理和情緒狀態、親歷的掌握性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

[1]

近年來,筆者有意識地借鑑

“自我效能感”理論,

著力強化

“資訊源”的積極影響力,來達到

有效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和數學學習素養的最佳化的目標。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啟用

“情緒喚醒

資訊源

,用

智趣

情景感染學生

人在判斷自身能力時,一定程度上依賴生理和情緒狀態所傳達的資訊,把自

己在不快和疲勞情況下的生理活動理解為功能失調的徵兆。因而

創設

情智交融、

數學學習活動情景,

是激發學生良性情緒的催化劑

設“俱樂部”機構,將學生置入“角色圈”

筆者嘗試成立了以

“七葉草數學之星俱樂部”為載體的數學學習自主管理體系,讓所有的孩子參與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有各類角色積極作用的心理體驗,得到“自主心理”需求的愉悅感和成人感,提高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評“海陸空”軍銜,將學生引入“競爭圈”

借鑑

“情緒喚醒狀態”資訊源理論的啟示,將分層教學中的A

B

C

組名稱改變成

“海軍、陸軍、空軍”,釋義為:在數學學習中

A組同學以學好基礎知識為目標,就像在海上作戰的 “海軍”;B組同學以打好基礎,適當拓展為目標,就像承上啟下在陸地上作戰的 “陸軍”;C組同學以融會貫通知識,綜合拓展為目標,就像突破雲層作戰的空軍。

三軍戰士按照綜合評定分成元帥、將、校、尉、士、兵六級,

(三軍元帥自然非數學老師莫屬啦!)

一個小小的創意令學生立刻感到好玩起來,

再創設系列

與其名稱對應的

“戰鬥”情景,學生定會進入妙趣橫生、鬥志昂揚的境界。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智趣情景感染學生

摘“七葉草”目標,將學生捲入“共生圈”

七葉草

是班級數學俱樂部的標誌,它被同學們

寓意為「健康」、「善良」、「誠實」、「自信」、「創新」、「正直」、「好學」。

全班

48個學生雙向選擇分成8個學習團隊,每組6人在班中基本

AA、BB、CC程度,

每個共生圈內都有被全體團員認同的名稱、團規、口號。

大家共同的願景是爭摘

“七葉草”。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始終以團隊捆綁的形式來實施評價、競爭。這樣就

將學生捲入了團隊的

“共生圈”,

團隊的力量引發著同學們高漲的情緒體驗。

強化“成功經驗資訊源”,用勝利體驗鼓舞學生

數學學習學習過程中首先是信念或認知成分構成了重要的認知和情感基礎,

親身獲得的成就是以真實的經驗為基礎的,所以它是最有影響力的效能資訊來源,作為數學老師要不斷創設讓孩子取得成功可能性的機會。

棋逢對手,激增自信

海陸空軍團中,規定每位同學只與

“本營”的同學比,每月本營內獲得相同軍銜稱號的學生則結成更小範圍的競爭對手,這樣全班分成的競賽組成員都是棋逢對手更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

2、

學稿導航 策略助學

筆者

著力建構了以

“先學後交、檢測反饋、評價干預”為主線的教學策略,也可以說是在現有的班級授課制模式下,讓差異成為資源,提高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一種嘗試。

以上學習流程的理解,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抓

“兩頭”促“中間”。“兩頭”的一頭指先學後交,另一頭指達標糾錯,“

中間

指教師要關注干預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論生成的全過程。

預習助學稿突出

兩個關鍵字,是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後,把教材嚴謹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的問題,由

“達成目標”、“路徑提示”、“嘗試練習”等版塊構成。學生以助學稿為“導航儀”自學新知,呈現問題。教師利用“助學稿”的資訊,找準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跟蹤落實預習中前置的問題,

檢測預設目標。

3.正確歸因,超越自我

研究發現

如果把成功歸因為內在的或者可控的原因例如努力或者能力

自我效能感將得到增強

但是如果把成功歸因為運氣或者其他原因

自我效能感將得不到增強。教學反饋中,

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正確歸因,切忌學生把數學成績的退步歸因為運氣不好或腦子笨等不可控的因素。在

“海陸空”軍銜評定中

,總

積分均由學生的數學作業

、遊戲競賽、單元考試、上課發言、數學日記等

過程性的

專案綜合而成,就是為了

把成功的關注點放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是非常努力,不斷超越自我的學生上。

案例見

2

建立“替代經驗資訊源”,用榜樣力量鞭策學生

替代經驗對學習者自我效能的影響,是透過兩種認知過程實現的:一種學習者採用比較參考示範者表現以判斷自身的能力。另一種是學習者從示範者有效的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瞭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產生影響。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榜樣力量大無窮!

1

樹立角度新穎層次多樣的仿效榜樣

利用好班級數學網站、數學小報等平臺樹立各角度多層次的仿效榜樣是

強化

“替代經驗資訊源”,激勵全體學生創先爭優的熱情的有效措施。數學學習中榮譽類的榜樣有“三軍名將”“進步之星”“助學之星”“優秀部長、幹事”等,技能類的榜樣有“圖形之星”、

“一題多解擂主”等。

2、

分享內容豐富型別廣泛的成敗經驗

俱樂部方法部的同學,定期彙集數學學習中的巧思妙解、典型錯題,徵集同學們學習過程中的方法技巧,在數學網站和數學小報中推出,為同學們提供成敗的借鑑。

例見

3

4

5

6)

.

暢通

言語勸說

資訊源”

,用同感共情召喚學生

言語說服作為促進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的另一種手段,加強了他們有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成績或是實現其理想的信念。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善用言語勸說資訊。

1

、數學日記

——師生共情的紐帶

師生間的數學日記交流,是強化

“言語勸說資訊源”的有效途徑。在交流中教師瞭解學生的困惑、意願與學生同情共感。也可以從與學生的預習日記、復課日記、評課日記互動中深入地瞭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水平與缺陷,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其次,數學日記對學生來說是用“自我規勸”的方式來強化“言語勸說資訊源”的過程,透過日記對自身學習行為、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發現自我的優劣、正確定位自我,提高數學學習效能感。

2、團隊互助——生生共情的平臺

當信賴的老師、同學對他學習數學的能力表示信賴而非懷疑時,他就比較容易維持數學效能感。尤其,學習成績發生退步或發生高原現象,這時,言語說服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同一團隊成員在數學目標上的

共情的平臺,透過小組迴圈日記、

相互間的積極評價、勸說、勉勵等形式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最佳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行動研究

自我效能感調節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

數學自我效能感調節著學生對數學活動的選擇、投入努力的大小、以及遇到困難時的堅持性,並且決定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能力。

一個數學老師如果能夠掌握它的影響因素,有效地利用其積極效應,就猶如一位遠航的船長有了指南針,可以駕著自己的航船乘風破浪,

來思考、嘗試提升學生

“學生數學效能感”,最佳化數學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