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一顆桃背後,藏著能源上雲之戰

2023-01-03由 深燃 發表于 農業

開發光伏發電一瓦需要多少錢

一顆桃背後,藏著能源上雲之戰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金璵璠

編輯 | 魏佳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雙十一。

一場變革正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進行。家住北京的逸凡網購水果時,對京東主站上的“綠電桃”充滿了好奇。他前一天在這個名叫“國家電投三網融合助農館”的店鋪下單,第二天就收到了使用清潔能源培育出的平谷大桃。

過去聽起來“高大上”的分散式光伏,現在距離我們只有一顆桃子的距離。這源於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和京東雲的合作。

國家電投的目標是,到2025年,在全國一千個縣實現清潔能源的分散式建成。在這個專案裡,京東雲考慮的不只是技術底座、裝置管理,而是從激發縣域經濟活力的角度出發,怎麼讓農戶主動參與進來並維護裝置,怎麼和當地的產業做連線。

京東雲以數智供應鏈的全域性思維提出瞭解決方案:對於農戶,用京豆(在京東主站可抵扣現金)置換屋頂資源、激勵其主動清潔發電裝置,讓發電效率更高;對於當地農業,在京東主站,對綠電生產的商品進行銷售刺激,給流量傾斜和優惠,鼓勵進一步使用綠電。

北京平谷只是京東雲參與國家電投數字化專案的落地場景之一,這樣的合作,很快還將落地到擁有中草藥產業的河北安國等縣域。

不只是國家電投,中國能源行業中的兩大電網公司(即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五大發電集團(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以及“三桶油”(即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都在加速數字化轉型。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背景下,這些能源巨頭的數字化轉型之旅,對整個能源行業都有參考價值。京東雲與國家電投、中國海油(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的合作,對各自雙碳業務的意義,也遠大於專案本身。

從它們身上,本文試圖探討:大型重資產能源企業需要怎樣的數字化轉型?這背後的數字能源爭奪戰,拼的是什麼?

能源“上雲”,難在哪?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也是我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一場全面的數字化變革,正在國家電投進行。

伴隨2015年新一輪“電改”啟動、分散式光伏的推廣,國家電投要進行的數字化轉型,遠超傳統理解的“資訊化”範疇,是一場關乎決策模式、商業模式的變革。

我國的能源行業主要有煤炭、石油、電力,其中電力行業形成了以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以及地方效能源巨頭為主的市場格局。

電力行業的數字化開始得較早,不過,“雙碳目標”下的全面數字化、上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農村走訪、反覆溝通後,

京東雲對國家電投數字化難點的定義是,廣域、海量、異構,將難題歸納為“三新”,新能源、新設施和新業態。

作為在“新能源”領域佈局最多的央企,國家電投正積極推進“縣域光伏”。典型的應用場景是,在農民的屋頂上部署光伏板,既提高了新能源發電量,還能增加農戶收入。不過,因涉及到三農,溝通和協調難度大,專案建設環境複雜。

一顆桃背後,藏著能源上雲之戰

根據國家電投的計劃,到2025年,要在一千個縣推動屋頂光伏上雲,觸達2。5億使用者,並透過物聯網連結3億臺用能裝置。分散式光伏中的“新設施”,除了要接入海量的物聯裝置,還意味著海量的資料處理需求、高波動性的算力需求。

“新業態”恐怕是最令國家電投頭疼的。伴隨電力交易政策放開,國家電投要從過去只向兩大電網公司售電,轉變為靈活售電給B端的百業千態,甚至要與C端使用者打交道。

國家電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與京東達成了戰略合作。“三網融合(指推動建設能源網、政務網與社群網融合)”是其核心戰略,綜合智慧能源管控與服務平臺“天樞一號”服務於這一戰略。今年6月底,京東拿下了天樞雲、天樞一號(閘道器型)建設專案。

雙方在北京平谷鋪設的縣域分散式光伏,就是“三網融合”的試驗田之一。

能源巨頭的數字化痛點是不一樣的。作為“三桶油”之一,

中國海油每年裝備採購就要花一萬億元,痛點在於採購環節降本增效

,這也是資產密集型能源企業的普遍痛點。

難點在於採購的複雜性。中國海油的物料有3000多個品類,物料編碼數量有200多萬。舉例來說,以泵這一個品類來看,不同企業場景下,一個泵就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品類,而不同的企業場景下分類還不同。

這正是擁有近億SKU管理經驗的京東的“專業”。今年年初,京東雲與中國海油確定在數字化供應鏈採購平臺上展開合作。

能源“上雲”,改變了什麼?

同樣是能源“上雲”,不同企業的痛點,解法自然不同。

對於採購供應鏈上雲,中國海油的要求是,保供、降本、合規、高效。

京東雲的解決方案是,基於中國海油的體系,做一個供應鏈採購平臺,從前端的採購需求,到中間的採購尋源過程,再到採購執行環節,倉儲、物流、配送,以及最終裝備使用的整個全生命週期的管理,百萬、千萬的品類都在上面運轉。這個採購平臺預期能提高需求準確性10%,降低庫存8%,提高物資共享率20%。

如果說

與中國海油的合作,發揮的是京東雲的供應鏈優勢,那麼,和國家電投的合作,就是一場將數字化底座和能源業務上層建築的結合

,數智供應鏈不僅作用於技術層面,更探索出了一套商業模式。

對於數智供應鏈這套系統的運作模式,我們從雲服務的三層laaS(基礎架構層)、PaaS(中間層)、SaaS(應用層)進行拆解。

基礎架構層

,京東的數智供應鏈底座一端連著消費網際網路,覆蓋5。8億使用者,一端連著產業網際網路,覆蓋數十萬商家。

一顆桃背後,藏著能源上雲之戰

基於這個底座,京東生長出了零售、物流之外的雲業務。京東自身是億級別的裝置資料,所以在國家電投的專案中,京東雲的供應鏈能夠負責海量光伏板的輸入、運維,讓每個農戶實時進行用電管理。

中間層

是京東雲面向行業形成的垂直應用,針對能源行業,形成了一套由數字孿生、工業組態、演算法模擬構成的能源設計中臺。

在國家電投專案中,“戶用光伏”的推廣協調難度較大。我們就以“戶用光伏”的部署環節來看,能源設計中臺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過去,傳統方式的流程是,電力企業先請設計院介入,設計院向農民要房屋圖紙,可很多農村自建房沒有圖紙,這種情況下只能現場勘探,耗時費力。現在,京東雲在能源設計中臺上,透過拖拉拽的模組佈局進行模擬模擬後,就可以部署光伏板了。

再往上是

應用層

。面向能源行業,京東將自己的消費供應鏈體系與傳統的能源供應鏈打通。

我們以“戶用光伏”的裝置維護環節,來看京東數智供應鏈的解決方案。

除天氣狀況不好、雨水遮擋外,灰塵也會降低光伏電池元件的發電效率,所以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那如何監測、激勵農民主動完成,就成了問題。

在監測環節,京東的能源設計中臺可以透過演算法,識別當前的發電資料是天氣原因還是該清洗了。

但要起到激勵效果,

進一步推動綠色用電產業鏈,還得落實一套商業模式

,把經濟利益和發電、用電狀態掛鉤。

對於農戶來說,自家閒置的屋頂資源可以換錢,前幾年,一塊光伏板的租金從10元漲到了20元甚至30元。京東的解決方案是,用京豆租農民屋頂的資源,每天發放多少京豆也和發電效率掛鉤,以激勵農民定期清洗裝置。

對於當地產業,京東從刺激消納的角度給出解決方案,在主站對綠電生產的商品進行銷售刺激,例如北京平谷的“綠電桃”、河北安國的中草藥等,加快縣域經濟的綠色用電、綠色發展。

如此看來,京東雲的數智供應鏈進入了實體企業,而這一套解決方案,恰恰落在國家電投的“三網融合”的戰略上,藉助自身社群網、政務網的能力,拓展了能源網的影響力。

一場數字能源爭奪戰

“雙碳”戰略逐步落地,一場數字能源爭奪戰徹底打響。

今年以來,能源領域尤其是傳統能源,數字化轉型進行得更加迅速。

數字能源,成了網際網路雲廠商的新標地。京東、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早就開始能源領域的佈局。2021年以來,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向產業網際網路的各家,都在加速爭取頭部公司,打造標杆案例。

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國家電投在新能源領域走得最快,它的“天樞一號”數字化專案,無疑是背書能力很強的大客戶案例。

不過,無論是從國家電投還是中國海油身上,都可以看到,相比零售雲、政務雲、金融雲,

頭部能源企業因為體量龐大、涉及面廣,“上雲”的難度遠超其他行業。

一顆桃背後,藏著能源上雲之戰

新能源、新設施和新業態,是擺在能源企業面前共同的數字化難題:調整能源結構,從以煤炭為主調整為以新能源為主導的機制;對能源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帶動新業態,將能源企業從原來的以能源供給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需求端為中心。

對於能源企業來說,網際網路雲廠商在供應鏈、生態、物流等方面更有優勢,解決方案也各有側重點,但比拼的核心是,

誰能更深入地完成數字化系統的重建。

其中更側重供應鏈的京東雲,打入能源領域已有四年,跨界能源的範圍幾乎涉及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全部。從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三桶油”一路走來,京東雲已經打磨並驗證出一套“能源行業數字化模版”:覆蓋綜合智慧能源的能源設計中臺,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的數智供應鏈。

未來,京東雲要帶著這套“模板”向地方城投和城市燃氣公司俯衝。而京東雲的數智供應鏈能力也將外溢到更多行業,降低更多產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利用技術,把整體供應鏈的效率提高到極致,這是數智供應鏈的核心。

更重要的意義在於,

京東雲在數字化底座能力之外,還在與能源企業的合作中找到了商業模式層面的共鳴:

國家電投將分散式能源部署在用電單位的周邊,為的是提升能源供應鏈的效率。京東將倉庫設在城市周邊,為了提升社會化供應鏈的效率。

將能源供應鏈與消費供應鏈、產業供應鏈打通,它的價值不只是精準匹配了能源企業帶動“新業態”的痛點,而是京東雲可以坐在能源巨頭的“順風車”上,深入到產業生態中,開啟更廣闊的市場。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逸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