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小雜糧變身“致富糧”--山西豐收新圖景

2023-01-03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農業

有機肥一般多少錢一斤呢

小雜糧變身“致富糧”--山西豐收新圖景

小雜糧變身“致富糧”--山西豐收新圖景

山多地少、氣候多樣,豐富的小雜糧品種資源,成就了山西“小雜糧王國”的地位。雜糧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1/10,佔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近1/3,穀子、雜豆、莜麥等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這幾年,山西做大做強小雜糧,讓日常家裡人吃的小雜糧變身“致富糧”。

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讓小雜糧成“農業名片”

9月末,朔州市平魯區大幹溝村的丘陵地裡,一臺臺收割機正在梯田裡忙碌著。

由於氣候冷涼、降水量少,這裡農民有種植蕎麥的傳統。近年來,當地政府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蕎麥告別了過去分散種植和人工收割的情景。“現在蕎麥連片形成規模,每小時可以收10畝地,一天能收100畝。”農機手王平說。

忻州市靜樂縣69歲的村民高來明10年前開始種植藜麥。“這些年藜麥的價格賣得很好,一斤4塊多。”高來明說,現在大塊土地種植藜麥,一年能掙四五萬元,不比外面打工少。

在靜樂縣,從2011年試種20畝起步,這個縣2022年藜麥的種植面積已達到5萬多畝,其中企業的規模化種植3。2萬畝,農戶種植1。83萬畝,帶動農戶5000餘戶,人均增收3000元。

如今,呂梁山、太行山與晉西北冷涼地區,山西省重點建設了30個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武鄉小米、岢嵐紅芸豆、靜樂藜麥、懷仁綠豆、紅山蕎麥等已經成為各地響噹噹的“農業名片”。

價高的小雜糧“賣全國”

長治市武鄉縣上司鄉是“武鄉小米”主要生產地域之一。距離穀子收割還有一個月時間,但村民郭晉平已經忙碌起來,因為已經有很多“回頭客”預訂小米了。

“家有6畝地,過去只有1畝地種穀子,現在幾乎都種穀子。”郭晉平說,以前一畝穀子打下的幾百斤小米,主要是家裡人吃了。但自2017年以來,在一家企業帶動下,她用有機肥料種穀子,不僅價格一斤能賣到十幾塊錢,還透過電商把小米賣到了全國各地。

返鄉創業的商人李潤青告訴記者,2013年他回靜樂種植藜麥後,就把目光瞄準延伸小雜糧的產業鏈上,這幾年他開發了藜麥面、藜麥醋和藜麥餅乾等產品。在當地政府的帶動下,如今靜樂縣的藜麥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2家,加工的各類食品、飲品銷售額超過1億元。

9月21日,在忻州市召開的雜糧產品展銷會上,一個用紅芸豆做的相思餅吸引人們品嚐購買。企業負責人焦小強說,他把家鄉的紅芸豆做成相思餅,今年2月試生產就供不應求,半年就銷售了近14萬個。

科技賦能提升雜糧品質

透過科技賦能,日前山西小雜糧正向提高產量、提升品質轉變。

“紅山蕎麥品質好,但畝產產量不高,現在透過育種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朔州市一家農牧企業負責人穆智說,自2014年以來,企業與農業專家進行種源研究和品種改良,目前已經培育出具有抗旱、抗寒、生育期延長的第四代紅山蕎麥品種,穩定畝產達到150公斤以上。

2021年2月,忻州市政府與山西農業大學成立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研究院。今年9月,位於研究院不遠處的240畝雜糧科技展示園內,有24類400多個品種的雜糧,是高校育種科研的“沃土”。

“今年以來,山西加強立法保護小雜糧,還提出建設小雜糧育種創新平臺、加強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等措施,這是小雜糧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徐娟說,小雜糧在山西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新華社記者 (據新華社太原9月23日電)

圖①:這是位於靜樂縣神峪溝鄉東大樹村的一處藜麥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圖②:9月15日,在山西省岢嵐縣焦山村,村民武玉貴展示今年剛收穫的紅芸豆。(新華社記者 柴 婷 攝)

【來源:太原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