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說》《史記》《西遊記》《龍珠》教學設計

2021-08-06由 景象小短片 發表于 農業

排出九文大錢表現孔乙己的什麼

孔乙己

課堂教學設計I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巧的佈局和社會環境的描寫。

2。認識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小說是怎樣抓住孔乙己臉色的變化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裡,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透過對人物神態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在教學時,我們不妨抓住孔乙己“臉色”變化這個特殊的細節,來分析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2。小說是怎樣表現了舉人打折孔乙己雙腿這一情節的?這一情節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分析:有人說:“寫了舉人殘害孔乙己,正是從這個方面,作者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僅僅拿了幾本書,就被了舉人私設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腳踢出門了事,連富人家一條狗也不如!這說明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兇手。他之所以敢於胡作非為,殘害黎民,確實是他沿著科舉制度爬上去成為“丁舉人”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離開作品的實際來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決不能忽視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情節的。這一重要情節,作品裡既沒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繪,而是透過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裡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了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顫慄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認為,與其說了舉人殘害孔乙己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後透過他殘害孔乙己在社會上竟然間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豁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恰切些。

3。怎樣理解“短衣幫”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櫃們的笑聲,這笑聲在孔乙己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裡抖動著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裡震顫著“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是短衣幫們的笑。孔乙己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麼,短衣幫笑孔乙己什麼呢?

有些文章認為,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悽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一“笑”。作者反覆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群眾的落後不是抱著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4。這篇小說有哪些語句難以理解?

分析:(1)“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裡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這個動作處在孔乙己被人們嘲笑的環境裡做出,它表現了孔乙己當時怎樣的心態,人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幫面前顯示闊氣,炫耀自己有錢。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從孔乙己的思想性格來看,他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窮知識分子,他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奉“君子固窮”。因此,值得他炫耀的並且已經炫耀了無非是“讀書人”這一身分:他不肯脫去那件又髒又破但標誌著讀書人身分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在小夥計面前吹噓“回”字的四種寫法……他不可能以錢為榮,況且他也無錢去炫耀。

其二,從場合看,他也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應該說,他很窘迫,不會洋洋自得,甚至連回敬幾句的勇氣也沒有。只能不予理會,怎會在此種場合顯示闊氣、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錢的來路及數目來看,他也不會炫耀。孔乙己“好喝懶做”,“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竊的事”,雖然他的錢不都是偷來的,但是,在眾人的眼裡,他的錢是不乾淨的,也許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錢他也不會在眾人面前炫耀,更何況他只有九文大錢,與那些穿長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細節呢?我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於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夥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出的。孔乙己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因此,我認為這個細節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鎮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是給夥計看的,似乎告訴夥計:九文,一文不少,請看清啊。意在表現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是《孔乙己》一文的結束語。“大約”是表或然判斷的,“的確”是表實然判斷的。一般說,這兩類互相矛盾的詞語是不能用在同一個句子中的。然而,我們在這篇小說結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

這一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從語法上分析,“的確”是對“死了”的修飾,作“死了”的狀語,而“大約”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修飾,是全句的狀語。

上面只是對這個句子本身進行靜態分析,我們再從上文所敘述的情節發展來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運用這一組矛盾的詞語,進行動態的分析。

在小說的中間部分(即酒客議論孔乙己偷了舉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經有人說過孔乙己“許是死了”的話。但這個揣測被推翻了,因為中秋過後,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裡來喝過一次酒。從此以後,孔乙己再也沒有出現過。酒店掌櫃在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還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所欠的十九個錢,然而到了中秋卻不再說起,這就含蓄地表明掌櫃對這十九個錢已不存指望了,因為掌櫃已經猜測到孔乙己這回可真的“死了”。作為酒店中小夥計的“我”,對掌櫃今年“中秋可是沒有說”起孔乙己的含義當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經“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的證實,所以“我”終於斷定“孔乙己的確死了”。顯然,“的確”一詞,是承前文而來的,這種對孔乙己結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當時的想法的。從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來看,他在那個時代不可能獲得別的結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計已很艱難,何況折腿以後,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一詞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歸結。那為什麼用“大約”來表示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猜測呢?因為在咸亨酒店裡出入的人誰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死了的現場,誰也沒有聽到過孔乙己死了的音訊,人們本來就沒有關心過他,所以小夥計懸想孔乙己悲慘結局時用了一個“大約”,表示一種推測。

類似這一句的形式,在魯迅別的作品中還可找到。例如《阿Q正傳》中:“似乎確鑿打在自己頭上”;《父親的病》中:“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類句子是有規律的,一般後面的“的確”或“確鑿”一類詞,常常是針對文中提及的一種說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約”“似乎”一類詞,則常是在婉轉推測的語氣中。

三、教學過程 設計

1。佈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要求學生根據課本上的一預習提示”的要求,認真做好預習,重點要求學生思考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和小說是怎樣描寫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的。

2。匯入 新課(先板書課題)。

(1)可先提問學生,以前學過魯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說和散文、雜文)你讀過的魯迅小說中最喜歡的是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講: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偉大的文學家的魯迅,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從文學創作方面講,魯迅前期創作成就和影響最大的是小說,而他後期則主要從事雜文創作。魯迅一生寫了三十多篇小說,他對友人說,他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說《孔乙己》寫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都對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介紹作者寫作《孔乙己》的時間、背景和寫作用意。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本文最初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其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

關於“魯鎮”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魯鎮”,在作者的小說中有好幾處提到,實在是一個創造的地名;我想這個地名所包含的內容就是作者的父親故鄉(紹興城內都昌坊口)和母系故鄉(紹興東皋鄉安橋頭)的混合體,我們到那兩處附近去,一定可以尋到許多跡象。

而“咸亨酒店”卻是一個真店號,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對門,我還見過多少回,大概至今還在,這種小規模的老字號是不大容易倒閉的。(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②“魯鎮”雖然含點“故鄉紹興”的意思,可是《孔乙己》,並不是寫真人真事的“通訊”“報告”。……結合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風波》和《祝福》來看,所謂“魯鎮”,可以認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代名詞。……可見,“魯鎮”的確不是專指紹興的。(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社1961。12。)

關於“孔乙己”的原型: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據魯迅先生自己告我,也實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所描寫的差不多。(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

3。聽《孔乙己》全文錄音。(無條件者可由教師、學生共同帶表情朗讀)

4。學生略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

這一部分主要是社會環境描寫。透過描寫,表現了當時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人和人之間冷酷的關係。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不但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依據,為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預示了情節發展的結局、人物的悲劇命運。

6。小結: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中心思想。《孔乙己》這篇小說選取了5個生活片斷,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會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會及其科舉制度。

7。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採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徵。

(1)閱讀《談談小說》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小結:這篇小說,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

8。討論本文精巧的藝術構思。以課後練習為線索,學生結合課文思考後回答。

明確:

(1)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夥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夥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於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

(2)“當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以及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3)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活動,故事情節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展開。這樣,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4)這裡寫的是無數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餘地,那麼,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小結:

作者的精巧構思、作品的佈局安排,都為文章的主題思想服務。

9。引導答疑。

(1)孔乙己是“大約”還是“的確死了”?作者這樣結尾,用意何在?

小結:“終於”強調一直“沒見他”;由於又沒有確實訊息,故用“大約”表推測。聯絡前文:“也許是死了”、“已經不成樣子”、“還欠十九個錢”、“終於沒有見”,此處選用“的確死了”表示推測的可靠。小說以這一含蓄語句作結尾,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思索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言雖盡而意無窮。

(2)《孔乙己》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麼?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

小結:小說以“我”為見證人,以“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

(3)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

小結: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諷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夥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著笑”。鄰居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反映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的關係冷淡無情。掌櫃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的笑。這是階級本性所決定的。“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

(4)文中幾處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小結:“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這樣使人快活”,“孔乙己還欠十九……”,這些話揭示了孔乙己無足輕重的社會地位。他只不過是一個玩物,一塊笑料,一個廢物,他存在的全部價值只是“十九個錢”。當“十九個錢”從粉板上拭去時,他便從那冷酷的社會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惡的封建社會所吞噬的。

10。討論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後歸納:這篇小說,透過對孔乙己後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當時的昏沉、麻木狀態。

課堂教學設計 II

一、教學目標

(同“課堂教學設計 I”)

二、難點、重點分析

(同“課堂教學設計 I”)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解題。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節課學習重點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畫人物的手段。

研討作者為什麼給主人公取名為“孔乙己”並以此為題?

討論後小結:“孔乙己”是從“上大人孔乙己”擷取下來的。這六個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縮寫,“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話”。用“孔乙己”作為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號,並作為小說的題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對培養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視和諷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說批判的物件。因此,這個題目既表現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板書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19世紀末期,清朝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仍在盛行。少數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小說《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樣一個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稱帝,復辟勢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竊奪。“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於昏沉、麻木狀態。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李大別等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為了憤怒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為了“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後,於1918年冬創作了小說《孔乙己》。

(三)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可找三個學生分段朗讀,第一個朗讀課文第1~3段,第二個朗讀課文第4~9段,第三個朗讀課文第10~13段。朗讀課文,要提出朗讀要求。

(四)引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字形,解釋詞義。

(五)由提問匯入 課文分析。

先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1。這篇小說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

2。小說寫的是什麼樣的人和事?

3。課文可分為幾部分?開頭三段起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

《孔乙己》寫作和發表於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小說所反映的時代是清朝末年。作者在小說的第一段裡也有明確的交代,說:“這是二十年前的事”。當然,這是小說,不宜把它理解得過於死板。

這篇小說的題目叫《孔乙己》,也即是小說主人公的姓名。作品描寫一個連秀才也沒有考中的下層窮苦讀書人孔乙己。他好喝懶做,不會營生,窮得幾乎要討飯,有時不免做些偷竊的事。他常到咸亨酒店去喝酒,“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酒店的人們常取笑他,從中取樂。後來他偷了了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最後長久不見他到酒店去,大概是死了。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這篇小說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第二部分(第4~13段)。

小說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介紹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和故事發生的地點——魯鎮的咸亨酒店,其格局(佈置的格式)“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其次,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即清朝末年。這咸亨酒店可以說是當時中國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鄉鎮的縮影。再往下,描述酒店的顧客、店裡的各種人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先介紹到店裡來喝酒的兩種人,一種是靠櫃外站著喝的“短衣幫”,他們大多是做工的貧苦勞動者;另一種是“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穿長衫的”主顧,這大都是一些養尊處優、悠閒自得的有產者。這裡,作者用一“短”一“長”,一“裡”一“外”、一“坐”一“站”,以及買不起葷菜與“要酒要菜”形成鮮明對比,將兩種喝酒人的不同身份、地位、貧富的對立,生動地顯示出來。接著,寫店裡的人:夥計、“我”和掌櫃。小說裡的“我”,是酒店的小夥計透過“我”的見聞和職務的變化,透過掌櫃對長衫主顧、短衣主顧和小夥計的不同態度的介紹,揭示了這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渲染了一種勢利、冷漠的社會氣氛、人際關係。這為主人公的出場作好了準備,提供了典型的生活環境,也為描寫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埋下伏線,作了預示。第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點出主人公孔乙己“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這在引出孔乙己的同時,突出“笑”也給人們造成懸念,發人深思。

(六)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M部分(第4~13段)。

這部分課文又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4~9段)、第二層(第10~11段)、第三層(第12~13段)。

課文第二部分,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這部分,是小說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1。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層,並讓他們思考:這一層主要寫什麼?

第一層(第4~9段),寫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經歷、言行、性格,是小說情節的開端和發展。

第4段首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緊承上文,開始具體描寫主人公

孔乙己。這句描寫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會地位,意義含蓄而深長。“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經濟情況和社會地位,與小說開頭所說的喝酒主顧中的“短衣幫”差不多。但孔乙己又是“穿長衫”的,這又含蓄說明了他是“讀書人”,雖窮可又不願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願與“短衣幫”為伍。因而,成為“唯一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這“唯一”就標示了他特殊的社會地位和獨特的性格與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顧中的上層人和下層人都不一樣。

課文接著細緻描寫孔乙己的肖像。逐步刻畫他的性格特徵。“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謀生的條件;“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表明他生活狀況不好,時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別人的凌辱;“皺紋”和“花白的鬍子”,點明他生活狀況不好、年歲已老;他的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既窮又懶,好逸惡勞;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這表現了他的書呆子氣,也表現了他的迂腐可笑。人們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的話裡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這是一種強烈的諷刺和椰榆。接著,寫孔乙己到酒店後,酒客們揭他的短取笑他。他先是不答,當人們一次又一次揭他的“傷疤”、取笑他時,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來分辯說:“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竊書不能算偷……竊書”!他爭辯的結果是“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在這裡,作者生動地表現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他是眾人取笑的物件,他的到來使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但是,拿孔乙己的傷疤、不幸和痛苦來取樂的人們不也是很可笑、可悲的嗎?

在這一段裡,作者透過上述肖像描寫,把一個窮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第5段,描敘人們背地裡對孔乙己的議論,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經歷。這是前面情節的補充。孔乙己連秀才也沒有考中,又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愈來愈窮,弄到將要討飯,因而“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不拖欠酒店的錢。這說明他的誠實。

第6段,緊接第四段短衣幫酒客嘲笑孔乙己的話題,層層推進,波瀾起伏。人們先問他“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人們接著又說“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這時,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些灰色”。這幾句生動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內心活動:先是表現出讀書人的高傲,後來卻是反映他難以掩飾的、不可名狀的苦痛。

第7段,用對比方法進一步描寫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孔乙己知道不能和那些酒客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次,孔乙己問十二歲的酒店小夥計“我”:“你讀過書麼?”“茵香豆的首字,怎樣寫的?”孔乙己越說越高興,還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後見“我”“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時,孔乙己“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這段一老一少、一熱一冷的精彩的對比描寫中,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更說明了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也說明了孔乙己的寂寞與善良。

第8段,寫有好幾回,孔乙己給來酒店趕熱鬧圍住了他的鄰舍孩子分茵香豆吃,和上文教小夥計“我”寫茵字,都說明孔乙己喜愛孩子的善良性格和難找“知音”的孤苦、寂寞心情。

第9段,用一句話來小結上文引起下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作為供人取笑的物件,別人 的生活也是無聊的,靠從取笑孔乙己中得到一些快樂。但是,沒有孔乙己,“別人也便這麼過”。

2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二層(第10~11段),並讓他們思考這一層的大意。

第二層(第10~11段),描寫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說情節的高潮。

第 10段,由掌櫃結賬引出還欠 19個錢的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又從掌櫃和酒客的對話中側面交代孔乙己因偷竊被丁舉人打折了腿。這是孔乙己不幸遭遇的發展。從這段描寫和對話中,既反映了人們對這一不幸事件的無比冷漠,也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代表人物了舉人的兇狠殘暴。科舉時代爬了上去的丁舉人把連秀才也未考中的窮困潦倒的孔乙己打斷了腿,欲置他於死地。這事實本身也是對科舉制度罪惡的深刻揭露。

第11段,先寫環境氣候,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接著引出長久沒有來的孔乙己。這一段寫孔乙己出場,是透過“我”忽然聽見“溫一碗酒”這雖然很低,卻很耳熟的聲音開始的。此時的孔乙己,“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從這些外貌、動作描寫中看出孔乙己的慘狀,與前面對孔乙己的描寫發生明顯的變化,形成強烈的對比。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連肉體也遭到摧殘。即便如此,掌櫃和酒客們仍不忘對他進行取笑。面對這種取笑,他也不像從前那樣去爭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之後又低聲說“跌斷,跌,跌……”,臉上現出很像懇求不要再提的眼色。最後,孔乙己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這兩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遭了舉人毒打被打斷了腿的悲慘遭遇,正面描寫孔乙己致殘後的肖像、語言、動作,表現了他的慘狀。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3。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三層(即最後2段),思考這兩段文字的作用。

第三層(第12~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慘結局,也是小說情節的結局。

小說末尾寫此後再沒有看到孔乙己,只因為他還欠酒店19個錢,這年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節掌櫃都提起他。小說最後是以“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結。這結尾、這結局,留給人們去猜測、想象,但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留給人們去深思、回味。

《孔乙己》這篇小說,透過對主人公孔乙己後半生悲慘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小說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當時一些人們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狀態。作品所描寫的那黑暗冷酷的社會和冷漠無情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從一個側面,使讀者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裡就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還在《自選集·自序》說過,他的創作是要“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的希望”。這是魯迅小說創作的根本宗旨。《孔乙己》就是以小說的形式描寫當時社會的黑暗、上流社會的罪惡和下層社會的不幸。孔乙己是下層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中的一個,作者對他既寄予同情也進行了諷刺和批判,即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品的主要批判矛頭是直指造成孔乙己悲劇的黑暗的封建社會制度及其文化教育與科舉制度的。作者對孔乙己周圍的那些人,對以取笑孔乙己為樂的酒店的掌櫃和酒客們,也進行了嘲諷。作者痛恨那些愚昧落後、麻木昏沉的人,一心想改造他們,他多次說過要用創作來“改良社會”、“改良這人生”。

關於《孔乙己》的主題思想,魯迅的學生和友人孫伏園也曾在回憶魯迅的文章中談到過。他說:

“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中(按指《吶喊》集——引者注)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譯成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作風。”(孫伏園《關於魯迅先生} 1924年 1月 12日《晨報副刊》)

“何以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孔乙己》呢?我簡括的敘述一點作者當年告我的意見。《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對於苦人是同情,對於社會是不滿,作者本蘊蓄著極豐富的情感。”(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

(七)總結全文。

1。《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苦讀“四書”、“五經”,耗盡年華,熱衷科舉,一心想沿著封建社會里一般知識分子所走的道路、順著讀書應考做官的階梯往上爬,可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中,落到將要乞討的境地。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肉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肉體上的痛苦。

2。小說的佈局結構很精巧。

小說用第一人稱、以小夥計的所見所聞為中心進行結構佈局,在以小夥計的視角和口吻回憶敘寫20年前的往事之中,融人成年人(作者)的解釋與判斷,使作品既真實感人又深刻豐富。

小說開頭先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社會環境——魯鎮的咸亨酒店,介紹酒店的格局,賦予人物活動以特定的空間,然後轉入對酒店裡各種人物及其相互關係的描述,接著自然地引出主人公孔乙己。主人公出場前描述的他生活的社會環境,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鎮的世俗畫。孔乙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溫飽、沒有人同情與憐憫,最後悲慘的死去。小說在笑聲中引出孔乙己,最後他又在笑聲中走向死亡。“笑聲”貫穿全篇。這陣陣鬨笑聲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冷酷,同時,也批判了群眾的麻木、昏沉。

小說的結尾,寫得悲涼,留給人們深思。

3。作品透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的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1)透過“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簡練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會經濟地位,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2)透過肖像描寫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潦倒、時常遭受欺凌的老年書生的

形象。

(3)透過服飾描寫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點:“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說明孔乙己是一個不肯脫下長衫、唯恐失去讀書人身份的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他又窮又懶,又很愛面子。透過這件破髒的長衫,就把孔乙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狀況、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來。

(4)透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別人責問、奚落他時,也常用四書、五經中的話來替自己辯解,連對孩子也說“多乎哉?不多也。”這類話。他把偷書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生動的表現了人物的個性。

(5)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顧客取笑戲弄時神態、動作的變化,表現了他讀書、應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寫教“我”識字和給孩子吃茵香豆時的動作、神態,刻畫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後,寫孔乙己被打斷了腿,“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令人慘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了他的靈魂,而且摧殘了他的肉體。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列表:孔乙己前面幾次和打斷腿後

比較:最後一次出場在肖像、語言、神態、動作方面的變化

4。作品語言精練、深刻、生動傳神。

(1)“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裡”,這文中的一個“踱”字,活現出闊綽的長衫主顧的身份地位和養尊處優、悠閒自得的神態。

(2)“排出九文大錢”,這個“排”字,生動地表現了窮困的孔乙己數錢時緩慢的動作姿

態和顯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時,也表現了他從不拖欠酒錢的好品格。後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則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況的悲慘,由“排”到“摸”寫出孔乙己命運的重大變化。

(3)“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這段話生動傳神地描繪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眾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處境十分難堪的孔乙己,深感氣惱和羞恥,想再作一次爭辯又有些慌亂心虛時的神態。

(4)“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這裡的一個“慌”一個“罩”,傳神地寫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無幾的首香豆時的慌張情態和動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這個善良、貧寒、迂腐的老年讀書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