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精準農業讓合作社成為更出色的“農保姆”——記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

2022-10-07由 中國農民合作社 發表于 農業

還田機怎麼調省勁

作者:康晨遠

精準農業讓合作社成為更出色的“農保姆”——記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

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是由資訊科技支援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圍繞“精準農業”做文章,建立了以資訊化為主導、精準農業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利用大資料、物聯網和智慧農機實現智慧配肥、精準施肥、按需打藥、節水灌溉和農機定位……給糧食生產裝上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實現農機管理資訊化、田間作業智慧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服務品牌化。

發展託管讓合作社在規模服務中出效益

夏糧豐收,又播下新的一季。在河北趙縣南姚家莊村的田野裡,一臺臺聯合收割機靈活地掉頭、轉彎,一壟小麥從前面“吃”了進去;打捆機緊跟其後,將“吐出”的秸稈粉碎、壓塊;排在隊尾的免耕播種機旋即上前沿著麥茬撒下玉米種子,收割、脫粒、播種一氣呵成。這是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在田間工作。

合作社理事長姚風娟,今年50歲。2010年,她放棄縣城的工作,回村種地,一度受到質疑。但有股倔勁兒的她,2013年10月牽頭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規模經營,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2015年,農業部印發《關於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合作社緊抓趙縣被評為全國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發展契機,找準藉助智慧農機提供規模化託管服務的路子。當過會計的姚鳳娟一項一項地摳種地成本,一畝地一年一季小麥、一季玉米,買種子要80元,肥料290元,澆地360元(電費90元、人工270元),耕種收500元(農藥140元、人工360元),流轉費800元,一畝糧食總成本要2030元。“人工成本佔到30%,合作社要想有賺頭,必須把人工這塊降下來。”機器替換人工,合作社一步一步置辦農機,從耕、種、收到打捆、烘乾,應有盡有。“眼前的收割機收一小時,相當於20個人幹一天。合作社25臺收割機同時下地,一天下來,光是人工就能省1萬元。”姚風娟說。

如今,合作社不斷髮展壯大,擁有成員196戶,來找合作社託管的不光有姚家莊村,附近停住頭村、北白尚村、南白尚村的土地也全部由合作社“全託管”,經營規模擴大到1。8萬畝,平時只要39人,農忙時再僱80個臨時工,一個人就能管200畝地。規模出效益,合作社的優勢顯現出來。投入上,化肥從廠家統一訂購,一噸便宜100~120元,再加上批次購買種子、農藥,成本還能節約5%~10%,平均下來,每畝地能節省100多元。產出上,近3600畝流轉的地跟敦煌種業簽了訂單,生產的是麥種,一斤2。2元,比普通小麥貴上近1倍;玉米專供飼料廠,經色選機篩選,一斤多賣兩毛錢。1。8萬畝一裡一外算下來,純利潤300多萬元。成員們說,“自己種地,種子化肥花費只多不少,小農戶接訂單也沒那個實力,不算人工,一年到頭一畝地落不下千把塊。現在入股合作社,年底按土地入股分紅近千元,省心不說,在合作社當農機手,農忙時一天還能掙400元哩!”

精準農業讓合作社成為更出色的“農保姆”——記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

智慧農機和大資料管理,“會”種地變“慧”種地

合作社服務面積大了,也面臨著新煩惱:土地質量參差不齊,不同的地畝產能差出幾百斤,也很難保證統一訂單的收購需求。姚風娟認為,還是要靠科技,做到技術精準、精細管理。

第一招,按需精準施肥。合作社透過打造“兩張圖、一車間、一臺機”,實現農機精準變數施肥。一是繪製“長勢圖”,依託國家農業智慧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團隊,運用無人機搭載多光譜感測器,航拍小麥長勢,獲取小麥長勢圖。二是繪製“處方圖”,合作社運用趙縣土肥站測土配方技術,分析不同地塊區域的肥料差異化需求,使用計算機生成不同區域和不同地塊的變數施肥處方圖。三是建設智慧配肥車間,使用智慧配肥機。合作社購買了一臺TPJ28智慧精準配肥機,對每塊土地“對症下藥”,實現肥料按需定製。既能提供足夠的養分,又不造成浪費,還能對原材料進行“追根溯源”,實行一戶一碼,手機一掃,肥料相關資訊全知道。目前,合作社每季配肥約800噸,滿足周邊種糧大戶2萬多畝地的肥料需求。

第二招,按需合理打藥。合作社在北斗定位導航系統的施藥路線指引下,透過調整施藥機壓力、流量和行走速度等多項引數,實現藥液噴灑自動變數精準控制,施藥不漏噴、不重噴。與傳統施藥機相比,節藥至少兩成,還促進農產品質量提升。

第三招,推廣節水灌溉。縣裡推進節水灌溉技術與節水品種整合,推廣“一水千斤”小麥栽培模式,每畝節水52立方米左右。合作社用上了噴灌裝置,大噴頭換成了小噴槍,每年能省30%左右的水。用水減下來了,產量反而上去了,姚風娟告訴記者,“改變灌溉方式後,溝渠用不上了,再把田埂打掉,這些被佔用的地塊又能種糧食,每百畝能多出11畝地,按一季小麥一季玉米、畝產各千斤估算,100畝地能多‘長’出2萬多元!”

第四招,農機定位促進合作社科學決策。合作社依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智慧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專家團隊,在機械化生產裝備上改造加裝工況監控和作業資訊採集終端裝置。目前已在拖拉機上安裝了全球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系統,在秸稈還田機、旋耕機、深松機上安裝了作業面積質量智慧監測遠端監管終端,在小麥玉米播種機上應用了綜合GPS測速技術、電機控制技術、感測器監測技術和GPRS技術的化肥種子播量精準控制及堵塞空穴漏播聲光報警及語音播報系統,在小麥聯合收穫機上安裝了綜合運用GPS定位系統。透過“移動網際網路+農機裝備”“物聯網+大資料管理系統”,將終端生成的監管資訊資料經處理器處理後,以物聯網無限傳輸的方式,傳輸到透過電腦使用的視覺化互動介面網路平臺,實時展示機具位置,查詢機具作業軌跡、作業時間、作業面積、作業時長及糧食產量,基於整年、整月、整日進行分析的作業統計資訊圖表等,使農機裝備排程最最佳化、機務財務管理規範化、生產檔案管理數字化和生產資訊統計精準化,合作社管理省工、省時、提效。解決了農機裝備、合作社、作業方的監管問題,還增添了年輕人從事農機事業的吸引力,促進合作社科學決策。

如今,從產前到產中,合作社管理越來越精細,水土保住了,地力上來了,化肥減施了,產量、質量提升了。眼下,合作社又瞄向產後環節:一是發展加工。2019年,合作社新上石磨生產線,將自產的高優小麥和種植的玉米、穀子、大豆進行低溫研磨加工,註冊了“冀興隆”商標,“冀興隆”牌面粉一袋5公斤,賣到80元以上,成為商超和院校的搶手貨。二是秸稈處理。2020年,合作社和縣有機肥廠簽訂秸稈回收加工協議,秸稈加工成有機肥後,再返給合作社,政府還給補貼100元/噸。“合作社新添了一臺粉碎打捆機,真管用”,姚風娟說,“瞧瞧這院裡,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全是咱的好幫手咧!”

合作社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得榮譽見證了合作社一路走來的發展進步。理事長姚風娟2013年獲得農業部“全國種糧大戶”稱號,2014年獲趙縣文明辦“趙縣好農民”稱號,2019年獲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合作社2015年獲評縣“明星示範合作社”,2016年被評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2017年獲中國農機行業年度農機化傑出服務獎,2018年成為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北京農業智慧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化精準施肥及肥料深施技術及其裝備示範應用基地,被評為石家莊市“2018—2020年度重點龍頭企業”。

發展啟示

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成功得益於幾個重要抓手:一是發展智慧農機。深入實施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廣“農機裝備+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資訊化技術,農機作業日趨精準化、標準化。二是提升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合作社示範引領作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升綜合農事服務能力,實現合作社、農業、農民共贏。三是建立服務品牌。發展二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努力走出一條“市場+基地+合作社+小農戶”“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合作社品牌服務之路。

精準農業讓合作社成為更出色的“農保姆”——記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