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2022-08-11由 中國人權 發表于 農業

林改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要不是林改,這山早被‘剃了光頭’。”雨後的捷文村雲霧繚繞、空氣清新,望著眼前連綿起伏的青山和群山間的美麗村落,73歲的李永興感慨萬千。

位於“中國林改第一縣”福建省武平縣的萬安鎮捷文村,曾經與中國許多山區一樣,存在“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農民望著青山難收益”的“五難”問題。由於產權歸屬不清、主體經營錯位、機制不靈活、分配不合理,農民耕山育林積極性低。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福建省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是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張斌 攝

“拿斧頭的比拿鋤頭的多,誰想要錢了就上山砍幾棵樹拿來賣,濫砍濫伐現象嚴重,管也管不了。”曾當過捷文村黨支部書記的李永興說,當年,守著26000多畝林地,164戶村民卻依舊過著窮日子。

2001年,一場被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又一場偉大革命”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武平拉開序幕。捷文村成為“全國林改策源地”,率先分山到戶。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在雨水的潤澤下,武平中山河國家溼地公園呈現出別樣美景,如一幅山水畫。張斌 攝

“自打有了新林權證,亂砍濫伐就絕跡了。”李永興對中新社記者說,自家的林,林農看得緊,樹齡長經濟價值也高,該怎麼砍,林農也算得精,再也不像過去那般先砍再說了。

林改改出了好生態。20年來,武平完成植樹造林約86萬畝,擁有了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武平段、中山河國家溼地公園三張國家級生態名片。目前,該縣森林覆蓋率達79。7%,林木蓄積量達2558萬立方米。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捷文村“我有青山”主題館內展示了捷文村村民領到的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張斌 攝

當年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的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告訴記者,當初分到300畝林地,現在經營權流轉出百餘畝,每畝每年都有收入。

如今的捷文村,生態環境優美,老百姓從“靠山吃山”轉變為“靠山富山”。2015年從城裡返鄉的謝春榮,靠著自家的455畝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在2017年脫了貧,一家人住進了小洋樓。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得益於林改,武平縣石燎閣蜜蜂科普基地已發展成為集養殖加工、科研開發等於一體的科普基地。張斌 攝

在自家的林地上,謝春榮種了上百畝紫靈芝、60畝草珊瑚、5畝獼猴桃、5畝百香果、2畝木通等林下經濟作物,還養了三十多箱蜜蜂。“林子長得好,林下的產出就多,2021年淨收入1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得益於林改,武平縣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鍾亮生經營的石燎閣蜜蜂科普基地,已發展成為集養殖加工、生產銷售、科研開發、現場教學、研學實踐於一體的科普基地。他說,林改前,有句口號叫要致富都上山去砍樹,一箱蜂大概就產七八斤的蜜;林改後,大家都把林子保護起來,山裡面的蜜源也越來越好了,一箱蜂可產出20多斤的蜜。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近年來,捷文村引入融趣森林魔法研學基地,推進研學活動開展,打造自然教育研學旅遊專案。張斌 攝

立足林改帶來的生態優勢,武平縣不僅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林產品精深加工,也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研學旅遊。2021年該縣接待遊客573。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6億元、同比增長65%。

好生態帶來好發展。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的武平縣,擦亮生態底色,加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和輻射,吸引越來越多好專案前來落地。

(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捷文村千畝靈芝基地上種植的靈芝。張斌 攝

“武平山清水秀,投資環境特別好,我們有信心在這裡紮根,做強做大。”漢龍光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玉傑說。武平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新型顯示產業外溢的機遇,現已集聚以新型顯示為重點的資訊產業企業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2家。

用武平縣委書記張麗華的話來說,這個山區縣從山水中找優勢,在綠色發展上下功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走出了一條綠色富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