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合縱連橫真正的含義:帝國的統一

2021-11-29由 三千萬裡 發表于 畜牧業

艾字如何造句

春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是當時的主旋律。所有的諸侯國都在玩命的變法,就是為這事忙活,秦國更是為這事奮鬥了六世。

當時在舞臺中央,和著這主旋律起舞的主角是齊湣王。齊湣王雄才大略,西錘趙、魏,腳踹秦國。南破強楚,並宋國,擴地千里。在各諸侯國中樹立了強大威信。

與齊湣王一比,同在舞臺起舞的趙惠文王、楚頃壤王、秦昭王、燕昭王、韓釐王等人身上的光芒瞬間暗淡無光,看上去像是為齊湣王伴舞的。

彼時的齊湣王動起了統一天下的心思。準備揮舞著合縱連橫的大棒,教訓教訓阻礙統一天下,不聽命自己的諸侯國。

六國國君看著齊湣王在舞臺中央跳得起勁,心裡早就很不是滋味,現在這小子居然還想一統天下,把他們踢下舞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直和齊國不對眼的燕昭王乘機出來喊話,各位大哥,咱們一起教訓教訓齊湣王,別一天到晚的總是想怎麼吞併他國。

於是燕、趙、韓、魏、秦五國一拍即合,拜樂毅為上將軍。雙方激戰齊水,齊國戰敗。

合縱連橫真正的含義:帝國的統一

樂毅乘勝追擊,連克齊國城邑七十有餘。堂堂齊國只剩兩城。楚國乘機而入,殺齊湣王。

至此,齊國的威脅解除了,再也動不起一統天下的心思了。各諸侯國為了維持現狀,不過分削弱齊國,義正言辭呼籲大家:“既然齊國已經得到了教訓,就到此為止吧。萬事以和為貴,兵者,不祥……”

此時燕昭王還美滋滋地想:“吞併齊國,燕國就是要發達了。”

燕昭王,想什麼呢,口水都流下來了,別東張西望,說的就是你。

於是,燕國被迫吐出吃到肚子裡的齊國的土地。

合縱是各諸侯國一起抱團抄起傢伙去錘欲統一天下的諸侯國。維持分裂的現狀。秦、齊兩國就分別被群毆過。這玩意在歐洲有另一個叫法,叫均勢原則。歐洲到現在還是碎成渣,這玩意功不可沒。

連橫則是像秦、齊這種有統一天下實力和雄心的諸侯國拉攏一批諸侯國,攻擊另一批諸侯國,達到破壞合縱,一統天下的目的。

看上去連橫作用很大,實際上這玩意一點用都沒有。硬要說有用,也只能說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這已經是連橫所能發揮作用的極限了。就這破作用也還不是是個人就能發揮出來的,還得看有沒有實力。

只有秦國這種有席捲八荒的實力國家,連橫才能發揮點的作用。

要不歐洲能被均勢原則搞到現在還是碎成渣。

簡言之,合縱威力很大,連橫啥用沒有。

齊湣王忍不住吐槽。

“齊湣王,人都沒了,還在這搶鏡頭!”戰國第一猛人嬴政一腳踢開齊湣王,站在了舞臺中央清了清嗓子:“嘿嘿,這天下,還得看我秦國。”

有齊湣王的前車之鑑,嬴政敢說出這底氣十足的話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變法後帶來的實力支援。

話說各諸侯國玩命的變法,秦國為何一統天下。我們可以從制度的角度一窺究竟。

燕國的黃金臺,趙國的胡服騎射。都能看出來各諸侯國變法的力度和決心。憑什麼說秦國變法最徹底。這麼說,其他諸侯國力主變法的國君第一個不同意。

其實各諸侯國的變法都大同小異,核心都一樣。不同的是變法後只有秦國的國家制度率先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他諸侯國還更多的是停留在周王朝分封的模式裡。山東六國也想學秦國的制度,可大家都不同意。要中央集權也只能慢慢來。

為什麼中央集權制度有這麼大威力呢?

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不發達,大家抱團取暖才能更好生存下去。這時候家族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

周王朝是透過宗法和分封籠絡家族這個社會基本單位,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

但弊端也很明顯,權力全都下放到地方,沒有一點保留。

秦國變法則打碎了家族,讓社會的基本單位變成每家每戶。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達到王權下鄉的目的。不僅提高了政府的威信,還能充分的整合全國的人力資源。

山東六國是以家族家族為基本單位整合國家資源,秦國則是以每家每戶為基本單位整合國家資源。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自夏商周以來,中國製度的主流是小一統的中央放權國家制度。秦國則來創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制度。

秦國走到了歷史的轉折點。

也就是說,各諸侯國在以霸道為主的戰國時期,各國都紛紛奉行耕戰的變法,這套變法非常匹配連年征戰的戰國。各國不同的只有制度。秦國代表的是一種新模式,山東六國則是舊模式。

但就是這個制度,讓秦國的戰爭潛力最大,使秦國的戰力達到了農耕文明的巔峰。

所以才會有: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趙之勁騎,趙之勁騎不如秦之死士。戰鬥力恐怖如斯。

合縱連橫真正的含義:帝國的統一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盡入其地,為潁川郡。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共十年,天下一併於秦。

統一天下後,丞相王琯和群臣建議實行分封制,李斯建議郡縣制。

面對兩種不同的聲音,嬴政選擇了後者,郡縣制。

嬴政要做的是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的王朝。而不是像周王朝這樣的半桶水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立號為皇帝。設三公九卿,廢分封制,代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同一貨幣,度量衡。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這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制度對中國有深遠的影響,但秦始皇只是建立者,還沒有完善。真正使其完善的是劉邦和劉徹。

前面我們說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都是為了更好的爭霸,非常匹配連年征戰的環境。但到了和平的大一統時期,這套東西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連年征戰,大家過得苦逼沒有什麼,能活著就行,可到了和平的大一統時期,大家都想過得舒服點,再搞以前的那套行不通了。

因此,當陳勝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候,秦朝大地紛紛揭竿而起。三年後,秦亡。

在定陶稱帝的劉邦吸取秦國經驗教訓,他認為秦亡的原因在於推翻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時的步子邁得太大了。一種還需要完善新模式取代執行上千年的模式肯定會有很多問題。儘管也許這種新模式才是對的,但為了穩妥,劉邦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於是,他在秦國依舊實行秦制,但廢除嚴刑峻法。在山東六國依舊當初的舊制。連國號都一樣,只是國君換成了劉邦的子孫。

劉邦把問題的難題留給時間去解決。

合縱連橫真正的含義:帝國的統一

時間經過大概50年,這個問題終於迎來了解決。

公元前141年,老劉家的第七任皇帝劉徹登基。劉徹頒佈推恩令後,分封的國家逐漸消失殆盡。這時的中國終於有了一個完善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制度。

不管是秦人,還是山東的六國遺民。在漢初推行黃老之治,又有文景兩代帝王的治理情況下,漢朝國力蒸蒸日上。人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他們發現原來統一的生活這麼美好。

他們這時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

這個名字不僅有帝國的榮耀,也有百姓的尊嚴。

合縱連橫真正的含義:帝國的統一

時間的長河不停地流逝,中央集權制度越來越成熟,大一統的觀念也深入人心。

大家感覺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好像沒什麼大用。對這個感覺比較空洞,其實作用特別大。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都是經過周天子冊封的,有合法性。諸侯都能得到封地的百姓的認可,有國家信仰。他國來犯就是侵略者,大家都願意拼死抵抗。所以戰國時期的分裂的時間特別長。

而漢朝之後,割據的諸侯往往都沒有合法性,得不到認可,而此時也沒有他國人之分,大家都是漢人,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亂世,大家都特別思念太平時的日子。一旦割據的諸侯兵敗,此地的地主鄉紳和老百姓都不願意和他一起完蛋。只會開啟城門,百姓人人簞食壺漿以迎接王師。

人家才是真命天子,你還想要我們和你一樣殊死抵抗。長得醜,想的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新的王朝結束分裂的時間都比較短,不會像戰國時期停留幾百年的割據。往往十幾年就分卷殘雲收拾掉各地的諸侯。

清王朝就是典型。清王朝開始的體制八旗制度的核心和秦國一樣,為戰爭服務制度,整合國家的資源都流向軍功。所以八旗兵勇銳不可當。

但正所謂可以馬背上打天下,卻不可以馬背上治天下。清王朝一統天下,國家的體制肯定要符合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國情。否則秦國的下場就是清王朝的前車之鑑。秦國都搞不定,八旗兵勇更搞不定。所以從皇太極手裡,清王朝就開始去八旗制度,仿照明制。到了雍正接手,八旗制度差不多是形存實亡。

八旗制度的核心沒了,清王朝的武力也就漸漸的消失殆盡。到了晚清,八旗兵勇遇到戰事一觸即潰,扛起清王朝的武力值的都是漢家兒郎。這時候,歷史又走到了一個轉折點。

最後只想說。

大一統才是時代的主流。沒有人可以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