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雲南野象為何北上500公里?專家分析“喜憂參半”原因 |新科普

2022-06-13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林業

為什麼叫斷鼻象群

雲南野象為何北上500公里?專家分析“喜憂參半”原因 |新科普

近日,一群野象“旅行團”吸引了國內公眾的關注。原本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7頭亞洲象,4月16日“組團”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4月24日,其中2頭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其餘15頭繼續北上。目前,它們已逼近昆明,遷徙距離長達500公里左右。

有關部門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定點投食、釋出警示,確保沿途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要知道,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體長5—6米,身高2。1—3。6米,體重達3—5噸。它們的破壞力十分驚人,踩壞莊稼那是小菜一碟,還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

這群野象為何不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好好待著,非要“組團旅遊”?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副研究員何鑫。作為動物學專家,何鑫已關注這件事有一段時間了,因為這群名為“斷鼻家族”的野象去年就離開西雙版納,前往普洱。當時,專家研判過於樂觀,因為普洱也是亞洲象的棲息地,以為它們會在那裡安家落戶。沒想到,它們今年又離開普洱,繼續北上,最終成為全國公眾關注的事件。

雲南野象為何北上500公里?專家分析“喜憂參半”原因 |新科普

5月28日在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境內拍攝的象群(無人機照片)

據介紹,大象是群居動物,它們的行動高度依賴族群首領。象群的首領都是雌性年老個體。“斷鼻家族”也不例外,這個家族之所以叫“斷鼻”,是因為出現過鼻子斷了的個體。“‘斷鼻家族’的長距離遷徙有一定特殊性,它們的首領估計迷失了方向,它一旦走錯路,其他大象就跟著出錯,結果越走越遠。”何鑫說。

然而,大象首領迷路還有一些深層次原因。在我國,亞洲象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一帶,數量在300頭左右。“斷鼻家族”棲息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為地域上並不相連的5個子保護區,雖然這些區域都屬於自然保護區,但其實也分佈著村莊和城鎮。也就是說,雖然保護是大前提,但保護區內外仍然持續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一些亞洲象本來的適宜生境——原始溝谷雨林,不斷轉變為橡膠、茶樹等經濟林。這些開發活動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野象的食物資源、擠壓了它們的生存空間。

西雙版納一年分為雨季和旱季,雨季的食物資源較為豐富,而到了旱季,人類活動對食物資源的影響就顯現了出來。當象群自我評估食物資源有限時,會開始遷移,倘若首領迷路,就有成為“旅行團”的可能。

雲南野象為何北上500公里?專家分析“喜憂參半”原因 |新科普

5月29日,工作人員組裝用以檢測象群行蹤的無人機。

何鑫還指出,“斷鼻家族”的遷移也反映出一個比較喜人的情況——我國境內的亞洲象繁殖率在上升,種群數量在增加。這個家族為什麼遷移?因為尋找食物。那為什麼食物不夠吃?一方面,是自然保護區內外持續的人類開發活動所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象群個體在增加,原本能滿足它們的口糧不夠了。

隨著我國生態保護意識的日益加強、對於盜獵等行為的嚴加遏制,亞洲象等很多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但也要看到,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生存的干擾依然存在。我們不可能停止經濟開發和鄉村建設,但既然要保護野生動物,就應給它們營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不能讓它們為了尋找食物而被迫“旅行”。雲南野象遷移事件,給我們提了個醒,值得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系統性解決方案。

雲南野象為何北上500公里?專家分析“喜憂參半”原因 |新科普

5月28日在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境內拍攝的象群(無人機照片)

在何鑫看來,解決方案至少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效提升自然保護區的承載力,讓增加的野生動物種群有地方可住、有食物可吃。二是制定“人獸衝突”應急處置機制。這段時間,我國東北的東北虎、西部的雪豹、南部的亞洲象都闖入過人類生活區域,上海的居民小區也出現了貉這種小型哺乳動物。應對這類突發事件需要科學的安全防範、動物引導等措施,也需要林業、環保、森林公安等跨部門合作。這方面,各地有關部門可借鑑俄羅斯、非洲一些國家的應急處置機制,以更好應對“人獸衝突”事件。

欄目主編:黃海華

本文作者:俞陶然

文字編輯: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