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雲南亞洲象北遷背後的人象衝突

2022-08-05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臨滄哪裡有亞洲象

雲南亞洲象北遷背後的人象衝突

大象進城了!

一則廣泛流傳的短影片中,夜色中,一個大象家族走在四處無人的街道上,突然警笛鳴叫,刺耳的聲音讓走在城市街道上的象群神經高度緊張……

這不是迪斯尼動畫,不是穿越與懸疑,是5月底真實發生在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城的一幕。它們是真實的野生動物,從畫面看,是攜帶2只幼象同行的大象家族。眾所周知,野生動物都是遠避人類的,這群大象瘋了嗎?它們是誰?行為為何如此反常?

官方媒體的報道顯示:4月中下旬,原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的17頭亞洲象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4月24日,象群中有2頭象返回了墨江縣,其餘15頭繼續往北走,中間曲折取道紅河州石屏縣,最後進入玉溪市峨山縣。至此,這15頭亞洲象已出發了一個多月、距離出發地140多公里。

“它們距離昆明市(最南邊的)晉寧區已不足50公里”,媒體驚呼。儘管人們可以調侃這群野象是打算赴今年10月在昆明舉辦的COP15大會嗎?無論如何,西雙版納野象群的遠征,驚呆了所有人。

雲南亞洲象北遷背後的人象衝突

上溯130多年前的1891年前後,從未發生過象群這麼長距離地遷徙。

它們想幹嗎?為什麼遷徙?要知道大象可不是像候鳥一樣的遷徙物種。

棲息地極度壓縮後的反彈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在生物學上,屬於哺乳綱長鼻目象科亞洲象屬。它現在廣為人知的身份標籤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EN)、是《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物種。其受保護程度可見一斑。

之所以如此高度受保護,往往意味著這個物種生存不易。

我國是亞洲象分佈的北緣。歷史上,亞洲象曾大量分佈於我國的長江兩岸,最北分佈至黃河流域,後來因為氣候變化和人類干擾,它們的棲息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退縮,直至退縮至我國西南的雲南省。

上世紀60-70年代,雲南省動物研究所在調查訪問時,還證實在雲南的德宏州(盈江縣銅壁關和昔馬)、臨滄州(滄源縣班洪和班老)、普洱市(西盟縣南康河和嶽宋)、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和勐臘縣的大部分割槽域)均有亞洲象分佈,共146頭。後其生存範圍繼續被壓縮,到2006年前後,相關學者研究證實,現存亞洲象僅零星分佈於滇西南的臨滄市(滄源縣南滾河)、滇南普洱市(思茅區和瀾滄縣)和西雙版內州(景洪市的勐臘縣),種群僅剩238-286頭。

國家為保護野生亞洲象,1958年成立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42510平方公頃,佔到全州總面積的12。68%,由地域相近但並不互相連線的勐養、勐侖、勐臘、沿勇、曼稿五個子保護區組成,保護區內長期有村子分佈。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80%的野生亞洲象都生活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但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們在原先有亞洲象分佈、但上世紀70年代基本絕跡的普洱市地界內,發現有1群由5頭亞洲象組成的象群,長期往返於勐往鄉和普洱市的瀾滄縣,並於2004年在瀾滄縣的糯扎渡定居了下來。其後,一直至2011年前後,與西雙版納州接壤的普洱市相繼有幾個象群,分別從西線、中線與東線進入普洱,並定居下來。此前,亞洲象專家santiapillai所預言的亞洲象分佈不過瀾滄江的判斷被打破。

這證明原分佈於西雙版納州的亞洲象群在北返。而這一時期,也恰恰是雲南人象衝突比較集中的時期。雲南大學所作的調研顯示:90年代初起,亞洲象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當地農田,經常採食農民種的香蕉、甘蔗,在勐養子保護區的小丫口、勐滿等地的甘蔗田裡,出現亞洲象採食甘蔗後還在田裡睡覺的情形,人們也開始越來越多地用各種辦法驅趕亞洲象。

棲息地破碎與食物之爭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顧名思義,這片土地原來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是傣族。用傣語的意思來翻譯,“西雙”是“12“的意思,”版納“是”政區“的意思,因為歷史上的1180年,傣族部落曾統一其他部落,建立景隴王國,即有12個政區。

在傣族人的傳統文化中,是有“森林優先”、”龍山聖境“、”崇拜野象“等類似的觀念。在老一代傣族人的記憶裡,直到1971年之前,這裡的大象與人都是彼此互不相擾,當時景洪片的野生大象與勐臘間的象群間是可以自由往來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裡,根本見不著大象。

當地老人回憶:有時候收割莊稼時,就能看到大象在田壩裡活動,由於不肇事,老百姓也不趕它們。那時的村寨周圍,有著大量的野芭蕉和竹子,大象根本不會進村。野外的森林,為亞洲象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遮蔽場所和充分的活動空間。

1972年,是人、象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當地政府曾允許獵殺大象,這一現象後來被迅速糾正。1979年,全國實行聯產承包制,大量的人口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進入西雙版納地區。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開始大面積種植農作物,後又改種為橡膠、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日益增長的人口與往森林裡擴張的農田,使得亞洲象的棲息地越來越緊巴,原本充足的亞洲象野生食物來源也開始經受挑戰。

森林快速喪失,棲息地破碎化,孤島化,食物短缺,對亞洲象種群來講,日子是越發艱難了。

有統計顯示:西雙版納的有林面積,由1976年69。0%降至2007年的43。6%,面積減少了一半還強;而橡膠園種植面積由1976年的1。3%,增至2007年的11。8%,是呈10倍增加。有人形容:在當地海拔1600米以下地區,有林地不斷減少,橡膠園的種植面積則在海拔上不斷攀升。橡膠原本是種在低海拔地區,但人們改良了其品種,讓它們變得高抗寒、耐冷,於是如今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坡都已大量種植橡膠。可亞洲象最愛呆的海拔高度,則通常在1000米左右。這樣,人的生產生活區域不可避免地與大象生活區重疊了,衝突也因之加劇。

一邊是可食用野生植物越來越少,一邊是農民耕種的農田作物卻在增長,於是在飢餓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亞洲象開始出現在農田,偷吃農民的甘蔗、玉米等農作物。

1991年10月,瀾滄江以東的勐海縣勐往鄉出現亞洲象攻擊傷人的事件。這在勐海縣100多年的歷史裡,是第一次出現。也是在這一時期,西雙版納州頒佈了多部法律法規,要求嚴格保護亞洲象,並對大象造成的損失進行生態補償。

再後來,高速公路也進來了:2006-2008年,西雙版納州陸續建成了思茅-小勐養-磨憨高速公路,南北貫穿了勐養子保護區,東西橫跨勐臘子保護區和尚勇子保護區,亞洲象在勐養子保護區的東西向移動、在勐臘和尚勇子保護區之間的南北向移動被切斷,保護區內的棲息地更趨破碎化。

往北走,哪裡是終點?

5月28日,根據最新的媒體報道:一度進入玉溪市峨山縣城的野生亞洲象群,現已進入縣城附近山區逗留。接下來,它們會往哪裡去?會折返南方,還是繼續北上?

目前,這群“衝動”北上的野生象群已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密切跟蹤,其所途經地相關縣市也已釋出相關通告:要求嚴禁民眾對亞洲象進行驅趕和傷害,避免傷害人事件發生,同時提醒老百姓不要在院子裡、場坪裡晾曬玉米等亞洲象愛吃的食物,以免招引了象群不請自來。

對長距離遠途跋涉的象群而言,食物、水和鹽分的補充是必不可少的。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在為這15頭出遠門的大象在準備食物投餵點,用食物誘導它們遠離城市、逐漸返回西雙版納保護區。這幾乎是當下能找到的最好辦法了。

畢竟從2001年起,為緩解人、象衝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已經在尚勇子保護區建了南坪和南屯食物源基地,在勐養子保護區建了關坪和樹林寨食物源基地。保護區人員在這些特意為大象準備的食物源基地種植野芭蕉、竹類、棕櫚科植物、以及甘蔗、玉米、王草,也建硝塘,試圖靠食物將亞洲象重新引回保護區。雖然這一辦法,後來並沒能完全奏效、從根本上緩解人象衝突,但也積累了一定經驗。2020年,普洱市也在思茅區籌建“大象食堂”,希望用更多的食物來源,留住大象。

但近些年來,雲南人、象衝突整體上仍在加劇,並未緩解。對此,雲南大學吳兆錄老師曾作過一個統計:1991-2004年,西雙版納亞洲象肇事共損毀約44530噸糧食、228萬株橡膠、60000噸甘蔗,直接經濟損傷失總計14963萬元。來自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統計則表明:1991-2008年5月,西雙版納州受到亞洲象攻擊的人數超過140人,其中30餘人死亡,且受傷和死亡的數量在逐年上升。

如果不出意外,這一群15只野生亞洲象最終重新迴歸西雙版納雨林,是完全可能的。只是這一次驚世駭俗長途遠征背後所提示出來的急劇人象衝突及衝突背後的棲息地破碎、食物短缺問題,希望不要隨著它們最終回返,而漸漸淡出人們視野。

畢竟問題依然存在:在人口與象群同樣增長、棲息地卻在急劇減少的情形下,該如何長期和平共處?是人退象進,還是象進人退?

文/gone 審/summy 編 /sak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