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2022-06-11由 本草老生 發表于 林業

鉤藤種植有補貼嗎

一、藥食兩用是中國特色,也是中藥材進出口大品種

百姓日常普遍使用的當歸、黃芪、枸杞、山藥、百合、菊花、肉桂等,在我國屬於“藥食兩用”物品,是中醫藥非常有中國養生特色的部分,是治未病和保健的重要物質。近年來藥食兩用物質在中國消費市場出現持續升溫勢頭,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已經從有病治病向沒病保健前移,這跟中醫說的“上工治未病”如出一轍。藥食兩用兩用物質就是沒病防病保健康的重要物質,深受老百姓愛戴,保溫杯裡泡枸杞就是一大證據。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藥食兩用兩用物質也是中藥材進出口的大品種,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的歷年中藥材出口前十品種中,至少8-9種都是藥食兩用物質,如人參、當歸、肉桂、紅棗、枸杞、山藥、菊花、黨參等;進口前十品種中,也多數是藥食兩用品種,如高麗參、西紅花、鹿茸等。根據專家統計,全球各個國家既作為食物又作為傳統藥或植物藥的植物有3000多種,僅中國就有1200多種(含民間使用品種)。

2021年中藥材出口前十品種(本草老生統計)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2021年中藥材進口前十品種(本草老生整理)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二、藥食兩用物質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壁壘

不同國家文化、法規和標準等不一樣,導致藥食兩用類物質進出口遭遇了文化和法規等壁壘。這樣的例子很多:

銀杏:

中國人更喜歡吃銀杏果(白果),老外卻喜歡提取銀杏葉或泡銀杏葉茶。

山楂:

中國人認為山楂能促進消化,而歐洲人的認知裡,山楂是軟化血管降血脂的。

山藥、百合

:中國人喜歡吃山藥、百合,可是很多國家根本不吃這些東西,在老外的認知裡,這些連食品都不是!出口到國外,還是外國的華人或者華裔在吃。

人參:

在中國可以叫新資源食品、藥材、保健品原料、中成藥原料,美國人只把它當作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法規管理和標準與中國有巨大差異,比如在中國,人參作藥用可以宣傳補氣功效,在美國,宣傳人參藥用價值就是違法的!

瑪卡:

外國人打成粉當飼料喂牲口,不知道到中國為啥就被包裝成了神藥,上了一次神壇就跌下來了,還成為了法定的新資源食品。但是,這種東西按中醫理論的溫熱寒涼、性味歸經來說,有啥功效,目前沒有公認的定性,所以容易被中醫藥人鄙視。其實中國的山藥、百合在外國人眼裡,可能也是遭遇類似的尷尬。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辣木籽:

辣木籽在國外跟咖哩什麼的類似,一種調料而已,曾經在國內被吹噓了各種神奇功能,然後包裝了一個好價格。但是呢,這個東西,在中國還沒有一個合法身份,也沒有個性味歸經、溫熱寒涼。賣的人胡亂賣,按吃的或者藥賣,都不符合法律要求;消費者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上當。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三、怎麼打破這些緊箍咒?

1.文化自信,海外華人要做宣傳先鋒

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要讓藥食兩用物質融入中國菜,在海外吸引來老外食客,先佔領住他們的胃,然後才能慢慢改變他們的心,這就是文化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魅力。海外的華人要講好中國文化、做好中國美食,讓中醫藥搭乘美食小船平穩出海。建議給海外的中國菜企業一些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獎勵,拉一波流量,吸引一波海外粉兒。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2.制度改革,先行先試,分步轉正

要有包容創新精神,對國外的”藥食兩用“物質,首先減少准入壁壘,不要以國內沒有食用歷史和食品標準、生物安全等理由將其拒之門外。只要在外國有藥食兩用歷史,有相關科學資料和產出國的官方檔案,先放它們進來,在特定地區食用幾年後,經過安全觀察和科學研究,再逐步轉為食品、藥食兩用物質等,一步步來。不能把外國的好東西扼殺在萌芽裡,先讓它在中國發個芽,有用就用,沒用就滅掉!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3.國際合作,制定標準和規則

拿出文化大國的自信和大度,與友好國家開展合作,制定區域性藥食兩用產品的標準甚至監管規則,讓藥食兩用物質在一定區域的國家之間(比如RCEP成員國、東盟成員國、中非)幾乎無阻力地流動。

藥食兩用中藥材進出口遭遇文化和法規“緊箍咒”,何解?

覺得本草老生謅謅得還有幾分道理的,請點個贊,關個注!

覺得是胡謅的,請評論區批評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