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醫史鉤沉|王叔鹹:博以養專、廣而求精

2022-05-30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林業

饅頭餐可以代替糖耐量嗎

編者按

北醫歷史上名師雲集。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初,接受國內乃至國際優秀、嚴格醫學教育,是現今很多老教授們心中的“高山”。

他們對國家、對醫學、對人民,總是懷有赤子之心。在祖國需要之時,他們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在政治風雲變幻中,他們堅持真理、無所畏懼;在醫學征途上,他們殫精竭慮、上下求索。

醫史鉤沉|王叔鹹:博以養專、廣而求精

王叔鹹(1904年-1985年)

著名內科醫學家、教育家、

中國現代腎病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1985年2月4日上午8時5分,王叔鹹教授正在準備來醫院工作時,猝發心臟意外,不幸與世長辭,享年81歲。

他的學生,著名的腎臟病學家王海燕(已故)在悼文中寫道:“大半個世紀以來,經過王叔鹹大夫直接、間接搶救的病人已不可數計,但偏偏他的學生們卻未能來得及向死神奪回我們敬愛的老師的生命。”字裡行間難掩悲痛之情。

要知道,雖已年逾八旬,但當時的王叔鹹教授依然“才思敏捷、精力充沛,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滿滿”,所以,他的突然離世,才讓同事親友錯愕、悲痛。

“王叔鹹大夫”,這是他最喜歡的稱呼。

他的一生勤奮嚴謹,數十年來保持每週日到圖書館讀書的習慣;

他的一生清廉儉樸,自己的稿費也全部交公使用;

他的一生淡泊名利,曾婉言謝絕擔任醫院、學校、學會的各種職務。

在醫學上的成就之外,王叔鹹教授還是一位有著精湛技藝的琵琶大師。生於上海,他自幼拜華南著名琵琶大師汪顯庭老先生為師,青年時代他是江南一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多次參加大型音樂會並獲獎,一曲《十面埋伏》激盪人心。他還彈得一手好鋼琴,能演奏小提琴。據說,在協和醫學院讀書期間,每晚王叔鹹彈琵琶自娛,夜深人靜之時,則開始自修讀書。音樂,是王叔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醫史鉤沉|王叔鹹:博以養專、廣而求精

上世紀三十年代,王叔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協和醫學院,同時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在協和從醫、任教,到美國、奧地利進修。

1945年,王叔鹹來到北京大學醫學院(現北大醫學部),歷任內科一級教授、醫學系主任、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腎臟病研究室主任等職。他是中華腎臟病學會第一任主任委員、《中華腎臟病雜誌》總編輯。

王叔鹹教授常說:“臨床醫生最大的財富有二:一是把病歷管起來;一是把圖書館管起來。”他教育、影響了中國幾代醫學大家。

醫史鉤沉|王叔鹹:博以養專、廣而求精

王叔鹹指導醫療系學生臨床實習

骨科泰斗馮傳漢教授記得30年代讀書時期得到王叔鹹教授教誨:“專家並非完全靠見多識廣,經驗積累,關鍵是要系統的問病史,系統的做體檢。”馮傳漢感慨:“嚴格有效的臨床訓練,是獲益無窮的基本功。”

“搶救大王”張樹基教授回憶起50年代他做住院醫的時候,王叔鹹教授經常對他們說:“做臨床醫生,一定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張樹基說:“他的話對我們年輕醫生來說就是金科玉律。幾十年來,我一直牢記老師的話,對基礎的理論知識下功夫去記憶。這對我的臨床工作很有幫助,也指導了我的一生。”

婦產科專家郎景和院士記得60年代他初到協和之時,每週日的圖書館裡,總能見到一位老教授。事後他得知這就是王叔鹹大夫。“他那麼大的年紀、那麼忙的工作,還趕那麼遠的路程,好像必須要來報到一般,雷打不動、風雨無阻地出現在圖書館裡。老醫生尚且如此,何況我那時只是初出茅廬呢!”郎景和感嘆。

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回憶:“王叔鹹教授治學嚴謹,臨床經驗豐富,哪個專業的房都能查,查的各專業的頭頭都口服心服。王老對下級醫生要求極為嚴格。如果病史問的不仔細,物診做的有差錯,如:脾大沒觸到,肝大小摸的不準確,心音、雜音或附加音聽的有差錯,王老都會嚴厲批評。”70年代年輕的胡大一在北大醫院內科病房學習,他下了夜班也捨不得走,極珍惜跟著王叔鹹教授查房的學習機會。

“他治學嚴謹,諳熟臨床醫學教育規律,一貫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主張臨床教學要少而精、啟發式,重視臨床實踐。他特別強調在當前知識爆炸的形勢下,應堅持將最基本的、有舉一反三作用的知識教給學生;反對一味延長學制,一味增加講課學時;反對臨床實習討論搞成變相的小講課。他主張講課要‘淺入深出’,即由淺顯的事實引導學生推匯出深刻的原理。”他的學生王海燕曾這樣總結道。

醫史鉤沉|王叔鹹:博以養專、廣而求精

王叔鹹教授(前坐右)夫婦與同事、學生們(後右三為王海燕)在家中合影

王叔鹹教授力倡“博以養專、廣而求精”,他有著淵博的大內科基礎,早年在呼吸、結核、糖尿病、鈣磷代謝等多方面從事過臨床和實驗研究。以“饅頭餐”代替“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測胰島功能的方法,便是由他在1963年率先提出的。

王叔鹹教授一貫認為:臨床科研工作應以指導及解決臨床工作的問題為出發點,他重視中西醫結合工作,繼承併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他既不是一個好高騖遠在文獻夾縫找課題、脫離臨床的空洞理論家;也不是一個墨守成規、蹈襲前人實踐的臨床經驗醫生;而是密切地將研究工作與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並大膽創新,善於從理論上分析和指導臨床實際問題的解決,走出自己的路子。”他的學生王海燕在悼文中這樣寫。

醫史鉤沉|王叔鹹:博以養專、廣而求精

王叔鹹指導學生

50年代後期,王叔鹹開始腎臟病研究,幾乎與國際腎臟病研究同步啟動。他在北大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腎臟病專業科室,並建立了實驗室,培養了第一批腎臟病專業人才。1964年,王叔鹹教授在全國學術會議上,做蛋白質代謝報告,並與專家共同制訂了“腎小球腎炎和腎盂腎炎的診斷治療標準”,歷史性地確定了他作為中國腎臟病學科創始人的學術地位。

文革十年,王叔鹹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工作受到衝擊,中國腎臟病專業學術水準與國際水平的差距也愈來愈大。在極度困難之時,王叔鹹盡力堅守醫生職責。在一個診斷不清的患者病故後,他隻身到患者家中動員屍體解剖。70年代初,他便帶領課題組恢復了實驗研究。他開辦英語學習班,受到批判。王叔鹹教授說:“學外文沒有什麼錯,否則醫療水平怎麼上得去?我是老運動員不怕了,你們怕不怕?”

文革過後,他已年屆古稀,仍奮力追趕國際前沿。他提出了腎小球疾病的臨床分型,多年來在國內廣泛應用。在他的領導下,北大醫院在國內最早開始對腎小球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

王叔鹹教授對中國腎臟病學科發展的貢獻更在於,他對腎臟病專業人才的培養著眼於全國。1979年,在他的主持,中國第一個“腎臟病專業醫師培訓班”開辦,首批學員中很多在日後成為各自單位的腎內科主任。80年代,他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腎臟病學》和《腎臟病學》教材,在這一過程中,王叔鹹教授患了青光眼。術後儘管醫生禁止他看書,他仍藉助放大鏡一字一句地修改了約200萬字的書稿。

王叔鹹的立足臨床的學術思想,嚴謹求實的學術作風,心繫祖國的學術情懷是北大醫學人永遠的精神財富。

主要參考文獻

《懷念卓越的臨床醫學家王叔鹹教授》。王海燕、潘緝聖、劉平。《北京醫學院學報》。1985年第17卷第2期;

《紀念王叔鹹教授誕辰100週年暨逝世20週年》。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畢增祺。《中華腎臟病雜誌》。2005年01期;

《王叔鹹:琵琶曲終人猶在》。 李惠新。《健康報》。2008年09月26日。

文 / 徐璐

感謝北大醫院腎內科提供支援

圖片來源 / 北醫檔案館、北大醫院腎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