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2022-05-10由 馬慶雲 發表于 林業

肥皂花是什麼意思

文/馬慶雲

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在署名編劇欄很有意思。第一署名編劇,自己。第二署名編劇,張冀,電影《中國合夥人》編劇。第三署名編劇,郭俊立,電影《讓子彈飛》編劇。還有署名編劇邢愛娜,甯浩的御用編劇,也是領了結婚證的媳婦。

《一出好戲》這部電影註定有不少隱喻,每一個編劇都是玩兒隱喻的高手。因此,我們不妨來解讀一下這齣好戲中的隱喻,解讀清楚這些,也就很明晰地看到黃渤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了。這是一部典型的符號化的電影。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一,王寶強的小王思維。

王寶強在戲中飾演小王,是一個經歷過專業武打訓練精通戶外求生的導遊,但這個導演的智商顯然並不在線。他也是眾人落難島嶼之上,推舉出來的第一個領導大家求生的人。而這個小王也開始暈暈然,自己去掉小字,直接讓大夥稱呼其為王。

這其實是隱喻,勇武是世界秩序的一種力量,而且是非常原始的一種力量。在上古社會,不少的族群部落首領,都是透過勇武的方式推舉出來的。包括小王在戲中講,自己當年在動物園訓練過猴子,猴子兩年,狗熊三年,就是用餓它打它的方式讓其屈服。這些都是對勇武力量統治族群的一種電影化表達。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二,於和偉的張總思維。

小王領導落難的群體,雖然可以暫時吃上了食物,躲避了風雨,但是沒有滿足大家自尊心的需求,更沒有對人性的尊嚴進行建樹。而於和偉飾演的張總,正是在大家吃飽穿暖之後,開始等待大家慢慢發現人性的尊嚴的。一旦大家發現這些應有的尊嚴被小王奪走,則勢必跟張總走了。

而張總帶領大家建立的,正是一個基於利益集體的貿易融合關係。大家不再有小王治下的那種人格卑微,而進入了一種類公司化的關係模式當中。尤其張總提出的商貿交換原則,實在是一種孤島之上的族群價值較大化的方式之一。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三,撲克牌原則。

於和偉飾演的張總,搞出來的貿易原則,就是撲克牌原則。這也是電影《一出好戲》中非常有趣的一個隱喻。張總提出,以目前存在的兩副撲克牌作為類似貨幣的東西存在,大家可以持有撲克牌進行私產生存物品的交換,以撲克牌作為媒介。而撲克牌權威的最大保障是張總,張總最大的保障,是找到了一艘破船,而這艘破船的最大保障,是有吃有喝有石油。

張藝興飾演的小興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為何用來吃的海魚越來越多,而撲克牌也至少多發了一倍呢?誰在稀釋大家手中撲克牌的真實交換購買能力呢?而對於要建立新秩序的馬進和小興而言,不攻破張總的這種撲克牌秩序,是不行的。因為張總隨時可以用超發撲克牌的方式稀釋大家成全自己。撲克牌者,未嘗不是刀樂也。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四,電力發明的新秩序。

黃渤飾演的馬進和張藝興飾演的小興,獲得新秩序的領導權,是透過兩項東西。第一項,天降大魚,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資本積累。第二項,透過這些最原始的資本積累,獲得了“發明創造”的可能。而小興最終創造出了電力,讓大船重新獲得了光亮。在這種閃亮下,大家開始願意團結在馬進周圍。

而天降大魚啊,發明電力啊之類的,熟悉歐洲文明史的讀者都不陌生,不少國家都是通過出海捕魚獲得的首金,也是透過電力獲得的科技首金。而科技,正是馬進可以叫板張總的所在。撲克牌當然可以在整個島群的貿易中獲得先機,但是,科技的力量,也可以讓張總屈服。在《一出好戲》中,張總為了獲得一個可以觀看女兒影片的手機,也不得不委曲求全於馬進小興之下。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五,馬進和小興的未來之爭。

已經發現山的那邊有遊輪,只要呼喊他們營救大家即可。但是,這個秘密,只有馬進、小興和小王知道。是繼續留在孤島,還是回到人類大陸當中去呢?在這種抉擇面前,既得利益者馬進和小興,決定讓小王瘋掉。但隨後,他們二人也開始面對未來之爭。

馬進要帶領所有人離開,小興要只帶領馬進離開。馬進要帶領所有人,基於對舒淇飾演角色姍姍的愛。而小興只帶領馬進離開,基於利益,他要把張總在彼岸世界的財富全部繼承,只與自己的哥哥進行分配。這其實就是小愛和大愛的爭執了。估計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現實的爭執。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六,舒淇問有沒有肥皂。

包括肥皂意向,包括馬進送姍姍鮮花的意向等等,都是一種美學意向。舒淇飾演的姍姍,代表的正是人類對於“美學”的一種追求方式。這個美學意向,非常具備符號化意志,它可以是女性的美貌,也可以是人類對於任何美好事物的嚮往,甚至於就只是一種單純的美學追求都可以。李澤厚先生有《美的歷程》一書,感興趣的可以閱讀。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七,負責歌頌與紀錄的教授意向。

這個教授意向,在《一出好戲》中沒有被持中對待,他一直是處於被嘲諷的位置上。電影《一出好戲》,正是編劇“教授”們創作的,自己在戲中嘲諷一下自己,也是有情可原的。誠如郭德綱所說,唯獨拿自己打個岔,大夥才能高興嘛。

實際上,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程序中,可不光戲中“教授”那樣的,而是大量有責任有擔當的高階知識分子們,傳統中國叫,士大夫。在《一出好戲》中,有這個被當笑話看的教授在牆上刻字紀錄事情的橋段。但真正的中國歷史精神(語出錢穆,參見《國史大綱》),講的是:崔杼弒其君。這正是中國文字與歷史的力量。

《一出好戲》中總計這幾處隱喻,黃渤活生生搞了一出讓子彈飛

隱喻八,禱告的意向。

當大家落難,暫時躲避在石頭縫隙中的時候,有個中年婦女在那盤著串兒珠,嘴裡唸唸有詞的絮叨,直接被一個人給扔掉了串兒珠。這其實是侯寶林的相聲《買神龕》的意向,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找來聽。講的就是中國人的迷信其實挺扯。

但是,迷信的另一面,是宗教式的信仰。這也是中國電影所欠缺的人文性。在《泰坦尼克號》中,我們可以看到信仰者在災難面前的臨危不懼。在《2012》裡邊,我們更是可以看到各類宗教的真正信仰者們,面對洪水時候的處之泰然。實際上,並非宗教如是。中國士大夫的教育中,也講處之泰然。蘇東坡便言,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話,是很多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也確實有不少人能夠做到。

電影《一出好戲》的隱喻很多,這是一部典型的符號化意向使勁往裡邊塞的電影。這些意向,讓該片充滿被解讀的味道。不過,我想,如果真有一個船摔在孤島上,還是會有幾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吧。至少,我們應該努力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