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2022-05-09由 雲聽歷史 發表于 林業

中書省的省怎麼讀

前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他利用胡惟庸案徹底剷除了存在於中國歷史上上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就此江山大權全部集於皇帝手中。但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的子孫並沒有他處理政務的能力。

當他將皇位繼承給子孫時,他的子孫完全沒有能力以一人之力處理天下大事,哪怕是他的兒子朱棣。朱棣稱帝后,他在朱元璋的基礎上正式建立了內閣制度,以此來為自己分擔政務壓力。

明朝內閣制度產生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呢?它又為何如此受人詬病呢?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明版圖

內閣制度的發展

準確來說,內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建文四年,也就是1402年,結束於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

在這期間內閣一直是明朝歷史上一個權力極大的政治機構,在內閣形成初期,它只是皇帝的諮政機構,但後來隨著權力的不斷增大,它最終成為了明朝的權力中樞,一般來說內閣由1到7人組成,人員不定,且內閣成員由皇帝直接委派。

1、內閣的雛形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政治體制上他基本借鑑了元朝的體制,在中央設定了中書省,並且設定了左右丞相,後來朱元璋透過胡惟庸一案,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在廢除丞相之後,朱元璋仿照宋朝時的制度,設立了大學士,並且將大學士作為自己的親信,來為自己提供政治諮詢,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就是明朝內閣制度的雛形。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朱元璋

由此可見,雖然朱元璋為了獨攬天下大權而廢除了丞相制度,但丞相廢除之後,一系列問題也接踵而來,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朱元璋發現,在獨攬天下大權的同時,也要一個人獨自處理天下大事,這是極其讓人勞累的。

並且,作為皇帝,每一個決策都可能會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存亡,國家沒有了丞相,也就沒有了出謀劃策之人,基於這樣的需求,朱元璋決定打造自己的心腹親信,來為自己提供政治諮詢服務。

朱元璋沒想到的是,自己一手毀掉了丞相制度,但等待他子孫後代的,是另一個威脅。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朱棣

2、內閣制度的成型

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稱帝。

建文帝雖然是一位和善的皇帝,年少時深得朱元璋厚愛,但他除了和善,好像並無優點,尤其是在處理政務方面。建文帝並沒有朱元璋的理政才能,在稱帝后,建文帝繼續使用了朱元璋的大學士議政策略,由此,明朝內閣制度的雛形又經歷了一次發展。

後來,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之後,這個雄才大略的野心家並沒有安於皇位,他把眼光放向了北方的蒙古人,早在他是燕王的時候,朱棣就和蒙古人是宿敵,現在他已經成為了江山的主人,他決定要傾盡所有徹底打敗蒙古人。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明朝內閣

在永樂年間,朱棣曾多次御駕親征蒙古,於是一個問題便浮現出來,那就是,皇帝在外打仗,朝中大事由誰來處理?雖然此時的朱棣有長子朱高熾來理政,但朱棣認為,朱高熾雖然為人寬厚,但並不是一個為政高手,真正想處理好天下大事,還是得靠那些讀書人。

於是,朱棣決定新建一個機構,用這個機構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

一次,朱棣請胡廣,楊榮和解縉入午門值文淵閣,共同治理朝政,從此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內閣機構產生。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是對權力要求極高的人,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是出於想要獨攬天下大權,而朱棣建立內閣制度,原因也是如此。

這裡值得說明的是,在朱棣的心中,他之所以要建立內閣制度,並不是想要和他人分攤權利,恰恰相反,他僅僅是想要透過這種方法來將天下大權死死的控制在自己手中而已,雖然在若干年之後,內閣朝向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內閣大臣

在內閣制度建立之後,明朝的中央集權發展到了頂峰,朱棣將內閣制度和錦衣衛制度結合起來,使得自己在不直接參與天下大事治理的情況下,仍然將天下大權緊緊的握在自己手中,不得不承認,朱棣確實是一位傑出的統治人才,而內閣制度,也確實是他的一項偉大發明。

令人詬病的內閣制度

正如上文所說,朱棣成立內閣制度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本質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想透過自己的手段來實現對大權的獨攬,但不幸的是,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他們最終都失敗了。

在經歷了數代皇帝的發展之後,內閣制度終究成為了明朝統治體系的禍害。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朱棣形象

1、內閣制度衍生出的宦官危害

在內閣制度出現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內閣的權力不斷擴大,此時的明朝皇帝終於開始意識到這種制度的弊端,於是他們開始尋求解決方法,而他們尋求的解決方法也十分“巧妙”,那就是建立宦官集團。

不得不說,古代的皇帝都有一種傾向,那就是,他們希望讓自己手下的各方勢力互相爭鬥,以此來制約朝中的各路勢力,明朝皇帝也是如此。

為了制約內閣的權力,明朝發展到中後期時,皇帝建立了司禮監製度,希望用這種制度來制約內閣的權利。

但不幸的是,明朝皇帝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司禮監的權力大於內閣權力之時,真正的朝廷大患就要到來了。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司禮監

明朝發展到後期之後,原本用來制約內閣的司禮監權力逐漸得到擴張,此時,對於朝廷大事的審批權利被司禮監太監得到,這使得天下大事的決斷都由司禮監太監來決定,此時,司禮監已經成為了明朝政壇權傾朝野的機構,一時間,明朝陷入了宦官之亂的困境。

明朝後期的宦官之亂直到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登位時,才得到了基本的解決,但此時,明朝的國力已經在內鬥中消耗殆盡,崇禎皇帝登位後,明朝在苟延殘喘了數年之後,終於走向了滅亡。

2、讀書人的爭鬥

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前,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登上丞相之位,畢竟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丞相之位是他們的人生夢想。後來,雖然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但內閣制度出現,使得讀書人有了新的目標。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讀書人

雖然明朝內閣中的大臣不止一位,這些大臣們無法像之前的丞相那樣獨攬大權,但畢竟對於明朝的讀書人來說,能夠入內閣,成為內閣大臣,已經算是權傾朝野了。中國的讀書人有著兩面性,他們一方面是信奉孔孟之道、聖賢之說,另一方面卻為了權力和名利而不惜一切。

內閣制度建立之後,明朝的朝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許多文官開始以進入內閣為畢生夢想,他們為了這一夢想不斷結黨營私,建立自己的黨派,他們互相鬥爭,死去活來,一時間,明朝朝堂烏煙瘴氣,危機四伏。

3、被架空的皇權

朱棣在創立內閣制度時,他的初心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控制天下大權,但內閣制度在經歷了數代皇帝的發展之後,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內閣制度對皇權的威脅比丞相制度要大得多;

這是因為,當皇權和丞相權力發生衝突時,如果在位的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那麼他極有可能憑藉著個人的智慧和才能壓制住丞相。但是,當丞相制度變成了內閣制度之後,即便是對於雄才大略的君主來說,想要完全鎮壓內閣,也是很不容易的。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明朝末年

這其中原因也十分簡單,因為內閣中的大臣,幾乎從來都不止一位,而且這些大臣們之間通常十分團結,他們會為了內閣的集體利益而不惜與皇帝做鬥爭。內閣中的大臣,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其才能和謀略堪稱時代之最,對於任何一位君主來說,想要同時在智慧和謀略上壓制幾位內閣大臣,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明朝中後期,在面對強大的那個權利時,皇帝們通常是束手無策的,雖然他們名義上是天下之主,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內閣的手中玩物。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為何如此受人詬病?

▲司禮監權利

總結:

明朝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巔峰,也是我國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在這一時期,我國產生了許多十分有效的中央集權治國策略,而內閣制度就是其中一例。

縱觀明朝整個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內閣制度的身影,他因朱元璋廢除丞相而生,最終伴隨了明朝長達200餘年的歷史,在這200餘年間,他曾助力了明朝的輝煌,也曾助推了明朝的滅亡。

參考文獻:

1、《明實錄》

2、《明史》

3、《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