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2022-04-19由 骨科小匠黃醫生 發表于 林業

vsd負壓引流一般做幾次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1992年德國ULM大學Fleischman博士最先發明的。1994年裘華德教授率先將VSD技術引進中國,並應用於骨科和普外科。

VSD技術是以VSD材料及生物半透膜作為創面和外界的中介,將創面或體腔與外界隔絕,並對其進行持續負壓吸引的新型高效引流方式,是近十年來開展的一種傷口治療的新方法。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01 主要優點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具備以下作用機制:

1。引流全面的、徹底的、充分的進行,使毒素吸收減少,預防發生全身嚴重反應綜合徵等;

2。創面微迴圈血流速度明顯升高,微血管得到擴張,血管通透性改善,毛細血管數目增加,且有利於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形態和結構恢復正常;

3。促進水腫程度減輕;

4。對細菌繁殖做出抑制,創面封閉後,形成密閉、潮溼的環境,此環境有助於免疫細胞更好的發揮其功能,滲入多形核白細胞、T 細胞等,同時,創面可保持清潔,避免其接觸外界環境,防止再次感染,並預防感染復發;

5。機械牽拉作用下,成纖維細胞可進一步的分裂增殖,使創面癒合速度加快。研究表明,在特殊感染、大面積撕脫傷等疾病治療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明顯具有更大的優勢,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

但其目前並不能直接替代傳統換藥技術,當患者存在活性出血傷後、創面無血液供應、血管神經及臟器直接暴露等情況時,並不能使用該項治療技術。

02 適應症

重度軟組織挫裂傷及軟組織缺損;

大的血腫或積液;

骨筋膜室綜合徵;

開放性骨折可能/或合併感染者;

關節腔感染需切開引流者;

急慢性骨髓炎需開窗引流者;

體表膿腫和化膿性感染;

手術後切口感染;

植皮術後的植皮區;

潰瘍、褥瘡。

絕對禁忌症:

活動性出血

癌症潰瘍

凝血功能異常

相對禁忌症:

厭氧菌感染

氣性壞疽

急性骨髓炎

03 具體操作

1.操作步驟:清創

清創徹底,保證創面的血供、創周面板,避免活動性出血,75%酒精擦皮脂、皮屑等、根據組織特點修復受損血管、神經、肌腱等。

VSD應用必須建立在有血液供應的軟組織、骨組織創面上。

2.設計VSD輔料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3.材料封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4.負壓的設定

一般建議在125mmhg~45mmhg的負壓條件中,術後48小時內持續吸引,48小時後間斷吸引(吸30分鐘停5分鐘)

一次性負壓引流可維持有效負壓5-7天,一般7天后拔除或更換。

對於組織床血供較差、面積較大的創口,如手部、足部應行VSD法1—2次,時間應在7—15天。

對於大面積骨外露、肌腱外露,一般行VSD 3-4次,臨床中還需依照具體情況而定。

對於汙染比較嚴重的創面,如碾挫傷、彈擊傷、爆炸傷等,可能長達15-20天。

植皮後用VSD法加壓打包,負壓狀態需要維持12—15天。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負壓調整時注意事項:

當負壓密封的面積較大時,密封面有漏氣,負壓源值>-45mmhg;

如患者年邁、消瘦、凝血功能差行血管吻合術後時,負壓應由低到高,逐漸增加;

如果患者有持續滲出物時,延長負壓時間;

植皮區保護的負壓值:-100mmhg。

04

負壓吸引的骨科應用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1.開放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是骨科常見病種,多伴有軟組織缺損,當局部發生感染時影響軟組織癒合和骨折癒合。預防、控制感染,覆蓋創面是開放性骨折的治療關鍵,傳統的清創、換藥、引流治療週期長,而負壓創面療法可變被動引流為主動引流,封閉創面避免二次汙染,縮短治療時間。

負壓應用技巧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2.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預防

術後應用超聲測量術區的血腫,比較兩組的護理時間,與普通紗布相比,NPWT組術後血腫更少,所需護理的時間更短。文獻報道普通敷料組發生感染的風險是NPWT組的1。9倍。NPWT組術後引流量更少。手術切口術後應用NPWT,可有效緩解組織水腫,有效減少血腫形成,預防SSI的發生。

3.筋膜間室綜合徵

筋膜間室綜合的治療目的是:降低筋膜間室內壓力、維持組織灌注,筋膜間室切開術後因為面板張力的原因會造成大面積的面板缺損,會導致切口延期閉合,為閉合傷口常需要植皮等手術,因切口長期開放而存在感染的風險。

筋膜間室切開術後應用NPWT與傳統的幹-溼紗布治療方法相比,一期癒合率更高,住院時間更短。筋膜間室切開術後應用NPWT可以封閉創面,保護創面被外界細菌汙染,減輕組織水腫,減少更換敷料的頻率。

4. 護理常見問題及處理

1.術後護理“三大要點”

負壓是否正常

封閉是否良好

引流是否暢通

2.術後護理“四大觀察”

負壓源壓力是否在規定範圍中

VSD敷料是否塌陷

引流管是否被壓迫、摺疊,是否有引流物堵塞

引流液的多少、顏色、性狀,有無大量新鮮血液被吸出

3.護理“八大方法”

(1)保持負壓有效引流

負壓一般建議在-125mmHg—-450mmHg(-0。017Mpaー-0。60Mpa)之間,常用的是-225mmHg(-0。030Mpa)檢查創面敷貼是否完好,負壓是否存在,有無漏氣現象,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道,告知患者及家屬引流意義,防意外或外力作用脫管,加強看護

(2)早期沖洗,防止堵管

術後根據醫囑行0。9%氯化鈉溶液500ml或加入慶大黴素沖洗管道,滴速約10滴/分,24小時更換液體和裝置,防止感染,並維持沖洗,防止管道由於血凝塊或壞死組織堵塞。

(3)負壓引流瓶的使用

在更換吸引瓶時,為防止引流管內的液體迴流到VSD敷料內,要先夾住引流管,關閉負壓源,再更換吸引瓶;負壓引流瓶內的引流液超過1/2時應及時傾倒,防止影響負壓效果。

(4)保持引流管固定、通暢

觀察引流管有無摺疊、牽拉、管道銜接處有無鬆動及漏氣;引流管內有無液體波動;觀察整個引流管道可有血凝塊及沉澱物堵塞現象,及時清理。

(5)觀察性質與記錄

記錄引流液量、顏色、性質,如有大量新鮮血液引流出,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及時聯絡醫生處理。

(6)面板護理

易壓迫的部位,如背部,骶尾部等處,應經常更換患者體位,防止因強迫體位發生壓瘡,用墊圈,被子等將患肢墊高、懸空,以防VSD敷料的引流管被壓迫或摺疊,導致阻斷負壓源。

(7)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及粗纖維、忌菸酒、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暢,因患者需多次手術,臥床時間長,為了促進傷口癒合,對消瘦,體重下降明顯,持續貧血不能糾正,低蛋白血癥,胃納差者,可予營養支援治療。

(8)術後功能鍛鍊

目的是促進血液迴圈,防止靜脈血栓形成、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指導患者進行肌肉等張收縮運動,如握拳、股四頭肌收縮;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進行關節主、被動運動,如踝泵運動、壓床運動等。

4.故障處理方法

(1)漏氣

最常見的漏氣部位為:引流管或外固定的系膜處,三通接頭連線處,邊緣有液體滲出處,面板皺褶處,無序貼膜導致膜與膜之間有“漏貼空白”處。

處理方法:重新用半透膜密封漏氣處,若48小時之後發現小的漏氣,引流管中已無引流物持續流動,此時可不做處理,一般不影響VSD治療效果。

(2)引流管堵塞

最常見問題之一。堵塞物為血凝塊和壞死組織,堵塞時間發生在任何時間段尤其在夜間容易忽視,應加強觀察和交班,堵塞部位以三通接頭附近最多,如果有無菌三通接頭予更換,沒有的情況下,可以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針頭疏通,用生理鹽水沖洗,再次銜接緊密。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3)薄膜下積液

發生於術後1-3天內,由於薄膜封閉不嚴造成,術後仔細觀察薄膜密封狀態,若薄膜周緣和引流管翹起,薄膜下有液體積聚,關閉負壓後VSD材料復原,提示封閉不嚴,此種情況的預防辦法是術前徹底清潔創面面板,確保薄膜周緣與面板貼上緊密,術後重新進行封閉。

(4)VSD材料鼓起,看不見管型

除考慮引流管被壓迫或堵塞外,還應考慮中心負壓不夠。此種情況需要護理人員勤觀察,常出現在創面較大、中心負壓自行下降等情況下,可及時採用輪替夾閉技術或者使用多個單獨負壓源。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尤其是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時

(5)有大量新鮮血液被吸出

接通負壓源後,區域性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術後常規運用抗凝擴容藥物,存在潛在出血的危險。此類情況應密切觀察傷口引流,若引流物為持續的新鮮血液,則證明創面止血不徹底,應馬上通知值班醫生,及時、再次手術止血。

(6)VSD材料乾結、變硬

術後48h內乾結變硬可從引流管中逆向注入生理鹽水,待材料重新變軟後繼續封閉引流,48h後出現乾結、變硬,引流管中無引流液持續流出,可以不處理。

(7)感染

創面消毒不徹底、無菌操作不嚴格均有可能導致創口感染。表現為敷料內有少許壞死組織和滲液殘留,甚至出現黃綠色、灰褐色汙點,有時創口甚至會透過半透膜散發出臭味。由於負壓吸引的存在,創口一不容易產生感染擴散,但此時還是應重新消毒,更換新的引流系統

@頭條闢謠

@南方健康

@頭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