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2022-04-15由 明理故事薈萃 發表于 林業

啄黍怎麼讀

《詩經》。黃鳥篇及其賞析如下:

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穀/

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

此邦之人/不可與明/

言旋言歸/復我諸兄/

黃鳥黃鳥/無集於栩/無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與處/

言旋言歸/復我諸父/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詩經

朱熹曾對此詩創作背景做了剖析,即: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通俗點說,這首詩描述的是一個身在民國他鄉的人,他深受當地人的排擠和壓迫,不得不返回故里。實際反映了當時因戰亂而顛簸流離的生活環境,表達了詩人的悲憤之情。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人們在奴隸主的殘酷剝削以及無休戰亂的顛簸之下,被逼無奈紛紛離開故土,就這樣變成了背井離鄉的人。這些被迫寄人籬下的人們,抱著滿腔的希望來到了異鄉。他們天真地以為這些地方比故園好,卻和他們的想象完全不同,這裡的人們對他們很不友好,他們以異樣的眼光看自己,以各種方式排擠自己。詩人用黃雀指代那些罪惡,喊出了“此邦之人,不我肯穀”、“不可與明”、“不可與處”這些語言都表現了詩人的不滿、痛恨之情和急不可耐的思歸的決心。詩人透過這樣的語言告訴世人,在這世界上已經沒有一塊沒有剝削與壓迫的樂土。描繪出當時糟糕人社會和生活環境。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貪得無厭的黃麻雀,吃光了人們所有的糧食,斷了所有人的念想,然後還要和人們作對,切斷了所有人的後路,讓這些人必須離開。它們停在人們家門前的樹上,不停鳴叫著,好像是在挑釁人們,還在人們的“傷口上撒鹽”。由此,它們的叫聲讓人感到心煩也不足為奇了。“黃鳥”在此處指代的正是那此盤剝壓榨底層老百姓的人。走投無路的窮苦老百姓於是寧願離開生養他們的故土,也不願再受壓迫。這些可憐的人背井離鄉,原本是想要尋找一個世外桃源,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他們的願望根本無法實現,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在經歷痛苦掙扎之後,人們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在世上再也沒有樂土天國可以尋找。天下何處不災荒,哪裡都沒有餘糧可供他們食用,天下到處都是吃人的豺狼,哪裡都不是窮人的樂土,而且那些此邦之人也已經喪失了基本的憐憫之心,他們“不我肯穀”、“不可與明”甚至“不可與處”。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令人無奈之後,人們只能“言旋言歸,復我邦族”,就這樣人們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去,與自己的邦族、兄弟、父母生活在一起,流著同一種血液的人才會彼此照應,生活於其中才會有安全感。雖然那裡還是惡人橫行霸道,但是在那裡至少還有他們的親人和朋友。他們相信,在和親人的相互依伴中,可以尋求些許暖意,這樣的溫暖能夠給他們充滿傷痛的心以解脫的慰藉,這樣或許能有一絲生的希望。

古詩賞析:《詩經》.黃鳥篇,人們被迫背井離鄉,所以作了此詩

希望

反覆閱讀本詩,身臨其境於那個戰火紛紛的年代。飢寒交迫、戰亂紛紛的不堪生活畫面呈現於讀者眼前。這彷彿可以聽到古時人們憤怒痛哭的聲音。

透過深入閱讀,可激發人們勇於直面挑戰、珍惜當下、樂觀豁達的積極心態。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但區域性戰爭時有發生,難民問題也是值得全世界關注的國際性難題。面對這些問題,透過認真閱讀此詩,或許能找出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