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做到這九點,你的太極拳就能超越別人一大截!

2022-04-11由 陳正雷太極拳北京總館 發表于 林業

劍突歪向了右邊怎麼回事

在1925年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中,楊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極拳的十點要領,成為近代太極拳技術發展的重要規範。這些要領是:1.虛靈頂勁;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虛實;5.沉肩墜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隨;8.內外相合;9.相連不斷;10.動中求靜。

這十要在今天看來仍然有著言簡意賅的指導價值。搞清楚了它,在練習中能夠對得上它的每一條要求,那麼我們的太極拳也就鶴立雞群了。

做到這九點,你的太極拳就能超越別人一大截!

要虛靈頂勁,不要無精打采

太極是“柔中寓剛、綿裡藏針的藝術”。練太極拳要做到柔而不軟,沉而不僵,立身中正,處處有掤勁。掤勁就是勁力舒展,意氣飽滿,有向四面八方成對稱性或者說圓性運動的感覺。而這些效果與虛領頂勁息息相關。虛領頂勁顧名思義,頭向上頂的勁要虛虛領著而不能用力或者刻意。這是符合太極的陰陽理論的。即,陰陽的互相平衡而實現無過不及。

這就好比有意識的去拿筷子,但是不能這個意識上再加個力氣和意識的道理一樣。見好即止,夠用就好!虛領頂勁有助動作輕靈,勁達於梢節的作用。身弓的形成就離不開虛領頂勁的作用。所以,練太極拳時一定要注意頭容正直,提神貫頂,切不可低頭耷腦,精神不屬。所謂,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是也。

要松活自然,不要緊張拼搏

太極拳是以松靜柔化做為練拳入手途徑的運動。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遵守“用意不用力”的原則。“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誡我們練拳不要用拙力以免造成緊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松靜柔化的效果。很多太極拳習練者倒是也這麼去做了,但是卻在推手使用當中不管用。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與沒有做好含胸拔背有著很大的關係。

很多拳種以明快有力、放長擊遠為特點,比如長拳動作要求挺胸收腹,舒肩直臂,這和太極拳的要求恰恰相反。為什麼練拳要含胸拔背?就是為了一要形成背弓。二要實現氣貼於背。蓄勁如張弓。指的就是身弓。沒有身形變化形成的這張弓,那麼所謂的四肢的弓就和其它拳種沒有什麼區別了。而要想形成背弓就得拔背,拔背就必須得含胸。含胸是胸窩這裡的劍突向裡凹的同時並向下一沉。此都是意。有意的作用,再有形的相應變化,見好就止,夠用就好。

做到這九點,你的太極拳就能超越別人一大截!

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現在練拳的人們大多是腰胯緊張著的。這是練不出功夫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所在。腰這裡如果緊張不松的話,人體的平衡就會失調,變轉就不靈活,練拳涉及到轉身的動作時就無法避免左右歪斜,行為僵滯。究其原因無非是沒有做到松腰落胯。這就好似撒把騎腳踏車,如果腰不放鬆,就無法調整腳踏車在整個運動當中的方向能夠從心所欲。

因此,古譜對此言道:“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多在腰腿。必於腰腿而求之。”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會保持端正的身型。要想做到松腰落胯,有人說要透過加強樁步的力量來實現。這是不對的。應該說要透過弱化大腿承重,強化小腿支撐才能做到真正松腰落胯。腰能松下去,才能真正落實以腰為軸,腰為主宰的古訓。誰練到誰知道,想知道就得練到。變轉沒有經過腰永遠不懂什麼叫做摺疊,什麼叫做圓活之趣。

步法要輕靈,不可拖泥帶水

練太極拳有邁步如貓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一說。行功走架之時要把重心始終都能做到收放自如。有人解釋他的第四要:分虛實的時候說重心要落到支撐腿一條腿上。這樣另一條虛腿才能轉動輕靈,否則就會“上步重滯,自立不穩”。那麼,太極拳是動態的行為,在運動當中執行分虛實,這樣的說法就無法成立了。所以,這樣解釋是片面的。

譬如我們常人走路的時候,重心在兩個腳虛實變轉的移動當中就無法做到收放自如。為什麼呢?第一,練拳和走路終究不是一個目的。練拳是在有著攻防實際目的的前提下控制重心的收放尺度,而走路不存在這一點。第二,練拳的時候始終都是松腰落胯圓襠的狀態。重心的變轉實際是腰胯的抽送結果。走路則不是。如果人走路的時候能夠做到松腰落胯,含胸拔背,邁步如貓行,那麼虛實的收放就不一樣了。但那樣走路也太不像個樣子。會用腰胯則虛實的變轉就是等速等力的,說出出,說回也能回。

要勢正招圓。不要手舞足蹈

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圓形的技術應用。這個拳之所以後來以太極命名,就是因為它極為重視太極陰陽的原理,並把這種原理放到了這種拳術當中。比如任何拳術都有收放。而收放歸根結底就是陰陽。而陰陽的轉換最理想的就是在圓形當中。在其它形狀當中陰陽的變轉都會斷。斷就是空隙。有空隙則有利的時機稍縱即逝。只有在圓形當中才不會。所以,太極拳的招式都要求式正招圓。

勢正招圓就是指拳勢中正,動作圓和。動作的圓和才能將收放攏於圈內,變轉由心。我們李派太極的祖師爺曾贈與陳鑫先生的“弄圓歌”當中說的好:“我有一丸,黑白相和。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 無始無終,無右無左。 八卦九疇,縱橫交錯。 今古參前,乾坤在坐。”說的就是這個。所以,練拳一定要處處都是圓,處處都是圈。而圓圈就離不得圓心。圓心就是腰。所以說腰為車軸,四肢為車輪。內裡行的是意氣,所以又稱有氣為車輪,腰為車軸一說。只有把腰練出來,行功走架的時候形圓走圓,才能做到拳譜裡所說的無使有凹凸處,斷續處,缺陷處。這樣練出來的拳才是太極拳。

做到這九點,你的太極拳就能超越別人一大截!

要上下相隨,不要散亂分家

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周身相合。楊澄甫說:“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一切武術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勁力完整。然而不少初學者常常顧此失彼。比如在運動當中的腿快手慢或手快腳慢。或者腰手脫節的情況。

例如雲手一式。只是兩手舞動,腰不旋轉。還有的人埋頭打拳,眼不看手。例如雙峰貫耳時低頭彎腰;搬攔捶時手向前攔,頭向後看。更多的都是腰根本就沒有任何動靜變化。上下想相隨,離開腰就必然會分家。腰的作用在太極拳裡最是重要了。所以古代傳下來的十三勢從第一勢定勢當中的無極樁裡就開始練腰,隨後的十二個勢也無時無刻不在開發著腰。以便為更為複雜的拳套學習打下好的基礎,形成肌肉記憶。刻刻留心在腰間,說的就是腰對於上下相隨,最終練出周身一家,整體合一的效果的重要性。

要虛實互變

楊澄甫先生說“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他還說太極拳“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與之俱合,內外合為一氣”。這說的真的是太對了。古譜有言: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李亦畲先生經驗談也說的極好: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騰挪;實非全然站煞,精神要貫注。這也叫做: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說的實際就是沒有絕對的虛實之分。內裡的意和外在的形要相合,不能相離。否則實就是死站,虛就是浮擺!

要氣力相合,不可努氣憋氣

現在有些人教拳要求配合呼吸。這是不對的。很多人對此不解,甚至盲目相信。請問教你的人和過去的老拳師們哪個功夫更好,純度更高呢?這不言自知吧?在過去的拳論當中可沒有一個是這麼要求的。其實太極拳是最講呼吸自然的。拳論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也是最講究松的。你配合呼吸的運動就會導致滯,滯就是僵緊。

松我們都很不好做到和保持長久性,習練的人若是再配合呼吸,那麼你就一輩子也無法進入太極的這個門。當功夫練到相當程度,有哼,哈,咳的用氣之技法,但這是使用之法,是為了加大打擊的力度和不同的打擊效果,用法和練法在太極拳當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練法是為了用法打基礎,用法是對練法的提升。

做到這九點,你的太極拳就能超越別人一大截!

要樹神韻、重氣勢,不停留於表面外形

楊澄甫指出“太極拳所練在神”。很多前輩也強調太極拳“重意不重形”“不在形式在氣勢”。這不是說動作外形不重要,而是說技術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要把重點放到精神上和氣勢上,力求流暢自然,從容自由。太極拳和一切文化藝術一樣,僅有外形和技巧是不夠的,只有用心靈去感受,用神韻去表現,用情感去塑造,才能登上神形兼備的藝術高峰。

太極拳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這門學問有著完整的進階習練體系。現在我們之所以練拳很久也達不到理想的程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練的都是掐頭去尾,殘缺不全的內容。在過去學太極先從無極樁開始,透過無極樁實現真正的松。在松當中把太極勁練出來,然後透過腰把腳下的力能夠傳導上來,這也叫做借地之力。十三勢的五步就是專門幹這個活的。然後再透過十三勢的八門把腰腿的勁傳到身體的八個部位上去。此後學習拳架子,就是所謂的拳功一體了。練拳沒有功,到老一場空。一樣的時間付出,匆匆歲月,為什麼我們要重蹈覆轍,重複著之前的人們沒有成功的那種固執的練習程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