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知識是如何被創造的

2022-03-28由 方寸筆跡 發表于 林業

知識效應什麼意思

知識是如何被創造的

我們提到的知識,一般都是在交流和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可以是對書本上知識的實踐,也可以是在交流中從他人那裡獲得。

我記得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有一個場景片段:哈利因為沒有魔藥課教材,上課時從舊書中拿到了破舊的“混血王子”早年的課本,課本中“混血王子”在課本內容旁邊記錄了非常多自己實踐中得出來的總結,與書本中內容並不一致,比如在獲取瞌睡豆的汁液的時候,書本上寫著用切的方式才能出汁,而“混血王子

標註的是用力擠壓才會出汁,哈利使用了“混血王子

的方法而迅速拿到了課堂獎勵 —— 福靈劑。

其實這一段就是哈利對如何拿到瞌睡豆汁液知識的實踐,他是從直接從“混血王子

的歷史經驗中獲取的,而“混血王子

則是用自己的資源創造的知識。只是,

混血王子

並沒有從根本上創造知識,在對書本上已有知識的進一步實踐和總結之後,也是從經驗中創造的知識。

書本中的知識,同樣是經過作者之手,將以他的背景對事情的認識,條理化輸出,形成代表作者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法則。很多人在閱讀和學習中教條地把書本的知識奉為真理,張口就是書裡怎麼怎麼說,不對書本中的知識再次加工和實踐,思維封閉在書本提供的範圍內。人不是記憶和背誦的機器,不是復讀機,人是在特定場景中能對不同的資訊和知識進行自由地組合,會產生主觀的洞見、直覺和預感,即便這一切的過程並非是可感知的。這些洞見、直覺和預感,其實就是我們用自己的背景和當下特定的環境所創造出來的新知識。

要創造知識,就要對知識共享有所瞭解。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學習方法不同,對事情反思的深度也不同,在我們的社交過程中,就會感受到來自他人不同價值觀取向所帶來的不同觀點的態度,在感受到不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自身知識與外界知識的交換過程。知識的交換不同於是實物的交換,

實物的交換是這樣的:

我給你一個蘋果,你給我一根香蕉;

這時我失去了一個蘋果獲得

了一根香蕉,

失去了

一根香蕉獲取了一個蘋果,有得也有失

知識

是疊加的,是在交換過程中進行復制和融合,我

付出了我的觀點,我收穫了我的觀點+你的觀點,再透過對兩種觀點的反思,創造出新的知識。

網際網路中資訊的體量已經日趨倍增,人們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在網際網路上釋出自己的態度,網際網路中勢必就會充斥著非常多低質量的言語;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因為使用者的易觸達的特點,很多的人就會把自己的態度整理文字,來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交換彼此的知識。Blog、Newsletter、公眾號等形式中存在許許多多值得學習和探討的觀點。就此來說,從網路上有效地摘錄,會是現代最快速知識創造的基本工具,然而摘錄並等於全文複製,很多工具提供了全文儲存的功能,其產生的效果是:儲存了=學會了這種心態,而摘錄所帶來的效果,是在特定場景下對特定知識的記錄,進而透過引用的方式結合自身背景產生創造新的知識。

在知識創造之後,並非到此就結束了,同樣面臨著新創造知識的驗證。這時就需要一個能夠相互交流討論的場,用於形成知識創造的螺旋,不斷創造和驗證知識。

方寸筆跡是以知識創造為背景的產品,不

單純

是一款筆記應用。目前我們正在建立知識創造的環境,微信端和瀏覽器外掛端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資訊摘錄,引用功能形成了對摘錄資訊原文的知識的進一步創造,正在測試中的團隊版就會形成一個使用者得以相互傳達碎片化知識創造的場,為下一步知識的完整提供成長的空間。當然還有許多正在論證中的功能,我們也在嘗試將更多的學術理論應用到方寸筆跡中,為知識的創造提供更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