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2022-03-04由 茶友集結號 發表于 林業

櫟壤怎麼讀拼音

世界經典茶書《茶經》

《茶經》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陸羽,(733年-804年)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對茶葉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760年,他從棲霞山麓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耗時著成《茶經》,使茶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對世界茶文化產生深刻影響。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有“茶山御史”之稱。

01 作者簡介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02 內容簡介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茶經》堪稱茶界《聖經》。《茶經》作為文化符號呈現出來的大氣之美、探索之美、精雅之美、敬畏之美、理性之美,獲得歷史與世人的普遍認同。

03 釋義導讀

《茶經》之前,中國人的茶飲活動已經延續了六、七千年,但是先民的茶飲感悟,鮮見於邏輯的整理。前人留下的,基本上只有感性的隻言片語。即使文學藝術方面,魏晉之際已經有《文心雕龍》那樣的學理的、系統的專著,茶學領域也只是到了《茶經》這裡,中國茶人才發現理性的美麗,中國人才發現:原來茶學可以這樣研究。

理性之美

《茶經》作者陸 善於在審美中經營心緒,為了達到“物盡其妙”的理想,《茶經》對茶之出、之採、之造、之具、之器、之源、之水、之煮、之境,都有自己的精緻設計與苛刻要求。這在當時引領了社會的文化風尚,並由此引發了商業、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對茶事的關注與介入。《茶經》之後,茶學論著和其它形式的茶飲藝術作品——從詩歌到繪畫,都更多地強調茶飲的藝術品味。在歷史文化的視角下,這一點意味著《茶經》宣告了茶飲領域迎來了自己的審美時代。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精雅之美

《茶經》每個方面的創見都依據於茶飲的健康、愉悅功能。正因為這份可貴的敬畏,《茶經》才有諸如“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的精微發見;才有繁雜的採製工具;才有對“精華之氣”的考察研究。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對美的敬畏,可能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而《茶經》仍在卻提示我們,同樣在昌盛、自由的唐朝,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的時代,自信並沒有消解敬畏精神。

敬畏之美

《茶經》毫不避諱地把陸羽自己的烹茶方法命名為“陸氏茶”,與“伊公羹”並列刻寫於作者所設計的風爐上。對於七千多字的第一茶學專著,陸羽充滿自信地以“經”命名自己的作品,這更需要勇氣和自信。《茶經》之後,中國又不斷冒出新的茶學專著。就連大宋皇上趙佶也只能以“論”字命名自己的作品曰《大觀茶論》。中國文化的謙卑意識在思想上成功地制約了文人自由表達的慾望,而陸羽則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則顯得尤為獨特。他雖口吃出身,棄嬰出身,戲子出身,但他似乎從來都沒有缺少過自信與大氣。《茶經》正是這種大氣之美的體現。

大氣之美

《茶經》是探索精神的產物。為了寫好《茶經》,陸羽20多歲即開始了自己的探茶之旅。他北上信陽,西進秭歸、襄陽、巴山峽川、宜昌,南達廬山、南昌、肇慶、廣州;東進江蘇茅山、長興、吳興。此間由於陸羽需要不斷地更換住所,所以他也就必須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面對不同的風俗習慣,面對不同的人生際遇;為了寫好《茶經》,陸羽更要像神農嘗百草那樣品嚐各種茶葉,他需要思考各種採製工具、烹茶器具的製作;他甚至要像哲學家那樣面對各種形式的流水,思考天人的關係。《茶經》的準備、寫作、修改和完善,歷盡挑戰與艱辛,而把這一切化為神志的愉悅,只有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探索。把《茶經》視為探索之美的茶學呈現,這一點毫不過分。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探索之美

《茶經》寫作過程前後經歷了近三十年時間。其間陸羽經過初學茶啟蒙、品泉問茶、出遊考察、潛心著書、補充豐富成書等幾個階段,最終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左右完成了這部劃時代鉅著。由於陸羽的誠信人品以及對佛學、詩詞、書法的造詣,特別是淵博的茶學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為他在各界贏得了崇高的聲望。陸羽《茶經》完成後,社會名流們爭相傳抄,廣受好評,使得陸羽的聲譽日隆。

陸羽的晚年,仍然是四處出遊考察,先後到過餘杭、紹興、無錫、宜興、蘇州、南京、上饒、撫州等地,最終返回湖州。貞元末年(公元804年)陸羽走完了他一生輝煌的問茶之路,悄然逝去。基於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

《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它至少至今仍具有三方面的意義:

一是《茶經》引發了茶人的行為仿效;二是《茶經》已成為茶人的精神崇拜;三是《茶經》延續為茶人的情感敬畏。

總之《茶經》,是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首部茶學專著,被譽為“茶學經典著作”。

世界茶學經典《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