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2022-03-03由 歷史蘇人說 發表于 林業

歐洲產油嗎

陽光盡情傾瀉在這片土地上。海拔2543米的摩爾達維亞努峰俯瞰著一派物產豐裕、由溫暖溼潤的海洋季風和乾燥寒冷的內陸氣旋交替控制著的平原地帶。這片被稱作瓦拉幾亞的平原位於著名的藍色多瑙河的下游區。在東邊的摩爾多瓦高原、東南的多布羅加丘陵和北邊的特蘭西瓦尼亞高原的簇擁下,瓦拉幾亞平原就像是被環抱的一片淨土。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瓦拉幾亞平原位於羅馬尼亞的東南方。羅馬尼亞,她不愧是巴爾幹半島的一顆明珠。多瑙河、喀爾巴阡山、黑海,賦予這個國家足夠的迷人意境和誘人的財富。在遠古時代,這裡就以擁有眾多金礦而以“幸福的達契亞”之稱而聞名四方。雄奇的喀爾巴阡山蘊藏著奇妙的寶藏,因為陸續在這裡發現了煤、鐵和黃金,這座大山被羅馬尼亞人親切地稱為“綠金寶庫”和“羅馬尼亞的脊樑”。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儘管瓦拉幾亞平原在上述礦藏方面所擁有的“份額”不多,不過陽光、空氣和水賦予這片土地以另一樣禮物:葡萄美酒。自然條件是如此適宜栽種葡萄樹,以致在2000年前這裡就有大規模的葡萄酒生產了。羅馬尼亞能成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出產國之一,瓦拉幾亞的葡萄酒廠貢獻最大。這塊土地上的葡萄酒簡直應有盡有,從幹葡萄酒、香檳白葡萄酒到馥郁葡萄酒、清香乾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等等無所不包。世代以來,這裡的子民們繁衍、勞作、生息著。他們感謝上蒼賜下的無盡物產,他們辛勤開拓勞作,同時為捍衛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惜一戰。公元2世紀初,羅馬軍團經過多年苦戰,才在最後時刻勉強徵服這塊“蠻族之地”。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達契亞戰士的勇悍給征服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傳統一直傳承下來,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雖然並不特別出名但身著紅底繡花民族服裝的羅馬尼亞戰士被公認為是帝國東南邊陲“最忠實的”的守衛者。然而,這些子民們不知道,另一種巨大的、前所未有的財富正在他們的腳底下靜臥著,而且,已經持續了數千年。1856年夏季的一天,位於瓦拉幾亞中部的普洛耶什蒂(Ploesti)地區的布庫雷什蒂鎮上有了一點小小的騷動。原來,鎮上的能工巧匠利用一隻蒸餾釜,煉出了全羅馬尼亞第一桶燈用煤油。這樣一來,鎮上的人家和街道都能用煤油燈來照明瞭。那時,用石油提取燈用煤油的技術剛發明不久,這個“亮起來”的小鎮的經驗迅速傳開了。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早就有一些關於此地出產石油的記載了。差不多兩個世紀以前,一位名叫巴迪納斯的傳教士曾在自己的手記裡寫道:“普洛耶什蒂的一些地方,當地人挖坑撈取石油。”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同樣的記載出現在1716年,一位摩爾多瓦的親王寫道:“莫伊內什蒂附近的塔斯勞河兩岸有油苗,當地人用溢位地表的原油來潤滑他們的馬車軸。”普洛耶什蒂這個名字註定要聞名遐邇了。因為石油這種東西,在全球邁入工業化背景下的19世紀裡的價值,已絕不可能是“潤滑馬車軸”而已了。普洛耶什蒂這座未來的石油城,地近羅馬尼亞東南著名的山地旅遊區普拉霍瓦河谷,南距首都布加勒斯特約55公里。隨著石油被發現,屬於這座城市的黃金時代隨之來臨。1857年,這裡建成了第一座煉油廠,當年產原油275噸。要知道,美國人在整整2年後才打出自己的第一口油井。並不出人意料的,境外熱錢很快蜂擁而至。英國人的嗅覺最靈敏,他們率先出資700萬列伊(羅馬尼亞貨幣)創立了羅馬尼亞第一家石油公司沃萊欽石油公司,同時期另一家資本金150萬列伊的索伊茲公司的背景同樣來自英國。接著到來的是奧地利人,他們出資200萬列伊成立了蘇查德公司。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不過,在所有這些公司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則是一家德資公司斯泰瓦·羅馬納(Steaua Romana)公司。它起初是在1896年由奧地利資本成立,之後由於被德意志銀行購得大部分股份而變成德資企業。這家公司不僅建有煉油廠,而且對部分油田擁有直接控制權,它在整個羅馬尼亞石油工業中的佔比一度高達60%。一系列外國資本的注入,直接刺激了普洛耶什蒂的石油產能迅速飆升。1896年,羅馬尼亞全年僅僅生產了8萬噸原油,這個數字在1900年就達到了24。7萬噸,使這個國家成為僅次於俄國的全歐第二大產油國。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德國公司獨自坐大的局面在20世紀初葉被打破,美國的標準石油公司和英國荷蘭聯營的殼牌集團分別在1903年和1910年開辦了羅美(Romano-Americana)標準石油公司和阿斯特拉·羅馬納(Astra Romana)公司。這兩家公司後來先後成為普洛耶什蒂最大的煉油廠。在德、美、荷三大公司的運作下,羅馬尼亞在一戰爆發後的1915年的石油總產量達到了158。8萬噸。1916年8月,羅馬尼亞在幾經猶豫之後向奧匈帝國宣戰,但她緊接著就遭到了優勢德軍的入侵。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數月後,德國人就進佔瓦拉幾亞平原,幾乎將那裡的石油生產設施全部掌握。羅馬尼亞對同盟國的宣戰,其實恰好給了覬覦此地已久的德國人一個行動的藉口。不過,羅馬尼亞人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已經開始破壞油田。他們把所有能找得著的東西——磚頭、石塊、廢鐵、沙土、舊鑽頭——全部填入了油井。在這輪破壞中,70多座煉油裝置被炸燬,80多萬噸原油被燒掉,德國人面對一座幾乎毫無用處的油田。幾乎用了5個月,入侵者才勉強在區域性恢復了石油生產。結果,1917年的原油產量還不到1914年的1/3。這是普洛耶什蒂油田第一次因德國的戰爭行為而遭到劫難,儘管其立場和原因和後來的第二次劫難恰好相反。一戰結束後,羅馬尼亞開始著手恢復被破壞的生產設施。作為戰勝國之一,普洛耶什蒂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一方面,德資公司被判定為“敵產”而由國家沒收,另一方面,其他外資公司大量湧入。到1923年,羅馬尼亞一共有178家公司和63家煉油廠。石油產量在1924突破了戰前水平,達到186萬噸之多。兩次大戰之間的1926到1934年,被稱為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的“黃金時代”。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此時期裡,最活躍的是殼牌集團的子公司阿斯特拉·羅馬納,它引進的多項新技術使當地的石油產量不斷創下新高:1926年產油324。4萬噸,1928年產油428。2萬噸,1930年產油579。2萬噸,1932年產油734。8萬噸,1936年更是高達870萬噸。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本身則成為全歐洲首屈一指的煉油廠。於是,經過艱苦努力的羅馬尼亞再次成為歐洲僅次於蘇聯的最重要石油生產國;然而,幾乎和這個國家上一次達到此成就時的國際情勢一樣,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陰雲已經聚攏。在即將來臨的這場戰爭中,70公里長、25公里寬的普洛耶什蒂地區將成為交戰一方的能源基礎,同時成為交戰另一方的重點打擊物件。這片幸福土地的空前劫難,命中註定。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

二戰前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德之間各送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