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當中華白姜遇上學藝術設計的小姐姐

2022-02-27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林業

合肥哪裡有賣中華白姜

當中華白姜遇上學藝術設計的小姐姐

胡婷婷在檢查收穫的白姜。

掃一掃看影片

每天,26歲的安徽銅陵創業青年胡婷婷都會來到工廠,與白姜“親密接觸”。她要看看工人的生產情況,檢查產品製作流程和包裝、發貨、庫存情況,還要接待不少慕名而來參觀的年輕人。

“只有和產品待在一起,我才有思路和靈感。每天都要琢磨如何拓展銷售渠道,產品如何迭代,讓白姜從形式、功能、種類上創新,真是操碎了心。”胡婷婷感慨道。

她的創業專案和工廠位於銅陵佘家大院村,背靠青山,四周環繞著樹林、竹林,面積約200平方米。工廠設計風格文藝清新,更像是一個工作室。佘家大院村是銅陵白姜的特色產地,銅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品質上乘,有“中華白姜”之美譽。北宋年間,銅陵白姜被列入朝廷貢品。其加工製作技藝是“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從學藝術設計的小姐姐,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姜農,胡婷婷已經習慣了農業創業的艱辛,“我們目前白姜種植面積4畝左右,每年的產量約1萬斤,收購農戶生薑1萬斤。希望明年能翻倍。”

有困難算什麼?我偏要種生姜

從小在佘家大院吃著白姜長大,胡婷婷對白姜有特殊的情感。

“大院村土質肥沃、氣候適宜,特別適合生薑生長。銅陵姜農有獨特的栽培、加工技藝,加工後的白姜晶瑩透明、芳香四溢、脆嫩爽口。”胡婷婷介紹,姜閣保種催芽、深翻高壠栽培、空中搭棚遮陰,銅陵姜農的這三項栽培絕活都獨具特色,是全世界獨有的技術。

大學畢業後,胡婷婷在成都工作。在一次家庭聚會上,長輩們告訴胡婷婷,因為技術要求高又太苦太累,秉持古法種植生薑的人越來越少,再過10年,或許就沒人會種白姜了。

據瞭解,銅陵白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以及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業發展“後勁不足”。

不想讓延續兩千多年的白姜文化慢慢被遺忘,胡婷婷決定跟父母學習種白姜,讓白姜迸發新的活力。

她覺得,長輩們銷售白姜的方式傳統且原始,就是直接賣掉地裡長出的生薑,這無法提升銅陵白姜的附加值,也無法讓消費者深刻感受白姜深厚的文化底蘊。

2018年,她正式辭去工作,返鄉創業第一件事就是“擁抱”姜田。但是把身份完全轉變成“農民”,胡婷婷可花費了大力氣,第一次下地的她,就被鋤地這個基本功給難倒了。

種生姜的鋤頭比一般鋤頭更重,女孩子一般掄不起來,婷婷使用鋤頭的姿勢也不是特別正確。夏天天氣炎熱,沒幹一會兒,胡婷婷就累得精疲力盡,手掌也被磨出了水泡。

更大的阻礙來自村民和父母,看到在田裡幹活兒的婷婷,來往的人總時不時議論幾句:“一個小姑娘上班上得好好的,幹嗎要回來種地,是不是在公司混得不好?做農業能有什麼出息?”

作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婷婷肩負著家人很大期望,她的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女兒要放棄高薪工作,回來做這麼苦的事。“但我從來沒想過放棄,我認定自己的創業路,就要種生姜。”胡婷婷說。

“我從長輩身上學到,做農業需要極大的耐心。每年,生薑產出只有一季,卻要花全年的時間來悉心料理,同樣的動作和工作流程要重複多次。”胡婷婷每天都要去姜田觀察生薑生長狀況,看看水分夠不夠,光照夠不夠,有沒有病蟲害……往往回來以後衣服上都是泥巴,夏天衣服會汗透幾遍。

光有耐心和毅力還不夠,玩轉網際網路思維

胡婷婷的父母種了一輩子生薑,憑手藝和經驗吃飯。胡婷婷跟在父母后面,記錄白姜種植的完整過程,詳細瞭解需要注意的細節,梳理出相關量化資料。經過近一年的反覆實踐和觀察,胡婷婷總算掌握了一些古法種植技術。

父母被女兒的執著所打動。他們開始傳授一些寶貴經驗給女兒,比如對於時令、天氣的把握。

“老一輩種姜人養成了靠身體感知大自然溼度、溫度變化的習慣,而我只會看天氣預報。”胡婷婷介紹,父母會判斷天氣,在頭天晚上或第二天清晨幹農活兒前,就做好相關準備和預案,來決定農業生產該怎麼進行、怎麼實時調整,這讓她受益匪淺。

2018年9月初,胡婷婷悉心照料的生薑收穫了,她形容:“感覺像自己孩子的出生一樣高興!”

生薑種出來了,開拓銷售渠道也是個難題。剛開始,胡婷婷到處找親戚、朋友、同學去推薦產品,但這些力量遠遠不夠,她需要更多渠道和新客戶。

“種地靠體力,銷售、推廣考驗腦力。只要遇到有意願的客戶,我們都會磨破了嘴皮子介紹,想方設法讓他們嘗一口。很多人對新興的品牌並不感興趣,我們就把產品免費送給他們試吃,只要有一個回頭客,我們都非常開心。”胡婷婷說。

如何在同類產品中體現差異化,她摸索出來一條路子: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去“重構”一款農產品,讓產品像一個藝術品、工藝品或者“禮物”。同時要讓人充滿想吃的慾望,吃了還想吃,吃完還想分享給其他人,真正打動消費者。

2018年10月,胡婷婷的老公程陵也返鄉了,幫她一起創業。他結合所學新媒體制作與開發知識,為產品設計、後期運營、品牌形象出了不少點子。

平時,程陵還會剪輯、製作短影片,開發小程式,讓受眾增強對白姜的體驗感。很多創意,夫妻倆會一起討論、交流。儘管也有意見不一的時候,但二人經過“爭吵”,會很快達成一致,“這和做藝術設計一個道理,反覆打磨才能出精品。”

經過反覆磨合,他們將創業品牌取名“山禮”,將產品比喻成“大自然饋贈的禮物”。“第一篇微信公號推文發出後,閱讀量竟然有5000多,評論區很多留言都鼓勵我們堅持下去,傳播銅陵白姜文化,給我們鼓勁兒。”胡婷婷回憶。

那段時間,胡婷婷經常熬夜設計產品包裝,反覆修改。有趣的包裝和創新的傳播思路使她的創業產品脫穎而出,第一個月就獲得20萬元的銷售額。此外,她還做電商,開淘寶店,嘗試微店和小程式,讓白姜產品插上網際網路翅膀。

讓人們在吃的同時感知傳統文化

“我身邊搞農業創業的青年越來越多,但大家普遍面臨推廣等難題。”創業3年多來,一些銅陵本地年輕人返鄉,加入胡婷婷的創業團隊。目前,核心團隊5個人都是90後,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改變人們對於生薑的固有認知,讓人們在吃的同時感知傳統文化。

白姜種植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且古法種植技術要求嚴苛,一不小心就會讓白姜染上瘟病、減產,這也是胡婷婷目前面臨的另一個痛點。

“我們和姜農合作,收購生薑作為原材料,並從村裡挑選制姜高手到工廠工作,帶動當地就業。”胡婷婷希望能帶動更多年輕人學習種植白姜,助力鄉村振興。

胡婷婷介紹,白姜的收購和加工都很有講究。“我們的收購價是15元一斤,和市場中後期價格基本持平。還會在生薑上市前一星期,專門去姜農的田地裡檢視生薑生長情況,分別去拔一兩棵姜,仔細觀察姜的品質”。

此外,在每年秋天,生薑收穫的季節,她會特地將村裡50歲到75歲左右的制姜手藝人集中請到工廠,幫助制姜,確保生產質量。老制姜手藝人也很樂意前來幫忙,看到村裡年輕一輩人認認真真種生姜,他們十分欣慰。

“我們的白姜只在晴天製作、加工,確保至少3個小時的陽光光照,所有的白姜都是純人工手撕出來再裝瓶醃製,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胡婷婷介紹,自己只選用原產地佘家大院的生薑,用完全的古法工藝進行手工制姜,不會新增任何新增劑,並且有自己獨到的醃製配方,這些都有別於市場上一般的白姜加工工藝。

此外,胡婷婷吸收一些村裡的剩餘勞動力來廠裡做工,從事包裝等一些工作,讓他們有事可做。

“未來,我們要讓更多人瞭解生薑,讓大眾知道,我們年輕人也願意且能種好生薑。”胡婷婷夢想著,自己的品牌能讓銅陵白姜文化發揚光大,讓白姜走出大院,走出銅陵,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