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重慶掌故|江津有一條“張孝溪”

2022-02-12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黃竹李怎麼醃製

「本文來源:華龍網」

江津人不知張孝溪,不知臥牛灘,更不知這裡的故事。

這故事然發生於元末明初,但在清代乾隆、道光、光緒以及民國時的《江津縣誌》均有記載,簡直是大書特書。我是從這些史志上讀到這故事的。因為發生了這故事,所以才有張孝溪,才有臥牛灘。

張孝溪在哪?臥牛灘在哪?回答說在重慶市江津區筍河上。但筍河流長200多公里,源於貴州,縱流習水、江津兩區縣,注入長江。筍河上張孝溪在那?人們不知道!百度裡也沒有。至於臥牛灘也是無人知曉。

因為張孝溪這故事很感人,所以我決定覓跡尋蹤。

向江津境內高人打聽,他們搖頭,說沒有聽過這名。向地方史志專家諮詢,他們查讀了江津地方史志後說有這事有這名,但不知何何境處。向民政局地名辦的同志打聽,他們翻閱了地名手冊後,回覆仍沒有。

這流傳了四五百年的故事怎就斷了?我鬱悶。我想利用某個節假日,徒步從筍河的盡頭走到源頭,尋找張孝溪,尋找臥牛灘,尋蹤這個故事的“原產地”。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清末刊行珍本《江津鄉土志》,書中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重要的是書中說明了這個故事發生於“縣南一百五里李市場側近筍裡八都”。這下有些眉目,我多方向李市場老街坊、老村民打聽,但他們仍不知。

我又翻舊書,查到明清時江津縣劃分為筍、杜、思“三里”,下轄十二都,李市場側“筍裡八都”在今李市鎮沙埂鄉和兩岔鄉之間的筍河一段。

於是,我託李市鎮文友侯兄向筍河沿岸的沙埂鄉和兩岔鄉打聽。終於,候兄傳來話,說雖然沒有查到張孝溪,但查到在沙埂鄉筍河上游一個叫大地壩的對岸,古有一渡口,名叫石牛灘,又名臥牛灘,不過早廢棄,現名也不存。

我決定去尋找。

上週日,我與候兄等一行來到沙埂場。在這裡搭上一條機動小船,船上有十來人趕場回家的村民,都在60歲上下,座在我身邊的可能有70多歲。在駕駛室專心開船的叫幸亨祥,也是50多歲的漢子。見我們這些陌生人,他們就問我們去那?我們沒直說,問大家知道不知道哪是張孝溪?大家搖頭,一會兒你看我,我看你。再問大家知不知道臥牛灘?大家都說不知。

候兄有辦法,他啟發式地問開船的老幸:上游大地壩對面的小渡口很早前叫什麼?老幸是個老艄公,對筍河的水名灘名很熟悉。他說,具體叫什麼不能肯定,好象聽上輩船人說過,幾十年前叫臥牛灘。不過現在早沒這個叫法,這裡也不像個渡口了,只是一片荒灘野竹……

重慶掌故|江津有一條“張孝溪”

幾個年紀大點的才恍然大悟,記起早前哪裡叫臥牛灘。一老村民說:這裡河邊原有一尊巨石,很像一頭半身淹在水裡洗澡的大水牛,“牛角”露在水面。當時這裡是一個很熱鬧的渡口。在解放後不久,下游沙埂鄉築堤修電站,水位上漲,將這“牛”淹入河底,這名也沒了。

原來如此。

我們在船上觀賞著兩岸的風光。茂密的綠竹簇擁著這蜿蜒的河流。新長出的長長的尖尖的竹筍一排排挺立,猶如立正的哨兵。船過上河嘴,左彎右拐,沿山腳而行,近一個半小時,終到一開闊溪岸。老村民蔡佑華說:這裡是大地壩,地平肥沃,解放前多住大戶人家。大地壩對岸就就是你們要找的臥牛灘,現在全無了。至於張孝溪,就真的不知了。

船開了過去。這裡只是一片悽悽荒草,有幾簇高低不一的水黃竹,沒一點渡口影兒。原來臥牛灘就在這裡,石牛被溪水淹沒於下,現在只見靜靜的河水。

我凝視著這被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地方史志大書特書的地方,聯想著當年這裡的熱鬧和神秘。於是,給大家講述了這裡的故事……

元末時期,江津縣天災兵禍,連年不斷,哀鴻遍地,民不聊生。當地一個40歲的張姓村民,為躲避兵禍,為餬口,揹著80多歲的老母,含辛茹苦,外出逃難。十五年後他得知明兵平蜀,天下初定,就欲將已九十高齡的老母親揹回老家頤養天年。背至筍河,突遇溪水大漲,難以過河。老母說:我老了,連累兒子至此。今隔河一水,是天意不讓我回家。。她叫兒子自個想法過河回家。兒說:生養我者母也,我怎不將老母揹回?而隔岸丟棄老母行大逆不道之事!於是他用肩膀託著老母躺水。水越漲越高,快淹至肩背。他用盡全力將老母託舉。水要淹至他頸項時,突然感到水中腳下隱隱有石包墊載著他慢慢移動。他終於過河,母子二人無恙。但回頭看一看,河中有一石牛斜臥水中。原是水中石牛助他們過河。

此事越傳越廣。於是縣裡的舉人秀才們將此處取名為臥牛灘,修船立渡。又因張姓村民孝感於天,大家就叫他張孝子,真名反被人所忘卻。這段河流又被人們叫為張孝溪——這個故在巴蜀地區流傳了幾百年。

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一乘船村民說,難怪這裡姓張的很多,是大姓呀。一老太婆則問:你是不是瞎編的喲?我說,這不是我編的,這麼多個朝代的史志上都有記載,以書為證嘛。我還舉證說,清代江津縣城學宮外右側建有忠義孝弟祠,乾隆時,有15人之靈牌位入祠受縣人祀奉,張孝子靈位排列13,此祠民國在還在。

我還告訴大家,明代永樂年間江津舉人、後來作應山縣(現湖北廣水市)訓導的王珙,當時就是聞名巴蜀的詩人,他為此曾作《臥牛灘·張孝子故續》一詩。後來詩被收入清道光年間的《江津縣誌》。詩曰——

母子臨流殞命時,此時只有老天知。

牛郎不化江中石,魚腹應嘗水底屍。

盛事一場遺舊志,清風千載有新詩。

筍溪萬古流不盡,大節高名應共之。

找到了張孝溪、臥牛灘,我興奮不已,大家聽了張孝子的故事,也很激動,紛紛在此拍照。一個村民說:這故事感人,現在的娃子應好好學學。

侯兄是個文化人。他說:應該在此處立一塊碑,刻上這故事。這故事傳了幾百年,但今鮮為人知,應申請“非遺”保護,將這個故事傳下去。立碑、傳承——這建議很好。

重慶掌故|江津有一條“張孝溪”

(作者:龐國翔,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津區文化旅遊委調研員、江津區作家協會主席)

原標題:走進人文江津之十:江津有一條“張孝溪”

【免責宣告】上游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訊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絡上游。

重慶掌故|江津有一條“張孝溪”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