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2022-02-12由 超級雲課堂 發表于 林業

蚜蟲的觸角是什麼形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物種日曆 Author 三蝶紀

作者:三蝶紀

每當春暖花開之時,蜜多的花上都少不了嗡嗡飛舞的蜜蜂。可是,你看到的都是蜜蜂嗎?仔細觀察,這些“ 蜜蜂 ” 裡沒準就混著最常見的李鬼——黑帶食蚜蠅(Episyrphus balteatus)。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會餐中。圖片:Quartl / Wikimedia Commons

Bee or not bee?

黑帶食蚜蠅是雙翅目食蚜蠅科的一種小昆蟲,英文名叫 marmalade hoverfly,廣泛分佈於古北區,從亞洲北部到歐洲到非洲北部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黑帶食蚜蠅體長約 1 釐米,腹部橙色,背面帶有數條黑色的橫帶,所以它的肚子和蜜蜂、胡蜂等會蜇人的蜂類很像。食蚜蠅對蜂的模仿不止於外形,有研究顯示,一些種類的食蚜蠅,飛行時翅膀的振動頻率和胡蜂很近似,這是一種聲學擬態,發出類似胡蜂的 “ 嗡嗡 ” 聲音,嚇跑捕食者。

說完了相似的地方,我們就來找茬吧,怎麼區分蜜蜂和食蚜蠅呢?其實很簡單,首先可以看頭部,食蚜蠅的觸角是具芒狀觸角,短短的,上面有芒刺。蜜蜂、胡蜂的觸角是膝狀觸角,或稱肘狀觸角,長而彎折。其次可以看翅膀,蜜蜂、胡蜂都有兩對翅膀,而食蚜蠅只有一對前翅,後面那對翅特化成了一對火柴棒狀的平衡棒。認準這些特徵,區分它們就是很容易的事。

具芒狀觸角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很短,只有三節,每根觸角上面生有一根硬毛,稱為觸角芒。圖片:Andr é Karwath aka Aka / Wikimedia Commons

膝狀觸角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相當長,中間有個明顯的彎曲,像膝蓋一樣。圖片: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Commons

黑帶食蚜蠅的一生

我們對小時候吃過的乾脆面、辣條念念不忘,但對於昆蟲來說,小時候和長大之後喜歡的食物完全不同,是常有的事。黑帶食蚜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大人 ” 吃花蜜、花粉,“ 小孩 ” 吃葷。黑帶食蚜蠅的雌蟲常常將卵產在蚜蟲聚集的葉背、葉柄、花梗等部位,幼蟲剛孵化出來,就可以享受蚜蟲大餐了。

蠅的幼蟲俗稱蛆,食蚜蠅的蠅蛆看上去比普通的蠅蛆更 “ 多彩 ” 一些,呈半透明乳白色,上有細條紋,頭小體鈍圓。別看食蚜蠅幼蟲其貌不揚,體長就幾毫米,吃蚜蟲的能力是沒話說的。它們一共有三個齡期,孵化後是一齡,蛻一次皮變成二齡,再蛻一次皮變成三齡幼蟲。三齡幼蟲一天能吃 200 只以上的蚜蟲,吃的蚜蟲種類也很豐富,超過 30 種。雖然黑帶食蚜蠅的幼蟲沒長腿,但是它們行動也挺靈活,在蚜蟲堆裡混著,找到目標後就用頭部的口鉤刺破蚜蟲的面板,吸乾蚜蟲的體液,將其變成一具空殼後丟棄。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食蚜蠅科的幼蟲在捕食蚜蟲。圖片:Nature in Motion / youtube

三齡幼蟲到了一定階段就會不吃不喝,然後在葉子背面化蛹。它們的蛹像個大水滴,一頭尖一頭圓,蛹的身體被一層蛹殼包圍。蛹發育到一定階段後,蛹殼會慢慢變脆,裂開一條縫,蛹的身體沿著裂縫中慢慢鑽出,漸漸羽化為成蟲。黑帶食蚜蠅的成蟲不再以蚜蟲為食,四處飛舞採集花粉和花蜜。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黑帶食蚜蠅的蛹。圖片:entomart / Wikimedia Commons

怕冷又怕熱的傳粉大使

黑帶食蚜蠅有一對視野開闊的大複眼,飛行能力很強,常常可以見到它們在花間懸停。雄蟲通常在自己獨佔的一片小地盤追逐自己心儀的物件,成功配對後,雌雄蟲甚至能以懸停的姿勢在空中完成交配過程。

黑帶食蚜蠅最喜歡的溫度在 24~27 ℃之間,因此4~5 月和 10~11 月是它們的活動高峰期。只要溫度超過 30 ℃,黑帶食蚜蠅的幼蟲和蛹就不能發育了,這對它們相當於是一個致死的臨界溫度。那麼如何度過高溫的夏天呢?生不逢時的食蚜蠅三齡幼蟲會選擇在土壤中化蛹,以蛹的形態度過夏天,在涼爽的秋天從土壤中羽化成蟲活動。面對寒冷的冬天,它們也會採取這個策略,以蛹越冬,也有少數不怕冷的黑帶食蚜蠅成蟲,選擇以成蟲形態熬過冬天。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黑帶食蚜蠅,可以看到單片翅膀和短小的觸角。圖片:Thomas Bresson / Wikimedia Commons

在歐洲,黑帶食蚜蠅還有遷飛的習性。遷飛又稱遷移,是一種特殊的昆蟲行為,指的是一種昆蟲成群地從一個發生地長距離地轉移到另一個發生地的現象。最令人熟知的遷飛昆蟲例子是蝗蟲,群居型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遷飛距離可以達到幾百上千公里,遷飛時間持續 10~18 小時,蟲口密度最高可達每平方米上萬只,遮天蔽日,造成人人痛恨的蝗災。

蘇丹共和國,一大群飛蝗非洲亞種(L。 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群集在沙地上。圖片:ChriKo / Wikimedia Commons

每年會有數億隻食蚜蠅從歐洲大陸穿過英吉利海峽。不同於蝗蟲,這些食蚜蠅是人們歡迎的貴客。因為近些年在歐洲,隨著蜂群崩潰綜合症的蔓延,蜜蜂等傳粉昆蟲面臨很大的威脅。與蜜蜂同樣喜歡訪花的食蚜蠅同樣是優秀的傳粉大使,它們飛行能力強,傳粉效率也不低,幼蟲還能幫助植物吃掉有害的蚜蟲,猶如上天請來的救兵。而且它們一年可以繁殖 4~5 代,可以產生大量後代一起參與到滅蚜和傳粉工作。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訪花的黑帶食蚜蠅。圖片:Alvesgaspar / Wikimedia Commons

最後要告訴大家的是,食蚜蠅科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它們的幼蟲食性變化很大,雖然多數吃蚜蟲,但也有很多異類。比如說有一類幼蟲被稱為鼠尾蛆的管蚜蠅(Eristalinae),幼蟲就是取食汙水或糞水中的腐殖質的,它的屁股上有個長長的管子,用來伸出水面呼吸,俗稱 “ 大尾巴蛆 ”(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裡有一句著名臺詞是 “ 科學養殖大尾巴蛆 ”,這是一個年齡鑑定梗)。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鼠尾蛆的幼蟲。圖片:三蝶紀

還有一類蟻穴蚜蠅(Microdontinae),幼蟲寄生在蟻巢中,取食螞蟻的幼蟲或蛹。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蟻穴蚜蠅的幼蟲。圖片:三蝶紀

題圖來源:Thomas Bresson / Wikimedia Commons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

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 2008 年 4 月。我們希望像松鼠

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飛在花叢中的不一定是蜜蜂,還有可能是黑帶食蚜蠅

喜歡記得點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