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四全四力蹲點」遵義道真三江鎮:花椒香滿石頭坡

2022-02-01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林業

三年的花椒樹怎麼修

一條小河,一條大河,一條火石盆河,匯聚於道真南大門,名曰三江。歲歲年年,穿流而過。

河岸之上,幾乎沒有壩子,偶有一片長長窄窄的平地,也是彙集著省道、國道等的交通樞紐。

說起土地,三江人嘆息老天爺有點兒不公平。全鎮地勢谷深山高,一匹大山斜斜的站在那裡,坡陡,坡高,坡度超過65度,且多石頭,俗稱“石疙碗”。

「四全四力蹲點」遵義道真三江鎮:花椒香滿石頭坡

 三江社群黨小組成員幫群眾採收花椒

65度,咋種莊稼?石窩窩,咋長莊稼?

站在山腳手搭涼棚仰望大山,淺淺的綠色隨坡延伸向四面八方,遮不住裸露滿山的斑白,白的是老石頭,綠色的是花椒樹。

立冬後的三江,山上白霧茫茫。在三江社群花椒種植基地裡,一塊上海大潤發超市直供基地的牌子十分鮮亮,一群外披紅色馬甲的技術員正在修枝剪葉,格外惹眼。

驅車上山,記者走進基地一看,全是石頭,一棵棵花椒樹就像是從石頭縫裡“裂”出來的一樣,如此嚴重的石漠化種出如此茂盛的“搖錢樹”,不得不讓人驚歎萬分。

風很急,幾乎咆哮而過,花椒樹簇擁成團。最陡處約有90度,向下一看,不禁心頭一顫。

看到我們站在石頭邊,一位好心的村民一把把我們拽過來,現在風大,小心被吹下去了。陪同採訪的三江鎮副鎮長王旭提示說,村民們以前上山來,背篼稍不注意會吹下山去。

高的,矮的,深色的,淺色的,星羅棋佈。指著滿山的花椒,王旭有感慨到:這片希望之樹不是一下子能發展起來的,靠的是黨員幹部群眾整整花了好幾年時間種上的。

「四全四力蹲點」遵義道真三江鎮:花椒香滿石頭坡

三江鎮副鎮長王旭(左)與三江社群第一書記鄒澄在馬坪土花椒基地檢視花椒長勢

的確,看著眼前這滿坡的花椒樹,再看腳下這惡劣的生長環境,感嘆油然而生:三江人是怎麼做到的?!

“發展花椒,還得從十多年前說起。”今年70歲的村民張召信接過話茬。

早在2008年,時任鎮黨委書記的吳旭在深入瞭解後,帶隊到重慶、四川等地考察,結合三江特殊地理條件後,開始在三江引種發展。

“我們都支援,想到花椒經濟效益好,一年能賺到錢。”當時流轉土地,還是三江社群馬坪土小組組長的張召信,一晚上就把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村民們都願意,激情高漲。

「四全四力蹲點」遵義道真三江鎮:花椒香滿石頭坡

石疙碗里長出的花椒

可沒有種植經驗的村民們怎麼知道,種下去還要管得好。一年下來,只看花椒樹在長,卻看不到果,兩年下來、三年下來還是這樣,樹比人高,可謂“花繁葉茂”,可一到採摘時節,卻顆粒無收。

缺技術、缺經驗,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四年土地,流轉土裡的村民們心生埋怨,個個都把自家土裡的花椒樹砍了當柴燒。從此,當地村民“談椒色變”。

時間到了2016年,現任黨委書記楊永奇又經過一番考察後,決定調整產業結構,舊事重提,再次發展花椒。可是,在馬坪土召開群眾會時,村民們一個個手拿鋤頭彎刀,把幹部們追趕了出去。好一陣,村民們見到鎮村幹部老遠就躲。

“老張,您在家麼?”楊永奇決心開啟村民們的心結,想先找張召信聊聊。

“沒在,我在縣城看病。”電話那邊,張召信回答。

“楊書記,我知道您是為大家發展致富好,談其他可以,種花椒就免談哈。”

吃了幾次閉門羹,楊永奇還是不死心,發動幹部下村廣泛宣傳。

“諸葛亮三顧茅廬,楊書記是八次親自到我家做思想工作。”

“看著鎮黨委政府發展花椒的決心,和楊書記一心為民脫貧致富的態度,我才最終答應。”

“我當場給立下軍令狀,保證半個月完成馬坪土組土地流轉。”

回憶當時的一幕幕場景,張召信至今歷歷在目。

「四全四力蹲點」遵義道真三江鎮:花椒香滿石頭坡

白天測量畝數,晚上發放租金,說到做到,村民們發展產業的信心逐漸好起來。

與以往不同的是,三江鎮在技術管理和市場銷售下足功夫。

如何開啟市場,企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業的作用,不僅決定“種什麼”,更決定“怎麼種”“怎麼賣”的問題。三江鎮把產業選擇和市場開拓都交給企業,政府做好服務工作,農民的任務就是種好地、保證產品品質。

示範帶動。每個村先發展四十畝,作為實驗基地,引進四川國光公司作為技術指導,確保技術員每個月到每個基地一次待一天,在種植戶家住一晚。

跟著學,跟著幹。幾年時間,三江社群人人會種花椒,人人成為技術指導員。

就這樣,三江鎮的花椒每年以兩三千畝的發展速度,佔滿了山頭,種下了夢想。到目前,全鎮發展1。2萬畝花椒,全鎮人口實現人均一畝,三江鎮結束沒有成型產業的歷史。

“以前我們種植玉米,每畝最多能收入800元,現在我們流轉土地種植花椒,一畝地種植80株,一株年產10斤青花椒,按照今年五元一斤計算,一畝地能有4000元收入,除去種子、化肥等成本,一畝地2000元怎麼都可以賺。”張召信心裡一直都有這一本明白賬。

看著家鄉花椒種植能賺錢,很多外出外務當地村民返鄉回來發展這一產業,鄭素芬就是其中一個。

2018年,鄭素芬回家過年後就留下了,親自開闢荒山種植花椒。如今,鄭素芬的這片宏素花椒基地已經發展到了400多畝,去年收成15萬斤,收益60多萬元,帶動當地18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增收致富。

「四全四力蹲點」遵義道真三江鎮:花椒香滿石頭坡

到目前,三江鎮種植50畝以上花椒的村民大戶有20多戶,散戶達500多戶。鎮裡的幹部告訴記者:今年,全鎮投產鮮花椒140萬斤,加工乾花椒25萬斤,產值可達870萬元,預計到2022年全產投產後,將實現產值1900萬元。

“種得多不如種得好,種得好不如種得精,銷售也一樣,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到頭來卻發現還沒有二級經銷商賺的錢多。”看著目前三江花椒的良好態勢,楊永奇又在思考,如何做到村民效益最大化,深加工勢在必行。

深化利益聯結保障。椒農與國光公司對接,購買花椒專用化肥每噸優惠500元,流轉土地種植花椒保底每畝400元,每畝收入高於400元的,按照純收入百分之十參與分紅,群眾在基地上務工每天70元,按月結算。

龍頭企業“領航”。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三江社群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花椒加工廠與縣興農公司合股,成立道真江農公司,結合三江鎮花椒優質原產區優勢,將優質幹椒透過其檢驗、包裝,並打造地域標識品牌,再透過其市場銷售網路渠道進行批發、零售,從根本上解決“產銷對接”不靈以及農產業價格低等問題,抱團聯營共同發展。

“哪裡有市場就往哪裡走。”負責收購和銷售花椒的公司負責人說,深圳、廣州、南寧、重慶、上海,都有他們的訂單。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其倫 李傑

編輯 張良勝

編輯 張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