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馬爾科夫雨傘謀殺案,堪稱冷戰期間最蹊蹺、最神秘的謀殺案之一

2022-01-13由 野史故事 發表于 林業

蓖麻是什麼樣子的

英國重啟了對冷戰時期一樁“懸案”的調查。1978年9月7日,流亡於英國的保加利亞持不同政見者格奧爾基·馬爾科夫,在倫敦街頭被一名“路人”的雨傘尖“無意”刺中,隨後中毒身亡。此案堪稱冷戰期間最蹊蹺、最神秘的謀殺案之一。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一些對此案感興趣的人開始探查真相。赫里斯托夫是保加利亞頗有名氣的記者,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向全世界公佈了他的調查結果。根據這一調查,英國派遣數批特工前往保加利亞尋找證據,以便將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

馬爾科夫雨傘謀殺案,堪稱冷戰期間最蹊蹺、最神秘的謀殺案之一

1.保加利亞作家“魂斷藍橋”

1978年9月7日中午,格奧爾基·馬爾科夫踏上位於倫敦市中心的滑鐵盧橋,向大橋南端的公交車站走去。流經滑鐵盧橋下的泰晤士河在附近轉了一個近乎90度的彎,滑鐵盧橋成為欣賞河岸風光的最佳地點。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成為經典後,滑鐵盧橋在世界上聲名遠播。

大橋上的馬爾科夫無心觀景,徑直向公交車站走去,他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上班人流。突然,他感到大腿後部痛了一下,便立即回身。地面上有一把黑色長柄雨傘,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將傘拾起,對馬爾科夫說了句“對不起”,便匆匆離開了。隨後,那名男子擠過人群,穿過馬路,搭上一輛計程車消失了。

回到位於英國廣播公司(BBC)總部的辦公室後,馬爾科夫感到大腿後部疼痛異常,雨傘尖扎到的地方起了紅疹。他覺得有些蹊蹺,於是將在滑鐵盧橋上遭遇的“意外”詳細告訴了一位同事。

當天深夜,馬爾科夫發起了高燒。被送往醫院後,醫生對其進行了詳細檢查,卻找不到高燒的原因。當年9月11日,馬爾科夫不治身亡,時年49歲。

馬爾科夫雨傘謀殺案,堪稱冷戰期間最蹊蹺、最神秘的謀殺案之一

2.與保加利亞分道揚鑣

馬爾科夫生於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大學畢業後進入一所技工學校擔任化學老師。他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得不暫停教學工作,奔波於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為了打發時間,馬爾科夫開始嘗試從小就十分感興趣的寫作,沒想到從此一發不可收。1957年,他出版了小說處女作《攝氏度之夜》,隨後相繼推出了一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小說集,開始在保加利亞文壇嶄露頭角。1962年,馬爾科夫出版了小說《人》,獲得了當年的保加利亞作協大獎,不久,他被吸納進保加利亞作協。

20世紀60年代,馬爾科夫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推出一部廣受讚譽的作品,成為保加利亞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之一。除小說外,馬爾科夫還撰寫了大量劇本,其中一些被改編成電視劇,收視率很高。

在當時的保加利亞,文學與政治密不可分,馬爾科夫卻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的作品觸犯了一些政治禁忌,引起了保加利亞相關部門的注意,其小說《天花板》在出版過程中被緊急叫停,一些話劇也被禁演。

馬爾科夫感到心灰意冷。1969年,他以探親為名離開了保加利亞,前往弟弟定居的義大利。他原本想在義大利待一段時間,等自己的作品解禁後再返回保加利亞,但漸漸地,他的想法改變了,決定留在西方世界。1972年,他被保加利亞作協開除,隨後又以“叛國”的罪名受到保加利亞司法機構的缺席審判,被判刑6年零6個月。

馬爾科夫雨傘謀殺案,堪稱冷戰期間最蹊蹺、最神秘的謀殺案之一

3.小小金屬珠暗藏劇毒

在義大利待了一段時間後,馬爾科夫移居英國首都倫敦。他在BBC找到了一份工作,負責報道保加利亞事務。馬爾科夫並沒有停止寫作和編劇,相繼撰寫了一些劇本和小說,均在西方世界受到好評。

1975年,馬爾科夫進入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資創辦的“自由歐洲廣播電臺”擔任評論員,專職點評保加利亞的文化和政治現象。有他參與的節目《失神的報告》在“自由歐洲廣播電臺”連續播出了3年(1975~1978),毫無顧忌地批評當時的保加利亞政權及其最高領導人。

這引起了朋友們的擔憂,他們透過保加利亞國內的一些渠道得知,馬爾科夫已被情報機構列為“國家最危險的敵人之一”。他們提醒馬爾科夫注意安全,勸他在政治批評上有所收斂。馬爾科夫接受了朋友們的安全提示,不獨自一人去偏僻的地方,也不去陌生的餐廳吃飯,卻不打算停止對保加利亞政權的批評。

因此,當馬爾科夫於1978年神秘死亡後,負責調查此案的倫敦警察局以及英國情報機構,均懷疑此案與保加利亞情報機構有關。倫敦警察局的法醫們對馬爾科夫的屍體進行了詳細檢查,終於發現了蹊蹺:他們在馬爾科夫被雨傘尖扎傷的面板內,提取到了一粒直徑為1。52毫米的金屬珠,金屬珠含有90%的鉑和10%的銥,珠上有兩個直徑為0。35毫米的小孔,孔內有微量的蓖麻毒素和糖分。蓖麻毒素是加工蓖麻子時產生的一種劇毒物質,能很快致人死亡,而且至今沒有解藥。因此,即便收治馬爾科夫的醫院當時檢測出他體內有蓖麻毒素,也束手無策。

倫敦警察局推測,金屬珠外部用糖衣密封,那名中年男子的雨傘可能是一種經過精心改裝的特殊槍械,可以發射這種小金屬珠。小金屬珠射入馬爾科夫體內後,體溫使糖衣融化,蓖麻毒素外溢進入血液,最終導致馬爾科夫死亡。

馬爾科夫遇刺的9月7日是保加利亞最高領導人託多爾·日夫科夫的生日,那名有重大作案嫌疑的中年男子在向馬爾科夫說“對不起”時暴露了濃重的外國口音。因此,倫敦警察局深信,保加利亞情報機構是這起謀殺案的幕後黑手。

馬爾科夫雨傘謀殺案,堪稱冷戰期間最蹊蹺、最神秘的謀殺案之一

4.從走私犯到特工

如同冷戰期間的絕大多數間諜戰案例一樣,這起“雨傘謀殺案”一直包裹著神秘的面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一些對此案感興趣的人才有機會透過翻閱當年的檔案和走訪當事人,探查真相。

赫里斯託·赫里斯托夫是保加利亞國內頗有名氣的記者。從1999年開始,他要求保加利亞政府公開冷戰時期的秘密檔案,並就此向法庭提起了訴訟。經過長達6年的努力,他終於獲得了與馬爾科夫有關的97份秘密檔案。2008年9月7日(即馬爾科夫遇刺30週年紀念日),他正式出版了一本著作,向世界公佈了他的調查結果。

赫里斯托夫的調查顯示,暗殺馬爾科夫的行動是保加利亞情報機構和蘇聯“克格勃”聯合所為。在保加利亞情報機構的秘密檔案中,馬爾科夫被冠以“流浪者”的代號,從1975年開始,他就成了被“清除”的物件。在1975年至1978年間,保加利亞情報機構的特工曾兩次試圖以投毒的方式對馬爾科夫下手,但均未成功。1978年上半年,保情報機構的兩個高階代表團先後前往莫斯科,與“克格勃”討論聯合行動計劃,目標之一就是馬爾科夫。正是“克格勃”向保情報機構提供了含有蓖麻毒素的小金屬珠,這種特殊“子彈”可以經由“雨傘槍”和“鋼筆槍”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