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2021-12-04由 小陳茶事 發表于 林業

白茶是什麼樣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選購白茶,尤其是秋壽眉時。

很多茶客會陷入“追老不追新”的窘境。

買茶時會問一句,這是老壽眉嗎?

是,我就買。

不是,那就先不買。

認為反正壽眉沒有到一定的年份,根本就不值得喝。

但事實上,擁有好生態+好工藝加持的秋壽眉,同樣是稀罕物,並非只有存老才好喝。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它的新茶香氣馥郁悠長,茶味甘潤鮮醇,值得一嘗!

但也會有茶友,從始至終都在用有色眼鏡看待秋壽眉。

覺得秋壽眉粗枝大葉,像爛樹葉,一文不值。

認為梗粗葉大的秋壽眉,和白毫銀針、白牡丹相比,從頭到尾都沒有半點優勢。

其實,這就太冤枉它了。

在白茶裡,秋壽眉究竟是款怎樣的茶?

這得從它的前世今生,逐一說起。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2》

解惑一,秋壽眉當真梗粗葉大,不值錢嗎?

當然不是,關鍵得看品質。

從採茶要求看,茶樹“嫰梢”才是茶葉採收主體。

葉片太老,茶梗過老的壽眉,一概採茶標準不嚴,品質不高。

白茶裡,壽眉大多采到一芽三、四葉,部分甚至是兩葉。

秋壽眉的葉片大小,雖然普遍要比春壽眉、白牡丹都要大。

但鮮葉狀態時,茶青摸上去像柔軟的皮革那樣,葉表光滑,葉片肥厚,內裡深藏不少茶味物質。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等到做出成品後,因為脫去大量水分的緣故,整體看上去會縮小一號。

但秋壽眉幹茶經過沖泡浸潤,葉片吸飽水分後,會重新恢復柔軟彈性。

而茶樹身上的老葉片,纖維粗,養分少,摸起來沒彈性,做出來的茶味薄,不好喝。

秋壽眉的茶梗,與此同理。

已經木質化的老梗、粗梗、硬梗,統統不宜採摘。

採茶時,需要從嫩莖處掐斷。

多次沖泡後,能從鮮活軟亮的葉底直觀看出,優質秋壽眉的梗同樣是嫩的、有活力、有彈性的!

“粗梗大葉”這個詞,並不適合用來概括秋壽眉。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3》

解惑二,秋壽眉的葉片發紅,正常嗎?

對秋壽眉而言,不管散茶還是餅茶,以暗咖、暗褐、黃褐、黑褐、紅褐為主的單調色系,統統不正常。

這些怪異顏色的背後,通常是渥堆做舊所致。

對秋壽眉而言,正常日光萎凋工藝裡,葉片表面上“略有紅斑”,情有可原。

但這些葉片上的紅斑,只能是點綴。

星星點點的,像梅花鹿的花斑,隱藏在秋壽眉深綠色的葉片內。

顏色經過中和後,呈現出像影子般的暗紅。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但這種發紅發褐的葉片,不能整片都是。

尤其買一餅茶,整餅茶都是紅褐、暗褐色。

買一斤散茶,裡頭根本挑不出,葉片能完整保留綠色的部分。

遇到這種情況,說明這樣的茶工藝太糟糕,甚者就是人為故意渥堆做舊。

因為製茶時,沒有及時將茶青鮮葉薄攤薄晾,導致鮮葉被悶壞/悶紅,養分嚴重流失。

導致茶湯風味不再鮮醇甘爽,而是香氣弱,茶味薄,毫無可圈可點處!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4》

解惑三,蠟質層明顯的秋壽眉,有何好處?

蠟質層,即茶樹成熟葉片的表面上會生成“白膜”般的蠟質,迎著光,熠熠生輝。

茶樹生長時,蠟質層可以抵擋強烈陽光傷害/防蟲咬/快速疏水,葉表不易積水……

對成品茶來說,葉表蠟質層的存在雖不起眼,但在泡茶時,可以發揮“緩衝坡”的作用。

在泡茶時,葉片內的大量茶味物質,經過蠟質層的緩衝後,能更加有秩序地釋放。

不會一下子浸出過多茶味,導致茶味被泡濃、悶苦。

正因如此,和春壽眉、白牡丹相比,秋壽眉的沖泡難度更低。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哪怕尚未掌握蓋碗泡茶快出水技巧精髓的茶客,也能輕鬆駕馭。

對新手入門學茶而言,大有裨益。

秋壽眉的茶香甜美,花香馥郁,尾調粽葉香明顯,茶湯醇和飽滿,茶味易喝懂。

和白毫銀針、白牡丹相比,壽眉的價位低,入手成本不高。

對新手來說,即便是買錯,也不至於交出太高的學費。

再加上,泡茶不易泡苦這個優點。

綜合來看,論新手入門茶的挑選,秋壽眉絕對當之無愧!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5》

解惑四,含水量合格的秋壽眉,該如何判斷?

對普通茶客來說,購茶時,含水量是重要的考量指標。

在沒有專業機器幫助測定幹度時,可以從外觀細節,進行判斷。

一眼看去,茶青鮮葉VS成品茶時,幹茶成品的尺寸明顯要縮小一號。

由於茶葉是乾製品,幹度越低的茶,幹茶越脆弱。

容易在搬運、包裝、運輸過程中,不小心被碰碎、折斷、擠碎部分。

對幹度合格的白茶而言,是正常情況。

要是一整箱茶裡,秋壽眉沒有半點出現梗葉分離,葉片斷裂的跡象。

那麼,這樣的茶反而有貓膩。說明自身含水量高,仍舊保留部分韌勁。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取茶時,幹度達標的秋壽眉,抓出一捧散茶,葉片彼此摩擦下,會發出沙沙聲響,聲音很清脆。

在第一沖泡茶時,含水量極低的葉片在遇到沸水的剎那,會發出嗤嗤嗤的“飲水聲”。

幹度低的成品茶,芽頭、葉背、乃至茶梗處的白毫,一應是蓬鬆的,而不是緊貼在表面。

幹度極低的葉片,像酥薄的海苔,用指腹便能輕鬆碾成粉末。

而葉片仍有不少水分時,即便用力碾碎,幹茶只會碎成細屑,而非徹底碎成渣末。

秋壽眉的茶梗,在脫去大部分水分後,整體是幹縮的。

茶梗表皮像老人的面板,皺巴巴的。若是觀察成品茶時,茶梗沒有出現皺縮,反而不正常。

隨意拿起一根茶梗,輕輕折斷,含水量合格的茶,茶梗能清脆地應聲而落。

反之,則因為茶梗保留微弱韌性,拗斷時沒有清脆聲響出現!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6》

解惑五,秋壽眉的茶梗,有何好處?

秋壽眉的梗,其貌不揚。

但用特寫鏡頭拍下去,能發現其中大有奧秘。

在茶樹生長過程中,茶梗是上傳下達的養分中轉站。

一方面,將根系從土壤裡吸收的養分水分,傳遞到嫰梢芽葉內。

另一方面,將葉片透過光合作用積累的養分,反饋回去,供應茶樹生長。

由圖所示,剛掐下來的茶梗斷口,像咬了一口的蘋果。

裸露在外的養分物質,沒一會就發生褐變。

而製出成品茶後,茶梗綠中帶褐。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在白茶的萎凋、烘乾等簡樸工藝下,茶梗內部深藏的天然養分,可以得到大量保留。

正因為,茶梗內部深藏不少膠質物、可溶性糖等。

因此,秋壽眉沖泡出來的茶湯,往往是甘潤、醇和、飽滿、有層次。

若是缺少了茶梗的存在,整體風味必然會減分。

再加上,由特定茶樹品種(比如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等)身上採下來的茶青,白毫數量豐富。

不單單是芽頭與葉片背面,存在大量茶毫。

就連茶梗,也分佈有絨絨茶毫!

這些纖細茶毫是毫香的提供者,也承載著不少茶氨酸,能帶來大量鮮爽、清甜茶味。

可見,在秋壽眉的茶味表現裡,茶梗也能貢獻出不少力量!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7》

解惑六,秋壽眉沒有芽頭嗎?

提到秋壽眉,很多人會用粗梗大葉形容,會直接忽略掉芽頭。

甚至於,有不少茶客,由此產生這樣的誤解,認為秋壽眉根本沒有芽頭。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秋壽眉的採摘,以一芽三、四葉為主,又怎麼會沒有芽頭?

不過,秋壽眉的芽頭,比起春茶季裡採下來的白毫銀針、白牡丹,又有所不同。

秋茶的芽頭要更細長、更瘦。

尤其是,經過萎凋、乾燥處理後,成品茶的芽頭會比鮮葉時期,縮小不少。

和葉片、茶梗一比,秋壽眉的芽頭並不起眼。

再加上,部分幹度極度的白茶壽眉,梗葉易分離。

於是,讓不少不明真相的茶客,誤以為壽眉本身就是沒芽頭。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其實作為白茶一員,秋壽眉的芽頭很有特點。

芽頭的整體構造,像是竹筍。

剝開一層,還有一層,每一層都分佈著細密茶毫。

和銀針的粗壯芽頭相比,秋壽眉的芽頭略瘦。

因此,論白毫層數。

高品質的白毫銀針,芽頭能剝出5-7層。

而秋壽眉的層數,要明顯減少。

除此外,白毫銀針的芽頭,捏起來手感會更緊實緊緻。

而秋壽眉的芽頭,芽頭外殼與芽芯容易出現明顯分層。

從細節處,方方面面都能看出不同。

不值錢?不好喝?不好看?6點揭開秋白茶身上的迷霧,很有用

《8》

有人說,茶是一片有靈性的樹葉。

既能釋放出沁人心脾的茶香。

也能帶來回甘生津,沁潤喉底的茶味。

瞭解一款茶的前世今生,對學茶而言,大有裨益。

唯有了解它的過去,才能更好推測出它的未來。

高山白茶,即便是壽眉,茶毫數量同樣很豐富。

而及時攤晾,精心日光萎凋出來的白茶,葉片絕不會暗紅一片。

製茶用心,在沒有破壞好茶養分風味的前提下,將含水量控制在極低位的茶,更能體現匠心。

反觀那些製茶潦草,隨便曬曬,內裡水汽還沒幹透的粗製茶。

買這樣的粗製茶,意味著花同樣的價格,買到的卻是這部分沒烘乾的水。

存放不了多久,就會因為沒有烘乾達標的緣故,發酸變味!

圍繞一片茶葉的故事,只要細細琢磨,便能看出不少端倪。

更多關於秋壽眉的知識

雖是同根生,白茶春壽眉和秋壽眉,卻有這三種不同,別記混了!

喜歡白茶的你,選擇春壽眉還是秋壽眉,花三分鐘看完這點就夠了!

如何區分白茶中的春壽眉餅和秋壽眉餅,從這四個角度入手,很簡單

今年秋白茶的收官之作,堪比白牡丹的秋壽眉《辭秋》

同為秋白茶,立秋壽眉和白露壽眉有哪些不一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