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2021-11-29由 旅遊攝影之家 發表于 林業

黑樺樹皮什麼樣

隨著資源保護的力度增大,樺樹皮的來源也越來越少,樺樹皮製品,越來越少,但其身上所留存的千年不變的痕跡依然不變,希望能夠傳承下去,這千年保持原貌的生活用品。

樺皮製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亭亭玉立的白樺林不僅裝點著大地,裝點著鄂倫春族的家園,還默默地為鄂倫春族人造福,給鄂倫春族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樺樹皮資源豐富,還具備質地柔軟、成張成片、容易加工、不易透水等特性,所以其製品具有輕便不怕磕碰的特點。鄂倫春族人根據其特點,加工製作了多種多樣的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獨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樺樹皮工藝品。

樺樹皮在我國北方漁獵民族生活中的記載,很早就見著於古籍,如《北史·室韋傳》載北朝時期的北室韋人“用樺皮蓋屋”; 《明一統治》記載明代女真人仍然是以“樺木為屋”; 《金史》記載“以樺皮為角” (用樺皮做哨);清朝時期的《黑龍江外記》記載“山谷多樺木以皮貼車為蓋,為蒼穹(撮羅子),為扎哈(樺皮船),縱縫之如栲栳(盛東西的器物),大擔水、小盛米麵,謂之樺皮鬥”。。。。。對黑龍江省寧安縣、鏡泊湖端的鶯歌嶺原始遺址出土的樺皮器皿測定年代為距今三千年左右。1959年,在呼倫貝爾滿洲裡市扎諾爾的一處鮮卑墓葬中發現4件樺皮器皿;更有趣的是, 1977年黑龍江白金寶遺址出土1件仿樺皮器的陶罐,陶罐為泥質褐陶,圓桶狀。也證實了用樺樹皮做生活用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樺樹皮器皿伴隨著鄂倫春人遊獵生活,從古代到20世紀50年代,是非常特殊的現象,這主要是鄂倫春人的遊獵經濟所決定的,其次是地域因素。正如古籍中說“鄂倫春地宜樺”,樺樹佔整個林木的20%,樺樹皮資源相當豐富,還有樺樹皮質地柔軟,成張成片,易加工,不透水;樺樹皮製品又具備輕便、不怕磕碰的特點。因此,樺樹皮製品在鄂倫春族遊獵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幾乎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樺樹皮。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鄂倫春族人一般在陰曆五月份剝取樺樹皮。這個季節,樹木開始發芽,水分充足,樹皮最易剝掉,是剝取樺樹皮的最佳時機。獵人、婦女三五成群,前往茂盛的樺樹林帶,選擇樹幹筆直、樹皮光滑、少有疤節直徑30釐米以上樹皮柔韌性較好的白樺樹爬至樹上五六米的高度,將獵刀的刀把頂在肩膀上,刀刃用手巾綁上,僅留一點點刀尖去劃樹皮,從上到下直直地下來。用刀輕輕一撬或用細木棍輕輕一挑,樺皮即可自然脫落。

如果錯過這一時機,樺樹皮不易剝取。人們把剝好的樺樹皮放在太陽底下曬,因為曬過的樺樹皮容易打卷,不易斷裂。然後將樺樹皮展開,去掉外層硬皮上的表皮,將凸起、帶結的地方削平,使樺樹皮的表皮乾淨平整。然後把樺樹皮擱置在平坦的地方,用木頭壓上,使其平整挺直。鄂倫春族人利用樺樹皮的特性來製作樺皮船的殼體,是因為白樺樹皮含有豐富的油質,具有極佳的防水、防潮效能,用它來製作樺皮船的船體無需擔心滲水問題。另外樺樹皮有極好的韌性,可彎、可折、可拉伸,易於塑形。

剝下的樺樹皮要進行精心細緻的加工。鄂倫春族有一整套的加工技藝和方法。首先將樺樹皮裡面的硬皮和凹凸不平的地方剝去,然後將樺樹皮變軟以便裁剪。變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水煮或用水隔蒸,樺樹皮經蒸煮處理後柔軟耐用;二是在火上烤,使其變軟。變軟後的樺樹皮根據需要進行裁剪和縫製。製作樣皮製品的工具有獵刀、剪刀、鋼針、“土突混” (刻花工具,用狂、鹿、狍子的腿骨製成)。

常用的樺皮用品有:

樺皮桶:形狀如鐵皮水桶,這種桶製作較細,蓋和幫上均刻有各種花紋,大的可裝肉乾和糧食,小的可以裝食鹽等。它不僅容量大,而且又能防潮溼,是盛裝食鹽等物品最理想的容器

樺皮簍:用一張大的樺皮,把四角剪開,折起縫合而成。它的形狀是底部大、上口小。上口鑲有木邊,有蓋。蓋和幫上刻有花紋。用它盛肉乾、野果、野菜極好。婦女們上山採集野果,把樺皮簍系在腰上,用兩隻手摘,特別方便。“鐵克沙”:即“斜仁柱”覆蓋物(長約10米,寬1*)。製作“鐵克沙”需要把樺樹皮外層的硬皮和帶黑斑的硬節皮剝掉,然後用開水煮或用“鐵克沙“拌皮覆蓋物。

樺皮水桶:桶口鐮有薄木邊。在桶口邊鑽孔,插入小橫木,便於手提。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樺皮碗:製作方法是用樺樹皮先縫製成一個圓,然後上底。使用起來樣皮水桶樺皮盆 樺皮碗比較方便、耐用。

帽盒:帽身與樺皮盒、樺皮簍相似。帽蓋為尖頂。形狀與清朝時期的帽盒基本一樣。這種帽盒是鄂倫春族人用來裝薩滿帽和禮帽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樺皮船:鄂倫春語稱“木若沁”,形制頗為特殊,敞口,船體中部較寬,船頭、船尾尖細並微微上翹,狀似剖開的梭子。素有“水中之舟”美稱的樺皮船,靈巧實用,攜帶方便,既能穿行在彎彎的小河之上,也能航行在大江湍流之中。在夏季茫茫的林海及嫌蚊威脅之下,使用樺皮船要比使用馬匹方便適用得多。樺皮船是鄂倫春族人不可缺少的水上交通工具,不僅可以用其打獵捕魚,還可以用其載人載物。樺皮船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不論從製作技藝上,還是造型藝術上都堪稱一絕。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組裝樺皮船分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組船。在事先選擇好的平地上(河邊或山上),把壓得十分平整的樺樹皮順著擺好,並把每張樺樹皮的接頭處用松樹油或瀝青膠合起來,將兩塊樺樹皮粘上。用削好的內、外船幫把樺樹皮夾住,用木夾子或者三腳鐵夾緊,用木釘或釘子將其固定,然後在船身裡縱向放置順條,橫向放肋條,擺放時要均勻。以保證船體的和諧平衡,相互間還要留出一定的空隙,這樣利於蒸發水分,因為船艙裡經常會濺入水花。將肋條的兩端插進內船幫裡,然後用寸勁將肋條想進船底將其固定,在內船幫釘釘子處稍高一點的地方將其多餘部分截斷。接下來,用繩子將船身綁成U形,初步形成船形,觀察船身直不直。

第二步,起船頭。削出兩根長度為2。4米的樟松板,木板頂端留出55釐米左右,將其下部劈開,形成“人”字形,用繩子、鐵絲等固定劈開部分。然後將內端併攏成”()“形,接頭處用繩子繫緊。用內船幫和“人”字形樟松板內外夾住船頭處的樺樹皮。夾樺皮的時候要不斷調整,剪去多餘的樺樹皮。分別將船頭、船尾處樺樹皮夾緊以後,觀察二者的位置,必須將擺放順條船頭調整到船的中線位置後才能起船頭。起船頭時,點燃一小堆篝火,用煙火來燻烤船頭處的樺樹皮,使其變軟,接著用斧子和錘頭慢慢將船頭舉起。用夾子將船頭兩邊緊緊夾住,用釘子釘牢。然後擺放在船頭部分的順條,將短小的順條板壓到中間順條的底下,船尾的順條則要壓到中間順條的上面,將兩個接頭壓實。擺放好的順條從頭到尾形成流線型構造,可以減輕樺皮船在水中的阻力。順條不能頂到船頭,否則會把船頭壓塌。第三步,固定船體。按照一定的間隔,在內船幫兩面對稱地鑽孔,然後把四根橫拳分別塞進兩邊的樟眼內。在橫掌上刻出一道道的裝飾紋,這樣一來美觀,二來可以固定物品,不致使登杆、槳及槍支落入水中。將船幫四周進一步用釘子加固。釘子的位置以及相互的間隔,是事先用尺子測量好並做上標記的,以保證釘出來的釘子整齊而均勻。最後,將加熱的松樹油或瀝青防止其不漏水。至此,樺皮船船體就完工了。

做好樺皮船以後,將樺樹皮和樟松木自身的水分曬乾,這樣可使樺皮船船體變輕,此外還有定型的效果。製作工序結束後,需檢驗船身的封閉質量,看划船船體是否漏水,此時將樺皮船墊高,往船裡倒水,觀察船底是否有水滲入船艙。如滲水,找出滲水處,用松樹油或瀝青封堵漏處樺皮船船槳是用樟松板製成,長1。6-1。8米 ,厚5釐米。船漿分槳葉和槳柄兩個部分,槳葉一面是平的,另一面中間有脊樑杆,很結實,在靠近槳柄處的槳葉兩端,為防止水流進船艙。有的槳葉兩面都帶脊樑杆,那樣的船槳在水中划行時沒有水聲。登杆用乾的柳木或樺木料削成兩個杆子,長0。8-1。0米。遇到淺水或逆水行舟時,用其支起撐杆,便可使船行進。

樺皮船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是輕巧無聲,迅速快捷。樺皮船司其他船隻相比較而言,其最大的個特點就是輕巧無聲。樺皮船可以說是人類造船史上最輕的船。清代方觀承的《卜魁竹枝詞》中就有一首詩向世人描述了樺皮船的輕巧便捷: “樺船攜趁渡頭忙,來往輕飛逐鳥翔。收拾煙波人散後,一肩帆影荷斜陽。”鄂倫春族人傳統的樺皮船完全採用純天然的材料製作,整個船體找不出一件金屬材料。

由於製作樺皮船的材料質地輕盈,所以成品樺皮船也就輕便異常,在搬運時一個人就能扛走。在陸路或山林間行走時,可將樺皮船裝載於馬上,也可以扛在肩膀上,遇水便可直接乘渡,一日可行數百里水路。因其輕巧,在水中划行幾乎沒有一點聲響。

快捷是樺皮船的另一個特徵。樺皮船頭尖尾銳,整個船體呈流線型,這種造型利於減少船體在水中行進的阻力,能夠助其在水中迅速滑行。而樺皮船扁平的船體,使其吃水線極淺,因而它能夠輕盈地隨著波浪而行。

二是載人運物,狩獵捕魚。17世紀中葉以來鄂倫春人一直生活在江河密佈、水系眾多的黑龍江水域。不論是大江、大河還是淺灘、小水,鄂倫春人都使用樺皮船作為渡水的工具,運輸各類生產、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樺皮船還是鄂倫春人捕魚和狩獵時的重要交通工具。樺皮船在水中划行時輕巧無聲,動物不易發現,為獵人打獵創造了很好的時機。因此,夏季獵人們經常乘坐樺皮船進行狩獵。在張網捕魚和臨水叉魚時,人們也經常以輕便的樺皮船為交通工具。

樺皮船是鄂倫春族人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比賽的運動器械。每當狩獵空閒或年節日,人們就會聚到大河小溪中,開展划船比賽,這項運動深受鄂倫春族人的喜愛。因此,樺皮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之無愧。

鄂倫春族樺皮雕刻比較獨特,他們製作的樺皮製品,造型別致,雕刻上的花紋古樸大方,主要有云字紋、回紋和各種花朵圖案。樺皮製品上的圖案,有些是直接用骨針畫在樺皮上的,有些是用薄的樺皮剪好圖形貼在上面,然後進行雕刻壓花。鄂倫春族人雕刻花紋的工具叫“突土混”,也叫“托克托文”。是用鹿、猂或袍子的腿骨製成的,長約10釐米,帶齒的一頭寬約0。5釐米。這種工具又分為2齒3齒及4齒。

2齒工具是用來雕刻花朵的, 3齒及4齒工具是用來刻壓花邊的。使用方法:左手拿“突土混”的中間,把帶齒的一頭對準花紋圖案的位置,右手用木捶或小石塊的背面輕輕地敲一下“突土混”的上頭,即可壓出一個凹紋,經過反覆刻壓,花紋和圖案會突出來。直到今天,鄂倫春族婦女仍然儲存著這種樺皮工藝的雕刻藝術及技巧。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樺樹皮能夠扎壓圖案與色彩。鄂倫春族人的樺樹皮器皿具,除盆、碗水桶外,大多數箱盒簍罐的器身和器蓋上都佈滿了扎壓的圖案花紋。這些圖案,鄂倫春族人統稱為“音兒嘎”,圖案花紋是在器身沒有形成之前紮上去的。圖案的具體刻壓方法是:先選好樺樹皮,並按著要做的器形大小剪好放平,然後用“突土混”刻花工具,依次排扎,圖案是以骨齒壓進樺樹皮形成點狀凹線構成。圖案形式古樸,而且繁簡對比疏密有致,大多是“山紋”和“水紋” “雲卷紋”或變形組合。再就是植物花草紋等,這些圖案花紋都是鄂倫春族婦女聰明智慧的傑作。如樺皮箱、神帽盒、樺皮針線盒做工和圖案都十分精緻,堪稱精品,不同的裝飾方法形成對比,富有變化,古樸之中顯得靈巧,以黑色勾勒圖案主體,顯得和諧美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鄂倫春族婦女巧妙地利用樺皮並靈活地用各種圖案來裝飾,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想表達的主題塗以不同的顏色。顏料多取自自然,如黃色是取自腐朽的柞樹,將其放入水中煮,即出現黃色;紫色取自都柿汁(一種山野果,即藍莓),經加鹽沉澱後就可以施彩;紅色取自雅格達(俗稱紅豆);黑色就是鍋底灰,將鍋底灰放入水中煮即呈濃黑色。鄂倫春族樺皮製品上的用色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含義:紅色象徵新婚女子,綠色象徵新婚男子,黑色象徵夫妻婚姻到永遠。紅、黑、綠、黃相互搭配,使得樺皮器皿非常潔淨、淡雅,本來平淡無奇的樺樹皮,在鄂倫春族人手裡被賦予了藝術的元素。樺樹皮器皿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每一件樺樹製品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反映了鄂倫春族對自然環境高度的適應能力和高超的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製品

鄂倫春族的樺樹皮製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不僅僅是生活用具,而且大多數樺皮器皿具上刻有鄂倫春族人自己的裝飾圖案,它蘊涵著鄂倫春民族的精神和歷史,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無疑,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手工藝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