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2021-10-13由 悟空體能吧 發表于 林業

合龕怎麼讀

該造像龕位於偃師市首陽山鎮石橋村石橋小學內(普救寺遺址)。據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偃師縣誌》記載,偃師縣西北25 裡,古石橋鎮有普救寺,寺院原建築坐北面南,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二佛殿、大佛殿、登天台等。另據清代該寺《祖庭碑記》記載,該寺建於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9),重修於北魏、唐、宋、元、明、清時期。普救寺歷經兵荒戰亂,風雨侵蝕,雖屢毀屢修,但今已蕩然無存,僅存造像龕一件。該造像龕青灰岩石質,由一塊巨石雕鑿而成,形若小廟。坐北向南,高1。55、厚0。84、寬1。34 米;龕深0。65、高1。16、寬0。95 米。龕邊寬0。19、龕門額厚0。19 米。造像龕內外各壁造像層數不等,計刻小龕70 餘個,小龕內造像多為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少量龕楣及近側有飛天或龕下有博山爐和蹲獅(圖一)。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龕內正面分上下兩層造像,上層共6 個小龕,其中中間並列4 個小龕,龕內均為一主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二菩薩侍立兩側。左側小龕的右側陰刻“堪主王道仁為祖父母卅七年供養”銘文,左側原有文字,惜已剝蝕不清,不可辨認,下部僅存“供養”二字。下層並列三龕,中間一龕高27、寬29 釐米,內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上方兩角各刻有一個飛天。左側龕高30、寬20 釐米,內刻一佛二菩薩,主佛下邊正中刻一供養物,二力士分立左右,龕上方兩角也刻有二飛天(圖二)。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右壁內側為兩層造像龕,第一層左邊龕高26、寬23 釐米,右邊龕高24、寬20 釐米。二龕內均為一佛二弟子,右邊一龕上有飛天,龕的右部又刻一神王。第二層並列三龕,左邊龕高18、寬15 釐米,內有一佛祖半結跏趺坐,弟子合掌佇立,右側弟子像已殘。中間一龕高16、寬13 釐米,內也有一佛二弟子,佛祖半結跏趺坐,弟子合掌佇立。右邊一龕高8、寬14 釐米,中間有一博山爐,二雄獅蹲臥兩側。兩層造像龕下原有文字,惜已剝蝕不清,不可辨認(圖三)。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內壁左側龕高26、寬24 釐米,內有一佛二弟子。主佛結跏趺坐,座下正中刻一燻爐,二雄獅分蹲左右。下部題記依稀辨認出“敬造觀世音石像二百六十尊共八十七堪,宮德大主□取□郭氏,□清母孫□劉□七李氏,□□□付義□□□,塑□來雲,□□李□□十八年八月”字樣(圖四)。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圖四 內壁左側拓片區域性

正面門楣共有8 個小龕,均高15、寬12 釐米,內均為一佛結跏趺坐,二弟子分侍左右。左右門柱分別刻有5 個佛龕,左側第二龕和第四龕內各刻一佛二弟子,佛座下有二雄獅蹲於左右,中間有一燻爐相隔,其餘龕內均為一佛二弟子(圖一)。龕外壁右側,共有五層造像,上四層每層五個佛龕,除第四層右邊一龕中間為一博山爐、二雄獅相向左右蹲臥,左邊一龕上部刻一佛二弟子,下部中間為一博山爐、二雄獅左右蹲臥外,其餘龕內均為一佛二弟子,佛為結跏趺坐,二弟子侍立兩側(圖五)。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第五層中間佛龕高37、寬30 釐米,內有一佛結跏趺坐於高臺上,二弟子侍立左右,龕上左右兩角刻飛天。該龕右下方有一小龕,高24、寬23 釐米。龕內一人手持蓮花站立中間,三個供養人席地而跪。龕左邊上下各有一個佛龕,上龕中間一坐佛,二弟子侍立左右。下龕中間為一傘狀物和一人站立,三個供養人席地而跪(圖六)。

龕外壁左側,僅有一個小佛龕,高14、寬12 釐米,中間一佛結跏趺坐,二弟子侍立左右。龕背面刻四層佛龕,第一、二、三層,每層並列八龕,高、寬均12 釐米,龕內均為一佛二弟子。主佛結跏趺坐,二弟子侍立左右。第四層為並列兩個佛龕,右龕高24、寬36 釐米,龕內中間刻一前腿曲蹬後腿直立的犟牛,犟牛前後各站立一人,犟牛頸部和臀部各有一人作降牛狀。龕楣刻飛天一對,龕下護法獅一對。左龕高27、寬24 釐米,主佛結跏趺坐於高臺上,二弟子侍立左右。龕楣上正中間刻一四瓣花,中間為一佛像,四周為雲紋和飛天(圖七)。

河南偃師石橋北魏造像龕!

該造像龕是“堪主王道仁”為超度其祖父母亡靈解脫苦難而敬造的。惜記錄開鑿年代的題記已殘缺不全,僅存“敬造觀世音石像二百六十尊共八十七堪,宮德大主□取□郭氏,□清母孫□劉□七李氏,□□□付義□□□,塑□來雲,□□李□□十八年八月”字樣。但該龕濃重的時代特點和風格,使我們認為其雕刻時代應為北魏時期。首先,造像龕中的佛、菩薩和弟子均身體瘦長單薄,雙肩較寬。身體所穿袈裟分為雙領下垂和通肩式,貼體下垂,胸腹衣紋概括洗練,下部衣紋僅用刀刻出細淺的垂線紋,完全表現出北朝時期的簡沽、纖巧風格。其次,該龕正面造像均為一主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二菩薩侍立兩側。與水泉石窟甬道北壁第13~15 龕造像比較接近。開鑿於北魏時期的水泉石窟內兩側洞壁雕有大小佛龕約400 餘座,龕內的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蓮花、幃幔;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臥獸等,造像刻工簡樸硬直。最後,該龕正面門楣8 個小龕內均為一佛結跏趺坐,二弟子分侍左右。開鑿於北齊時期的崔永仙造像碑碑陰上部龕內均為一佛二菩薩,主佛皆結跏跌坐,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兩者有相同的風格。因此,偃師石橋造像龕的開鑿時代應為北魏時期。

文章來源《洛陽考古》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