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在黃土高原上打響的脫貧攻堅戰

2023-01-06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林業

為什麼叫高原夏菜

貧瘠的土地、破敗的土坯房曾是這裡的主要風景。如今,暢通的公路串聯起各個村落,在古樸的農村建築和田連阡陌之間,彰顯著這裡的生活正不斷向好向上發展。

甘肅省隴西縣馬河鎮,總面積72平方公里,轄8個村60個村民小組,其中貧困村5個,非貧困村3個,共有3445戶13452人。茫茫大山,落後的交通,生活缺水缺電缺技術,讓當地的老百姓感到生活難有奔頭。面對這般現實,紮根於此的駐村幹部們痛定思痛,決心必須改變這裡的現狀。

脫貧致富還需領路人 扶貧離不開扶智

為切實改變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調動勞動積極性,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觀念的轉變,隴西縣委、縣政府緊盯冬閒時間農村大批人員返鄉的有利時機,組織千名幹部深入全縣各鄉鎮,在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在黃土高原上打響的脫貧攻堅戰

“有政策指引,還要有技術支撐!沒有技術,就沒有發財致富的本領!”這是隴西縣馬河鎮黨委書記周智奇發出的心聲。隴西縣透過開辦講習所的方式,給村民宣傳政策、傳播技術。部分鄉鎮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講習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馬河鎮從講習所的隊伍建設開始著手,從鎮委黨校、縣委講師組確定了一部分理論骨幹作為縣講習所專職講習員。選聘部門業務骨幹、學校教師、農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作為縣講習所的兼職講習員。

在黃土高原上打響的脫貧攻堅戰

“我們要讓貧困戶相信農牧業能夠致富。”2018年,馬河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金博淵以一名講習員的身份,深入農民的大棚、田地以及家中,開始了為貧困戶“送技術”的幫扶工作。在他手把手的培訓下,短短兩個月時間,馬河鎮卜家渠村的香菇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銷售價格也從培訓前的每斤4。5元,增長為培訓後的每斤5。5元。單這一項一年就能實現1。2萬元的增收。

周智奇向記者介紹到:“馬河鎮講習所從十九大精神,易地搬遷政策,產業發展,實用技術四個方面給村民解讀政策和傳播技術。透過186次的講習,將近1600人參加,真真正正給當地農戶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透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馬河鎮進一步提高種養殖戶的技術水平,增加農戶收入,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致富產業。

在黃土高原上打響的脫貧攻堅戰

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扶貧離不開資金技術支撐

為了因地制宜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馬河鎮重點圍繞提高貧困群眾發展能力,大力發展食用菌、高原夏菜、畜牧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針對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技術缺乏、資金短缺的現狀,鎮黨委政府結合“四送”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送技術下鄉,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解決發展難問題。

馬河鎮透過政策性貸款貼息對食用菌種植戶貸款利息給予補貼,確保全鎮食用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按照政策要求,在建設食用菌大棚的基礎上,每戶補貼3。21萬元,菌棒每棒補助0。75元。

除此之外,馬河鎮還透過幫扶單位扶持的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協調幫扶單位省總工會投資13萬元,政府為楊營村26戶易地搬遷貧困戶每戶提供發展資金5000元,幫助其發展菌菜產業。2018年2月2日,在楊營村舉辦的“三講四送五評”( 三講,即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講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和2018年農村工作目標任務、講法律法規;四送,即送科技、送醫療、送文化、送溫暖;五評,即評選一批先進基層黨組織、農村優秀黨員幹部和基層幹部、縣級文明戶、文明美麗示範村、扶貧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暨易地搬遷集中入住儀式上,組織企業家為貧困戶捐款8。1萬元,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入住難題。

透過異地搬遷政策,2017年,原本住在山上的安暉一家搬到了楊營村,原本一家人靠丈夫在外打工一年能只能拿到五六千的收入。在“三講四送五評”和相關扶貧政策的支援下,一家人建起了香菇大棚,種起了高原夏菜,一年共能有2。4萬元的收入。此外,他們還透過五萬元貸款購買養殖了五頭牛,一年又多了兩萬元的增收。“政策是真的好啊。”2018年實現脫貧的安暉對記者說道。

在黃土高原上打響的脫貧攻堅戰

創新脫貧攻堅思維 增強群眾致富信心

貧困群眾的致富信心是在脫貧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王自有是馬河鎮楊營村的貧困戶。面對“四送”中的“送技術”,他最初內心有著很大的牴觸。僅僅一個香菇大棚就要投入2。8萬元,王自有表示,他不僅沒有錢,也無法理解這項政策。金博淵告訴記者,貧困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一個大棚上投入這麼多的錢。針對此類現象,只有不厭其煩地進行溝通,除了每天來到王自有家中,進行政策的講解外,還要經常帶他到農戶的大棚裡參觀。從拒絕到接受,將近五個月後,金博淵為王自有爭取到了2。3萬元的貸款,並於4月27日蓋起香菇大棚,在這期間,講習所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透過金博淵手把手的培訓,王自有已經從香菇大棚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吃飯全靠種,吃水全靠挑……這是王曉軍在2013年以前的生活寫照。而現在的王曉軍和王自有一樣,有了自己的香菇大棚,透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

家住馬河鎮的王曉軍是家裡的唯一的勞動力,一家五口的吃穿用度都是靠他一個人在支撐。“那時侯地裡條件不行,種的東西也只夠我們一家人吃的。吃水也不方便。”王曉軍說,之前一家人都住在山上的土坯房裡,需要每天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從兩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泉水吃。“那個時候,經常聽到村裡有人說我懶。我不服氣,但是也沒辦法。”2013年,王曉軍一家被當地政府評為貧困戶的時候,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在黃土高原上打響的脫貧攻堅戰

在政府的幫扶下,王曉軍一家透過異地搬遷離開了住了大半輩子的土坯房。王曉軍透過政策宣講和流動講習所,不僅瞭解了國家扶貧政策,還學習了養殖香菇和種植高原夏菜的產業的技術。

現在,王曉軍承包了一個種植香菇的大棚,又將家裡的六畝地全部用來種植高原夏菜。“以前村民對種香菇不願意。現在透過技術培訓和幹部的多次動員,村民開始算起了經濟賬。”據駐村工作隊幹部馬河鎮公路管理所副所長趙鵬介紹,種植一畝高原夏菜每年最少可以掙4000元,“新興產業的培育比原來收入高,村民們的信心也更足了。”

王曉軍說,現在村裡已經沒有人在叫他“懶漢”了,不僅如此,在面對種植香菇的問題時,鄰里鄰居還會主動過來幫助他。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