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名家短文精讀|季羨林《神奇的絲瓜》:無波折,不敘述

2022-12-30由 讀寫基本功 發表于 林業

樹上扁豆角是什麼樹啊

名家短文精讀|季羨林《神奇的絲瓜》:無波折,不敘述

原作欣賞:神奇的絲瓜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開闢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紮了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

幾棵

扁豆和兩棵絲瓜。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這當然增加了我的興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牆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順便看一看絲瓜。

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並沒想到會有什麼神奇之處。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牆。以後,每天看絲瓜,它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後竟從一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絕非誇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麼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麼多的水分和養料,供應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的牆上,一片濃綠,給土牆增添了無限活力與生機。

這當然讓人驚奇,我的興趣隨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視那細細的瓜秧和濃綠的瓜葉……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大,重量當然也隨之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替它擔心,生怕它經不住這份重量,會從樓上墜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彷彿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

在上面,在三樓的窗外,卻長出來了兩個瓜。這兩個瓜後來居上,發瘋似

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麼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擔心起來。

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在什麼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忽然又發現,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地懸在那裡。我又犯了擔心病:這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總有一天,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的兩個瓜也墜下來,一起墜到地上。

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蹟。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牆凸出的一個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麼忽然平身躺在那裡了呢?這個凸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人都是無法上去的,決不會是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我彷彿覺得這棵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並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絲瓜有思想,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麼來思想呢

它靠什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蹟。瓜秧彷彿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彷彿含笑面對秋陽。

(作者季羨林,選自《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

一文一得:波折更多源自內心

此文是季羨林79歲時創作的,真實反映了他泰然自若的晚年心境。

我們閱讀時,卻會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覺。這個效果,或許並不是季羨林刻意設計的。他寫作時所想的,可能只是照實敘述絲瓜的生長過程。

文章是對現實世界的映照。現實充滿波折,文章自然也少不了起伏。可是,很多小學生卻只會平鋪直敘地寫流水賬。究其原因,是他們還不理解敘述與波折的關係,也沒掌握設計波折的具體方法。

敘述的本質,是用文字再現事件過程。所謂事件過程,就是物體的狀態在一連串

時間

中的變化。無變化,就無事件。對應到文章中,普普通通、不出意料的變化,寫作價值不大;波折明顯、出人意料的變化,才值得重點敘述。

所謂波折,就是一條上下起伏的波浪線。通俗地說,好事變壞事,或壞事變好事,一上一下,便構成一個波折。好事包括願望、機會、解決等正向動力,壞事包括麻煩、危險、挫敗等反向阻力。動力和阻力交替重複,文章便波折叢生、不斷擴充,《西遊記》就有八十一個波折。但在學生作文中,一波三折足矣。

《神奇的絲瓜》中,就藏著典型的一波三折:第一折,小瓜越來越大,作者擔心瓜秧會被扯下來,可是這個瓜自己停止了生長;第二折,三樓外面兩個新瓜瘋長,作者再次擔心起來,結果它們自己變彎支到了窗臺上。第三折寫得最詳細,二三樓之間懸掛著一個小瓜,作者又犯了“擔心病”,害怕這個無依無靠的瓜會把上面兩個瓜也墜下來,沒想到此瓜自己躺到了一個臺子上。

有孩子會說,自己日常的生活非常平淡,知道一波三折法,也用不上啊!其實,波折不一定非得是外部世界中的。更多的波折,源自人物內心。《神奇的絲瓜》中,作者藏在心裡的擔憂,就比絲瓜本身的生長難題更具波折感。

學會關注內心的波折,無論大事小事,都能被敘述得搖曳起伏、富有節奏。

名家短文精讀|季羨林《神奇的絲瓜》:無波折,不敘述

季羨林

季羨林小傳:一手搞學術,一手寫散文

季羨林,191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6歲離家,被叔叔接到濟南讀書。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非常優異。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1941年獲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精通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印度史、印度文學等領域著作等身,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季羨林不僅是一位學術大師,還是一位頗受中小學生喜愛的散文大家,其作品《月是故鄉明》《夾竹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等入選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