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石榴紅裡說家鄉·仫佬族」陳昌慧:回鄉,每次都是驚喜

2022-12-04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林業

石榴可以吞下去嗎

編者按: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居住在貴州的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譜民族團結情,創造了意義非凡的“黃金十年”,創造了屬於貴州的發展奇蹟。大家共同感受新時代的新生活,期待新時代的新發展。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創造明天。即日起,多彩貴州網推出“石榴紅裡說家鄉”系列口述類融媒體報道,請出貴州18個世居民族中的18位青年學子,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眼中的家鄉變化,展現新時代的奮進貴州。

【青年名片】

姓名:陳昌慧

民族:仫佬族

家鄉: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新聯村

四面環山,河流從城中緩緩流過,早起薄霧散在漫山遍野。

這是我的家鄉,一個森林覆蓋率高達72。4%的小縣城——三都水族自治縣,這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在縣城的北邊,有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新聯村,是我出生的地方。

記憶中,趕集的鬧市,多是身穿民族服飾的婦女、小孩。那時候,外婆總是穿著藏青色的上衣和長褲在家中勞作,外公戴著“麥稈帽”,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和我開著玩笑:“手笨的姑娘不會編帽子是不能嫁人的喲。”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我在小學三年級便離開了家鄉。直到初中,三都日新月異的變化,終於讓父母決定回家發展。

與村莊分隔數年後的第一次再見,滿眼驚喜。

「石榴紅裡說家鄉·仫佬族」陳昌慧:回鄉,每次都是驚喜

十年後與十年前的都柳江畔

還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還是難走的碎石路,小朋友們常在回家路上玩撿石子。那時只有一棟教學樓,每個年級也只有兩個班。學生少,老師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教師,教育資源非常匱乏,村裡的很多家長也因此都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鎮上或縣上去上學。

當我再回到這所久違的小學,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操場、新建的教學樓,還在原來學校的基礎上,新建了幼兒園。我從正在讀小學的侄子口中得知,現在村裡小學的學生遠遠超過當年,每個年級擴充套件到四個班,教師隊伍中不斷有年輕老師補進來,寬闊的操場也成了孩子們鍛鍊和娛樂的場地。不僅如此,在貴州學齡兒童營養餐政策的支援下,學生每天都可以在學校吃到免費又營養的早午餐。

村裡趕集的傳統仍然延續著。一天,我和哥哥坐車去集市,在車上閒聊時,突然看到一段熟悉的路,那是我小時候的“陰影”。那年,媽媽帶我進城趕集只能坐摩托車,路上格外顛簸。一次,摩托車開到最顛簸的路段,車翻了,我被摔出了好幾道傷口,從那以後,就很少跟著媽媽去集市。但這一次的趕集路,記憶中的顛簸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路平緩的公路,從村裡一直延伸到縣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十年來,家鄉每次的變化都能給在外求學的我意外的驚喜。

有人說,努力學習是逃離縣城最好的方式,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努力學習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來源:多彩貴州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