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2022-12-03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海水稻如何改良鹽鹼地

陽春四月,在汕頭市濠江區河浦街道的河玉圍農田裡,水稻秧苗青翠欲滴、長勢喜人,一望無垠的青綠惹人駐足。沿著綿延數公里的農田徑道悠然漫步,不時可見二三雀鳥飛過,秧苗的清香在空氣瀰漫,散著豐收的希望。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水稻田插上新秧苗

而去年八月前,這3000多畝水稻田還是一片蘆葦蕩。這裡是有著“農業荒漠”之稱的鹽鹼地,水分狀況不良,有機質含量少,土壤肥力低,撂荒長達20年之久。為讓“鹽鹼地”變“糧田”,濠江區啟動河玉圍整治工作,聚資金、引技術、納人才,敲定種植海水稻的發展思路,第一季收成過後,如今已插新秧苗,進入第二輪耕種。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復耕前,蘆葦蕩高兩米有餘

我國是世界鹽鹼地大國,鹽鹼地總面積超5億畝,其中約3。4億畝鹽鹼地可以種糧。袁隆平院士也曾夢想,在中國實現耐鹽鹼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

推進耐鹽鹼海水稻種植,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海水稻示範基地

逾3000畝20年撂荒地復耕

7800多家農戶獲益增收

河玉圍,得名於河浦街道與玉新街道圍海造田。汕頭市濠江區自古便有“耕三漁七”的說法,農耕文化在這裡傳承悠久,素以精耕細作著稱,享有“種田如繡花”之譽。據當地人介紹,數十年前,河玉圍一帶引榕江水灌溉,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還不錯。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海水稻示範基地航拍圖

“城市化的程序中,高樓大廈拔起而起,水利溝渠也難以避免受影響。”濠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偉和說道,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淡水資源缺乏、海水倒灌等原因,造成土壤鹽鹼化,種植效益變差,良田漸漸地就成了撂荒地。“20年沒人耕種,蘆葦比人還高上大半截。”回憶起重新開荒時的場景,許偉和感觸良多。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復耕前,挖掘機在蘆葦地裡開荒

曾經圍海造田,如今田不能耕。“土地荒著怪可惜的。”一些農戶也曾抱著這樣的想法,嘗試過復耕,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想要喚醒撂荒地,不只是決心,更要有資金、技術和人才,這些從哪來?

河玉圍片區農田共3316畝,主要涉及河浦街道河東、河南、河北社群。為讓荒地變良田,去年5月,濠江區啟動河玉圍整治工作,邀請省農業廳專家團隊到場考察,形成土壤鹽鹼化情況調研報告,提出整治思路併成立由區委書記擔任組長的專項領導小組。最終,聚資金,落實區屬國有企業區城建投集團作為實施主體;引技術,由中農國盛(北京)環境生態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水肥管理以改善鹽鹼地土壤;納人才,由潮陽區順傑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種植工作。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海水稻示範基地規劃圖

“去年8月份開始開荒、試種,在年底收成,如今已插新秧苗,進入第二輪耕種。”潮陽區順傑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馬學傑表示。馬學傑一家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家族,這個家裡的父親馬鎮順是 “全國種糧大戶”,大兒子馬學傑是“全國十佳農民”,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在家幫忙種田。家族帶領的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平均年收入超2500萬元,總資產將近6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217萬元,合作社的發展為社員和汕頭潮陽、潮南等地2500多家農戶帶來收益和實惠。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水稻田已進入第二輪耕種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馬學傑和工人在合作社烘乾車間

撂荒耕地披綠裝,土地“活”了,百姓的錢包也鼓起來了。河玉圍專案中,實施主體單位按每年每畝地500—1000元給予當地農戶土地分紅,覆蓋農戶7800多家。“由於細碎零散,涉及農戶數量眾多,土地流轉初期遇到了諸多難題,不過,村民有了分紅收入以後,感到意外的同時,也更加支援我們的工作。”許偉和說道。

土地經營權分散,個體種植效益低,是濠江也是廣東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解決的現實困境。201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意見》指出,應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決廣東省農村承包地細碎化問題,鼓勵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模式,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首批海水稻試驗田去年年底喜收成

鹽鹼地飄出稻花香

探索海水稻種植先行路

土地撂荒是農村產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鹽鹼地的整治更是其中的難點。濠新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鄭翔飛介紹,一般水稻耐鹽度在2‰左右,但河玉圍土地鹽鹼度甚至高達10‰。土地復耕,關鍵是解決土壤問題,使其達到耕作條件。

“鹽鹼度過高,初始試驗的一批水稻很快就無法存活。”馬學傑介紹,確定土壤條件以後,復耕團隊集思廣益,最終敲定了種植海水稻的發展思路。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普遍生長在鹽鹼地,具有耐鹽鹼、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在鹽鹼地種海水稻,既可利用土地產糧,又可改良土壤。種植過程中,海水稻田透過滲漏水或地表水不斷把鹽鹼洗出土體或滲入土壤底層,而使土體脫鹽,尤其是土壤表層脫鹽率最高,形成一個脫鹽層,隨著種稻年限的增加,脫鹽層的厚度也逐漸增加。試驗結果顯示,種植海水稻3-5年後,可將中、重度鹽鹼地改良為可供一般農作物生長的良田。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海水稻示範基地航拍圖

鹽鹼度更高、地形條件更復雜,河玉圍復耕的難度也比一般鹽鹼地更大。根據河玉圍實際情況,復耕團隊優選了兩種耐鹽鹼基因的海水稻品種,耐鹽度大概在3‰,輔以科技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海水稻專用肥系列產品,用作土壤改良、土壤微環境修復以及水稻全營養供給,水稻耐鹽度可到6‰。水稻栽種後,工作人員一天需要測試3次水質情況。確保水質鹽度,如果超過5‰就要抽掉部分水,再灌入淡水降低鹽鹼度,一天都不能停。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田間勞動的農戶

“我們走過青島、武漢、南通等地,有過豐富的海水稻種植經驗,但是極少遇到像河玉圍這樣苛刻的種植條件,試驗的成功,也是一次技術的突破。”中農國盛(北京)環境生態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習銳說道。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水稻田

中國鹽鹼地面積世界排名前三,鹽鹼荒地和影響耕地的鹽鹼地總面積超過5億畝,其中具有農業發展潛力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10%以上。2月2日,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要分類改造鹽鹼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

袁隆平院士曾說過,在鹽鹼地上種水稻,既可改良鹽鹼地和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可為荒漠地區的貧困人口解決口糧問題,並實現種植戶增收致富。

復耕團隊也有同樣的期待,鄭翔飛表示,河玉圍是廣東省最大的海水稻試驗種植基地之一。復耕工作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希望和其他鹽鹼地區的復耕工作團隊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動鹽鹼地復耕的進展。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首季河玉圍海水稻稻穗

“米香足、嚼勁好,家裡都愛吃河玉圍海水稻。”鄭翔飛開心地說。

淡水資源再生利用

最佳化農業用水安全保障

河玉圍荒地復耕,難點其一是鹽鹼度高,其二則是淡水資源缺乏。

不僅水利溝渠受損,近年來,潮汕地區降雨較少,農業用水安全面臨挑戰。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邱靜曾表示,汕頭屬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必須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復耕前面臨土地乾旱難題

為此,復耕團隊在濠江區委區政府的支援下,開啟周邊水利設施建設專案,從引淡水和防止海水倒灌兩方面著手,整修水庫河道、田間灌排渠道,並計劃先行實施水流娘電排站工程、玉石關閘泵工程、鳳尾溝電排站工程、中港河整治等。其中,專案引進的“淡水資源再生系統”,可實現雨水和農耕廢水重收集,最大化提高淡水資源利用率,解決原有3個水庫供水量不足,土地長期乾旱的難題,減少農業對“天時”的依賴。

據悉,濠江區財政局拓寬資金來源,籌集資金支援該專案建設。目前已成功爭取到5000萬元專項債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專案的資金需求。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河玉圍海水稻示範基地

3000畝海水稻飄香,上萬農戶增收!汕頭濠江創新鹽鹼地改良

習銳(左二)、馬家小兒子馬學豐(右三)、許偉和(右二)、鄭翔飛(右一)

馬學傑認為,河玉圍復耕的經驗證明,鹽鹼地種糧食的路子是行得通的,第一季海水稻,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如今,隨之水利設施等配套的不斷完善,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繼續提高產量,實現豐產,期待昔日鹽鹼地變新糧倉。

【統籌】黃幗蓉

【作者】陳思藍

【攝影】謝夥榮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