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2022-09-29由 觀察者網 發表于 林業

太陽直徑是月球的多少

(觀察者網訊)“兩千年前,著名詩人屈原在詩作《天問》中向上天發問,展現了探索宇宙的精神,‘天問’因此成為了我們行星探測工程的名稱。”

當地時間9月18日至22日,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員王瓊在21日發表的《中國探月和深空探測工程》報告中,展示了中國未來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建設和行星探測的任務規劃。

根據現場報告內容,已經立項的探月工程四期任務不僅將完成月球背面取樣返回和月球南極勘測,還將透過嫦娥八號任務在2030年之前完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為中國和俄羅斯主導國際月球科研站專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行星探測工程則將進一步加強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據介紹,天問二號將先完成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再耗費七年時間飛向一顆主帶彗星開展觀測;天問三號則會再次飛往火星,將完成火星取樣返回任務。相比之下,計劃在2030年前後發射的天問四號要走得更遠,嘗試一次發射兩個探測器分別考察木星和天王星。

王瓊在報告中強調,中方一直對太空活動中的國際合作,希望能與國際合作夥伴們共同努力,“現在是時候讓我們以人類的名義開啟對星辰大海的遠征,並構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次任務看完木星和天王星”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微博9月19日訊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團隊在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上獲得2022年度世界航天獎。該獎是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年度最高獎項,此前,嫦娥四號任務團隊代表也曾獲得此獎。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博截圖

2021年5月,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實現了我國首次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也使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但中國的行星探測工程並未就此止步,而是將目光投向更高的目標。

9月21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員王瓊在世界宇航大會發表《中國探月和深空探測工程》報告,展示了中國在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的規劃。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王冀蓮在21日的《天問一號任務成就》報告中,也對未來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細節做了介紹。

“兩千年前,著名詩人屈原在詩作《天問》中向上天發問,展現了探索宇宙的精神,‘天問’因此成為了我們行星探測工程的名稱。”王瓊說,在天問一號任務取得成功的同時,中國也已確立了三項全新的行星探測計劃。

根據他在現場展示的任務規劃,天問二號探測器計劃在2025年前後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主要任務是完成近地小行星的取樣返回,並對一顆主帶彗星進行觀測。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天問二號探測任務概念圖 影片截圖(下同)

王冀蓮則在其演講中介紹說,天問二號探測器將首先飛向近地小行星2016HO3,大約在發射一年後抵達目標並進行抵近觀測和取樣返回。預計在發射大約兩年半之後,完成取樣的天問二號將回到地球軌道,把攜帶樣本的返回艙送回地球。

在送回2016HO3的樣本之後,天問二號探測器將掉轉航向重新飛入深空,用七年時間前往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311P,執行觀測任務。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王冀蓮展示天問二號小行星取樣返回和觀測主帶彗星任務概念圖

公開資料顯示,小行星2016HO3的直徑在40米至100米之間,它在環繞太陽旋轉的同時,也在一個非常遙遠的軌道上環繞地球執行,因此被戲稱為地球的“準衛星”。311P彗星則是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一顆主帶彗星,直徑約480米,軌道週期約為3。24年。

接下來的天問三號將進一步推進火星探測程序,目標是實現火星取樣返回。王瓊在報告中表示,天問三號將分為兩次發射任務,依次將著上組合體和軌返組合體送往火星。發射任務可能在2028年或2030年前後進行。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王瓊展示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概念圖

天問四號任務則首次將目光投向太陽系中的巨行星,目標是在一次任務中造訪木星和天王星,計劃在2030年前後用長征五號火箭發射。王瓊表示,天問四號將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飛往木星的主探測器和一個對天王星進行飛掠式探測的副探測器。具體的科學任務暫時還沒有確定。

對於這項深空探測任務的技術細節,王冀蓮則介紹說,探測器將分別掠過金星一次、掠過地球兩次,從而藉助引力彈弓效應飛向木星。探測器會在抵達木星系之際分離,主探測器重點觀測木星和木衛四,副探測器則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飛往天王星。

“這項任務將會進一步加強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在任務完成之後,中國將具備探測太陽系內任何可選目標的能力。”王冀蓮說。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天問四號任務概念圖

下一次“嫦娥奔月”,瞄準月球背面和極區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取得圓滿成功。在短暫的沉寂之後,中國探月工程近日又有了新動作。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9月10日訊息,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在接受總檯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已獲國家批覆,目前進展順利,嫦娥六號產品基本上已經生產完畢。

在21日的報告中,王瓊進一步介紹了未來中國月球探測任務的規劃。他表示,嫦娥六號計劃在2024年至2025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目標是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託肯盆地完成取樣返回任務。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嫦娥六號任務概念圖

在嫦娥六號任務中,中方也將積極與國際夥伴開展合作。據介紹,嫦娥六號著陸器將攜帶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歐洲航天局(ESA)和瑞典的月表負離子探測儀,以及義大利的鐳射角反射器。軌道器則會攜帶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星。這些載荷的技術對接方案已進入最後敲定階段。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嫦娥六號將搭載的國際合作夥伴的裝置

緊隨其後的嫦娥七號任務則著重月球南極附近的資源和環境展開具體調查,探測月球永久陰影區是否存在水冰。王瓊表示,這一任務將包含兩次發射,首先計劃在2024年發射鵲橋二號中繼衛星,然後計劃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

嫦娥七號將搭載重量為15千克的軌道器和阿聯酋一輛重量10千克的月球車。著陸器計劃在月球南緯85度以上的環形山附近著陸,軌道器則會在傾角90度的200公里圓形軌道上執行。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嫦娥七號任務概念圖

計劃在2030年前發射的嫦娥八號則會拉開月球科研站建造的帷幕,王瓊稱,它的目標將是完成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同時執行月球物理場調查、地質調查、月球原位資源提取實驗及地球宏觀現象觀測等任務。

“勘、建、用”三步走,計劃2035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

去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釋出了《國際月球科研站路線圖(V1。0)》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V1。0)》,制訂了時間跨度達15年的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專案,計劃在2035年建成月球科研站。

在21日的演講中,王瓊向與會各國航天專家和媒體展示了月球科研站專案的更多細節。他表示,早在推進嫦娥五號任務的過程中,中國科研人員就開始思考如何在探月工程三期結束後繼續開展月球探索。

“我們主要關心的是,未來如何能更有效、更高效且可持續地開展月球探索。因此基於我們自身的條件和國際動向,我們提出了月球科研站的設想,在月球南極建立設施,以開展大規模科學探索和技術驗證。我們相信這將更大幅度地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

王瓊表示,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一個全球參與的國際科學計劃,將成為世界所有合作伙伴廣泛交流、共同貢獻和共享利益的平臺。

月球科研站專案將採用“勘、建、用”三步走的戰略。王瓊介紹說,第一階段由嫦娥七號任務和其他國際合作任務組成,重點調查月球南極地區,尋找建立科研站的合適位置。

第二階段計劃在2030年左右啟動,嫦娥八號任務將成為建設階段的第一步,建設包含指揮和通訊設施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隨後開展的ILRS-1至ILRS-5任務將在月球表面部署更多基礎設施,並開展一系列科研工作。

“我們將逐步升級科研站的基本型,在2035年之前使其成為功能齊全的設施。”王瓊說,在這之後,月球科研站將轉入長期使用階段,開展多維度、持續性的科學活動。

建成後的月球科研站將由地月往返設施、月球長期支援設施、月面運輸與運營設施、科學研究設施和地面支援與應用設施這5個部分組成,將重點開展月球地質考古、天文觀測、地日關係研究、科學實驗和資源利用這5類科學研究。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國際月球科研站五個組成部分說明

王瓊在演講中還展示了空間站建設階段的大致安排,他表示,在中國完成嫦娥八號任務之後,ILRS-1至ILRS-5任務將有國際合作夥伴的參與。

根據現場釋出的任務規劃,ILRS-1任務將部署一顆中繼通訊衛星,在月表建設長期能源供應模組,開展地質調查、多源粒子探測和樣本採集等任務。ILRS-2任務則會建造、擴充套件通訊基站等基礎設施,並實施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和實地勘測等任務。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嫦娥八號、ILRS-1和ILRS-2任務規劃

在此基礎之上,ILRS-3任務將會把收集到的月球樣本送回地球,使用探地雷達對月球進行進一步的地質調查;ILRS-4任務計劃建成核反應堆等長期能源支援模組,開展日地月空間物理觀測和月面生物科學實驗。

最後,ILRS-5任務將建成月面觀測設施,提供長期科學探索和資源利用能力,並開展月面天文觀測、日地空間環境探測等實驗。

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天問四號要去木星和天王星

月球科研站建設階段ILRS-3、ILRS-4和ILRS-5任務規劃

“現在是提交合作意見的好機會”

在報告的最後,王瓊還強調了太空探索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從嫦娥一號任務啟動以來,中方始終高度重視國際合作,例如嫦娥四號任務就搭載了來自德國、瑞典、荷蘭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科學儀器,天問一號任務也與歐空局進行過通訊測試。

談及未來中國的太空探索計劃,王瓊說,“嫦娥八號任務目前仍處第一階段,中方將盡力為國際合作投入更多的資源,這是一個提交合作意見的好機會,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討論合作內容。同時,天問三號和天問四號還處於‘第零階段’,因此我們歡迎任何形式的國際合作。”中方同樣歡迎國際合作夥伴在月球科研站方面與中國積極合作。根據現場展示的內容,國際月球科研站包括聯合提案、協同設計、技術合作、合作任務、成果共享和戰略聯絡這六類合作方式,

王瓊表示,合作是開放、包容和彈性的,中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希望能與國際夥伴共同努力。中方歡迎國際上的政府組織和非政府機構參與合作,合作伙伴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能力靈活選擇合作專案。

“我們真誠地歡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加入中國國家航天局的任務。”王瓊總結說,“現在是時候讓我們以人類的名義開啟對星辰大海的遠征,並構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